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烟雨:流动的水墨画,活了40年的诗意

纪百事 2025-03-16 22:02:17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3 月的桂林漓江,72 岁的筏工老杨哼着调子,竹篙划破如墨江面。晨雾中的九马画山若隐若现,这不正是白雪石笔下 1983 年的《烟雨漓江》?40 年后,漓江的烟雨仍在续写中国水墨的千年意境。

晨雾起时:山水在宣纸上晕染

凌晨 5 点,兴坪码头的渔火刺破薄雾。摄影爱好者陈墨支起三脚架,镜头里的漓江像滴了墨的玉盘 —— 近处竹筏拖出银线,中景喀斯特峰林裹着青灰纱衣,远处渔村炊烟与雾霭缠绵。"这种 ' 墨分五色 ' 的层次感,比任何滤镜都震撼。" 他的相机里存着 127 张不同时刻的漓江,晨雾、暮雨、夜岚,每帧都是流动的水墨。

8 点,竹筏穿过黄布倒影。筏工老杨突然压低声音:"看左边,鸬鹚捕鱼!" 三只黑影掠过水面,涟漪打碎山峰的倒影,这幕被白雪石称为 "最生动的留白"。画家当年在此写生 23 天,把渔民戴的斗笠、竹筏的肌理都融入笔触,95×176cm 的画幅里,藏着 14 处深浅不一的雾霭。

画里画外:40 年的山水对话

"父亲总说,漓江的雾会呼吸。" 白雪石之女白梅指着家中旧照,1983 年父亲在阳朔渔村的速写本上,记着:"5 月 7 日,雨雾中见牧童骑牛渡江,衣袂皆湿,此乃大写意。" 如今,杨堤码头的竹筏上,导游会特意讲解《烟雨漓江》的细节 —— 画中右侧那抹淡青,是画家为避让现代电线,用雾霭 "隐去" 的神来之笔。

这种艺术与现实的呼应,在漓江随处可见。九马画山对岸的 "雪石阁",陈列着画家不同时期的漓江作品。游客小张发现:"1973 年的《漓江春雨》用浓墨,1983 年的雾更淡,像被风吹散的宣纸。" 工作人员透露,这是因漓江生态改善,水质变清后,雾的质感也跟着变了。

当游客成为 "画中人"

午后,遇龙河的竹筏飘来山歌。上海游客林薇撑着油纸伞,裙角沾着细雨:"终于明白古人为何爱画烟雨,这种朦胧让山有了脾气。" 她的手机里存着对比图:左边是白雪石的《漓江人家》,右边是自己刚拍的渔夫收网,斗笠的角度、波纹的走向,竟有七分相似。

更妙的是夜晚的 "渔火秀"。2025 年升级的《印象・刘三姐》,用全息投影再现白雪石的笔触 —— 演员的水袖化作墨线,竹筏在江面拖出淡彩,观众席飘着细雨,分不清是戏里的雾,还是漓江的雨。"父亲若在世,一定会把这幕画进新的《烟雨漓江》。" 白梅在开幕式上哽咽。

永恒的水墨:漓江教我们留白

暮色中的漓江,老杨的竹筏靠岸。他指着对岸的 "螺丝山":"天晴时能数清 18 道螺纹,下雨就只剩个剪影。" 这种 "藏与露" 的哲学,恰是中国水墨的灵魂。如今的漓江,保留着 12 处 "无滤镜观景区",禁止任何亮化工程,让雾霭、雨丝、山影,继续在天地间挥毫。

40 年前,白雪石在《烟雨漓江》题记中写:"桂林山水甲天下,妙在烟雨朦胧时。"40 年后,当无人机掠过江面,镜头里的漓江依然保持着画家笔下的诗意 —— 没有过度开发的网红打卡点,没有浓艳的商业包装,只有山水与雾霭的千年对话。这或许就是漓江最动人的地方:它既是凝固的水墨,又是流动的诗篇,永远为天地留白,为想象留韵。

(本文图片由桂林文旅局提供,部分史料参考《白雪石漓江写生笔记》)

(旅行贴士:4-5 月为漓江烟雨最佳观赏期,推荐杨堤至兴坪段竹筏,备透明雨伞更出片)

0 阅读:3

纪百事

简介:分享热门话题 分享有趣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