公元前201年的时候,刘邦把大臣们都叫来开会。有人偷偷报告说,韩信想要造反。刘邦就问大家伙儿:这事儿该怎么处理呢?
韩信为啥会选择反叛呢?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琢磨的。韩信,一代名将,咋就动了谋反的心思呢?其实,背后的原因挺复杂。想当初,他为刘邦打下大片江山,立下赫赫战功。但功高震主啊,刘邦心里头开始犯嘀咕,对韩信也越来越不放心。韩信呢,可能也感觉到了这种变化,心里头肯定也不是滋味儿。再加上,韩信这人挺有野心,觉得自己本事大,应该得到更多的权力和地位。可刘邦呢,却一步步削弱他的权力,这让他更加不满。所以说,韩信谋反,既有刘邦猜忌打压的原因,也有他自己野心膨胀的因素。各种矛盾积压到一定程度,反叛这事儿,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事儿可能不是真的。
说起来,项羽手下的大将钟离昧,在项羽败了之后,就跑去投靠了韩信。韩信念在大家都是楚地人的情分上,就接纳了他。这事儿传到刘邦耳朵里,刘邦气得不轻。他立马派了个使者过去,让韩信把钟离昧交出来。韩信呢,就骗使者说钟离昧不在他那儿。刘邦哪儿信啊,他又派了几个暗探去查查清楚。这几个暗探也是赶得巧,正碰上韩信出门巡视,那车队浩浩荡荡,前后的护卫加起来,没有三五千人也有好几千。出门带这么多人马,肯定有问题!暗探回去就跟刘邦禀报,说韩信这是要造反啊。
就算这事儿没那么真实,刘邦也得把它当个真事儿来处理。
那些将领们都非常认真,一个个情绪激动,心里直痒痒想上阵杀敌。但说实话,这里面演戏、表忠心的成分不少,他们一个个演技高超,简直能当戏班子的头牌了。
犹豫不决的刘邦,摆了摆手,示意所有人先退下。
没过多久,陈平慢悠悠地到了,刘邦就直接问陈平:你觉得这事儿该怎么处理?
刘邦在那唉声叹气时,陈平赶紧在脑子里过了一遍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陈平向刘邦打听:“那些带兵的将领们都是咋想的?”
刘邦咧嘴一笑,说:“咱们直接干过去。”
陈平一听,就问:“皇上是从哪儿听说韩信要造反的?”他这话里的意思,就是说刘邦手里根本没有确凿的证据。
刘邦讲道:“我这儿收到风声,说韩信打算造反。”
陈平问道:“除了这家伙,还有其他人持这种看法吗?”
刘邦回答道:“并非如此,啥也没有。”
陈平再次询问:“韩信知不知道有人在暗地里告发他想造反?”
刘邦答道:“那肯定是不清楚的。”
陈平问道:“皇上您的军队,能不能跟韩信那时候的军队相提并论呢?”
刘邦一听,眼珠子一转,直接回道:“那不行!”
陈平接着问:“皇上,现在手底下的这些将领里,有谁能和韩信较量较量呢?”
刘邦摆了摆手,直言道:“他们几个,都不行。”
陈平接着讲道:“说到士兵,咱们不占优势;讲到将领,咱们也不行。要是咱就这么贸贸然地去攻打韩信,韩信就算原本没想着反叛,恐怕也得被逼反了。用武力去硬碰硬,这办法实在是太糟糕了。”
刘邦问道:“那你有啥好主意没,咱得怎么办?”
陈平琢磨了好一阵子,才缓缓开口:“皇上,您可以学学古代帝王出游那一套,让各路诸侯都来参见。我听说楚地有个云梦泽,挺出名的,咱就借这个机会去逛逛。诸侯们肯定得跟着。咱们在陈县碰头,那儿离韩信的楚国西边儿不远,他不可能不来。等韩信一到,随便派俩侍卫就能把他给逮了。”
刘邦一听,乐呵呵地说:“老陈,你这主意可真绝!绝了!”
接着,刘邦采纳了陈平的点子,派了使者出去,挨家挨户地给那些诸侯国送信。
韩信同样也得知了这个消息,心里犯起了嘀咕,拿不定主意该怎么办。
有人给大王支招:“大王,您别怕,您行事向来端正,要说有错,也就收留钟离昧这事儿可能惹恼了陛下。要不这样,咱们把钟离昧杀了,把他的头献给陛下,陛下肯定就不会再跟您过不去了。这样一来,您不就安心了吗?”但这明显是个馊主意。
韩信一听,心里觉得那家伙的话还真在理。接着,他就把钟离昧给叫了过来。钟离昧一看这阵仗,心里就嘀咕,不会是来找麻烦的吧?于是就试着问:“你是不是怕我在这儿,会给刘邦惹不痛快啊?”
韩信默默应允,钟离昧接着道:“刘邦真正担忧的是啥,不就是咱俩联手嘛。我一旦不在了,你离那一步也就不远了。”
韩信听了以后,神色没变,钟离昧站起身冲着韩信喊道:“你这家伙太不靠谱了,我简直就是瞎了眼才来找你!”
