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有人和我说:“张老师,听说上海考大学简单,本科率都70%以上了!”每当听到这种说法,我都忍不住叹气。
作为一线教师,我想说,这种认知是严重片面的。
上海的确本科率高,但上海学生考上本地的好大学,难度却远超很多人的想象。
今天,我想用数据说话,揭开上海高考的真相。
我们先来看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2024年上海四所985大学在本地的招生比例分别是多少?
复旦18%、交大20%、同济仅10%、华师大14%。
这意味着什么?全上海5.4万考生中,只有2845人能考入本地985,比例仅为5.27%。
相比之下,浙江大学在浙江的招生比例接近50%,广东的华南理工大学在广东招生比例超过53%。
很多外地朋友不明白,为何上海本科率高,却对好大学如此“吝啬”?
首先要澄清一个常见误区:上海高考总分660分,本科线403分并不“低”。对比全国卷满分750分,很多省份二本线低于400分。这是简单的数学问题,按比例换算就明白了。
更重要的是,上海的本科率之所以能超过70%,主要靠的是大量“兜底”院校:四所民办本科(上海杉达学院、上海建桥学院、上海立达学院、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以及一些普通公办院校。
而这些学校,录取分数往往比403分的本科线高出几十分。
我有个学生家长曾经困惑地问我:“老师,为什么我孩子480多分,连上海师范大学都够不着边?”是啊,在上海,考上海师大这样的学校,已经成为普通高中学生的“天花板”。
而像复旦、交大这样的梦校,对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几乎遥不可及。
更让人忧心的是,当地一流大学的高门槛带来了严重的分化。
我在普通高中任教多年,清楚地看到一个残酷现实:顶尖高中与普通高中之间,已经形成难以逾越的鸿沟。
这种分化不仅仅体现在师资、教学资源上,更体现在学生的未来发展空间上。
有人可能会说:“那可以考外地的好大学啊?”没错,这确实是一条出路,但现实是什么?
数据显示,超过60%的上海考生选择留在上海就读,这既是传统习惯,也是现实考量。
家庭经济条件、地域情感以及就业便利等多重因素,让很多上海学生宁愿留在上海上一所普通大学,也不愿去外地上一所更好的大学。
作为教育者,我希望打破“上海考大学容易”的刻板印象。每个地区的教育生态都有其特殊性,简单地比较谁容易谁难是没有意义的。我们需要认清的是:无论在哪里,优质教育资源永远是稀缺的,竞争永远存在。
对上海学生和家长,我想说的是:既要认清现实的壁垒,也不要被困难吓倒。即使在普通高中,依然有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理想的大学。也许不是复旦交大,但仍有无数精彩的人生道路等待你们去开拓。
教育的意义,从来不只是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