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被消费主义裹挟的节日 2025年的3月8日,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女神节特惠”“女王节狂欢”的广告,商场里堆叠着粉红礼盒,仿佛这一天成了“买买买”的代名词。然而,当“妇女节”被冠以“女神”“女王”之名时,我们是否遗忘了这个节日背后沉甸甸的历史?那些为女性权益流血抗争的先驱者们,用生命换来的绝非一场消费狂欢,而是一个关于平等、尊严与觉醒的纪念日。

1. 国际妇女节的诞生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工业革命推动女性大规模进入劳动力市场,但她们却面临低薪、超时工作和无政治权利的困境。1908年,纽约纺织女工高呼“面包与玫瑰”的口号走上街头,要求改善工作条件和选举权;1910年,克拉拉·蔡特金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倡议设立国际妇女节,最终将3月8日定为全球劳动妇女争取权益的象征。
2. 中国妇女节的觉醒 1924年,何香凝在广州发起中国首次三八节纪念活动,2000多名女性为参政权和打破封建枷锁而游行。新中国成立后,妇女节被正式确立,成为表彰女性社会贡献的法定节日。这些历史片段中,没有“女神”的光环,只有劳动者挣脱枷锁的呐喊。

1. 从“劳动”到“消费”:节日本质的扭曲 商家将妇女节包装成“女神节”“女王节”,本质是将女性物化为消费符号。电商平台的促销广告中,女性被塑造成“精致”“美貌”的化身,暗示其价值与消费能力挂钩。这种异化不仅遮蔽了女性真实的社会困境,还削弱了妇女节的政治意义。
2. 标签背后的真实困境 当职场女性因生育被降薪、农村女性为教育权奔走时,“女神”的标签成了对现实的逃避。正如恩格斯批判的,资本主义通过消费主义将女性禁锢在“被定义”的牢笼中,而非赋予其生产劳动中的平等地位。

1. “妇女”一词的力量 “妇女”承载着百年来全球女性的奋斗史。它不特指年龄或婚姻状态,而是所有劳动女性的集体身份。在中文语境中,“妇”与“女”的结合,既包含成熟女性的社会贡献,也涵盖年轻女性的成长可能。
2. 标签化称谓的隐性歧视 “女神”“女王”看似抬高女性,实则暗含男权凝视。这些词汇将女性价值绑定于外貌或消费能力,而忽视其作为社会主体的多元角色。正如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所言,女性真正的独立需基于经济自主,而非虚幻的称号。

1. 重拾历史记忆 教育领域需加强妇女史普及,让年轻人了解三八节的抗争意义。例如,美国芝加哥女工罢工、中国广州妇女游行等事件,应成为公共讨论的焦点。
2. 抵制消费主义陷阱 公众需警惕商家的营销话术,倡导以行动致敬女性。例如,支持女性创业项目、关注性别平等立法,而非以购物替代实质性的权益争取。
3. 赋能女性社会参与 政府与企业应落实同工同酬、完善育儿支持政策,为女性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如江西工程学院表彰“三八红旗手”、奉贤区提供女性健康筛查等实践,正是对妇女节精神的传承。

真正的妇女节,应如1924年广州街头的呐喊般掷地有声。它不赞美“女神”的虚幻,而是致敬每一位在家庭、职场、社会中默默耕耘的女性。当我们摘下“女王”的冠冕,看到的将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她们是母亲、是劳动者、是变革者,更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让妇女节回归本真,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