讲完之后,他抽出剑,往脖子上一抹,就结束了生命。
韩信终于拿到了他那个“好友”钟离昧的脑袋,就带着几个手下,跑到陈地去见刘邦,把钟离昧的人头交了上去。可没想到,刘邦非但没饶他,反而直接给他绑了。韩信就这么莫名其妙地成了囚犯。
韩信心里明白自己的下场,摇头说:“说到底,就像老话讲的,兔子死了,猎狗就得被煮了吃;鸟打光了,好弓就得收起来;国家打败了敌人,出谋划策的人就没用了……”
刘邦觉得脸上无光,便解释道:“你别乱说些没边的事儿,有人举报你图谋不轨,我得带你回去查清楚。”
韩信明白,再多说也无济于事,刘邦已经达成所愿,于是他掉头返回洛阳。
回到洛阳,刘邦心里明镜似的,知道韩信压根儿没那反心。于是,他就顺水推舟,拿这事儿当借口,把韩信贬成了淮阴侯,放在自己眼皮底下看着,这样他心里才踏实。可韩信呢,对这被圈起来的日子是一百个不乐意,心里那叫一个憋屈。
某天,刘邦把韩信叫到宫里说话,他笑眯眯地问韩信:“你瞅瞅,以我这本事,能指挥多少兵马?”
韩信答道:“皇上您,统率十万大军不成问题。”
刘邦听后,觉得不太对劲,暗想,就这么十万兵马,实力不行啊。他接着问韩信:“那你自己呢?”
韩信答道:“我嘛,自然是越多越好!”
刘邦乐呵呵地说:“你领兵那么厉害,咋就落到我手里了呢?”
韩信看出自己刚才的话让刘邦不高兴了,就赶紧澄清:“皇上您虽然亲自带兵不多,但指挥将领那是一绝!”
【点评】
刘邦为啥能成功抓住韩信呢?这背后的策略为啥能顺利进行?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刘邦在策划抓韩信这事上,可谓是步步为营。他先是摸透了韩信的底细,知道他啥时候最放松警惕,啥时候行动最不便。接着,刘邦又精心布置,确保每个环节都能紧密衔接,不出差错。更关键的是,刘邦深谙人心。他知道韩信虽然勇猛,但也有软肋。他利用这些软肋,巧妙地让韩信一步步走进自己设下的圈套。而且,刘邦在实施计划时,还特别注意保密。他让参与计划的人都守口如瓶,确保韩信不会提前得知风声。这样一来,韩信就毫无防备,最终被刘邦成功擒获。所以说,刘邦能顺利实施擒韩信的计谋,靠的就是周密的策划、对人心的精准把握以及严格的保密措施。
三个方面的考量,对提升我们的策略思考能力特别有用。首先,第一个思考方向,它能有效助力我们锻炼制定计划的能力。其次,第二个角度的琢磨,对我们的决策过程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后,第三个方面的深思,对于培养我们预见未来的眼光,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帮助。
一、让对方放松警惕。
当你打算对某人采取行动时,别急着张扬,特别是当你觉得自己的力量还不够强大时,得学会让对方放松警惕。
陈平为啥跟刘邦聊那些事儿,特别是关于双方实力差距的问题,其实就是直接告诉他,要是实力不如人家,就别硬撑门面,得学会藏着掖着自己的打算。
二、守牢基础。
韩信领兵最厉害,刘邦手下没人比得上。那刘邦咋跟韩信对抗呢?能行吗?当然可以直接派兵去打,而且赢面还不小!
韩信为啥没选择造反呢?他所处的环境真的挺尴尬的,四周全是虎视眈眈的敌人,能活动的范围太小了。要是真打算造反,成功的可能性真的不大。
不过,刘邦派兵攻打韩信,硬是把韩信逼到了对立面,这明显是个糟糕的决定,因为这样做会带来一堆麻烦。所以,通常来说,这种馊主意是不会被采纳的。要是刘邦来做选择,他肯定会选最稳妥的办法,毕竟求稳才是王道嘛。
三、用优势击败劣势。在竞争中,我们应该善于利用自己的强项去应对对方的弱项。这样,我们就能更有效地取得胜利。简单来说,就是找到对方的短板,然后集中力量去攻克它。别跟对方的强项硬碰硬,而是要用我们的长处去压制他们的短处,这样才能轻松获胜。这就是以强攻弱的策略,简单直接,效果显著。
刘邦的手下武将,要是跟韩信比起来,那真是差了一大截。不过呢,要是论起玩心眼、使计谋,韩信可就远远比不上刘邦了。刘邦使了个计谋,就像是引蛇出洞一样,把韩信这条离了水的蛟龙给骗到了自己的地盘上。这样一来,刘邦就能随心所欲地摆布韩信了。你瞧瞧,韩信以前多风光啊,可到最后呢,还不是栽在了一个女人手里。
因此,别总想着靠弱小打败强大,那不过是侥幸之事。真正的胜利之道,是利用自己的强大去对付敌人的弱小,强者攻击弱者,这才是赢家的规矩。
说白了,大灰狼就算再凶猛,也斗不过狡猾的老狐狸。那些擅长计谋的人,能靠智慧解决,就绝不会动手。
#百家说史品书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