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大唐诗人群体中,能与诗仙李白比肩的,唯有诗圣杜甫,余者,皆弱几分。
杜甫,字子美,712年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身京兆杜氏,郡望所在是京兆的杜陵,因此,杜甫自称“京兆杜甫”、“杜陵野老”、“杜陵布衣”等。
杜甫也是神童,自幼天资聪颖,不同凡响,“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比之七岁咏鹅的骆宾王,还要高出一筹。
少年时期的杜甫,读书勤勉,才华越发出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成年后,杜甫同样游历四方。这个时期,正是大唐盛世的巅峰时期,“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杜甫参加了开元二十四年的会试,可惜没有考中,之后继续游历,过了几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的快意生活,并在此期间,写下《望岳》一诗,其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流露出杜甫不凡的抱负。
744年,杜甫在洛阳遇到了刚刚被玄宗赐金还山的李白,二人与诗人高适同游梁宋。745年,杜甫和李白再次于兖州相聚,共游鲁中,诗酒唱和。这一年秋天,杜甫和李白再次相聚,杜甫写诗赠李白表达友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白更加洒脱一些,回赠杜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不久,杜甫回咸阳准备参加天宝六年的制科考试,于是和李白分别。谁知此一别就是永别,之后二人再没有见面的机会了。
所谓制科考试,是朝廷为选拔“非常之才”而举行的不定期、非常规考试。
747年(天宝六年),唐玄宗下诏天下,凡是“通一艺者”皆可到长安应试。可惜,唐玄宗选拔人才的考试,因为李林甫的主持,最终弄成了“野无遗贤”的闹剧,所有参加考试的世子全部落选。杜甫、元结等人都是这次闹剧的牺牲品。
此时的杜甫,已经三十五岁,蹉跎多年,娶妻成家,父亲又已经病故,必须谋得一个官职养家糊口,于是,杜甫不得不俯首折腰,结交权贵,希望干谒求仕,“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杜甫在长安困顿了几近十年时间,才于755年十一月,终于得到了东宫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一从八品下的闲职。上任不久,杜甫前往奉先县探望寄居在那里的妻儿。一路走来,诗人所见,满目是权贵的骄奢,百姓的凄惨,心情压抑下,写下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发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的悲叹。回到家,更是惊闻幼子被饿死的噩耗,潸然泪下,“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而且,这里命运又和杜甫开了一个大大的,充满恶意的玩笑,就在杜甫以为自己终于能稍稍安稳下来的时候,当月,安史之乱爆发。756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出逃。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
杜甫携家眷逃亡时,听到太子在灵武称帝的消息,匆匆安置好家人,只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可惜,时运不济,半路之上,杜甫又被叛军抓住,押解到长安。
杜甫被困长安之时,见到昔日繁华如天宫的长安,如今却成了生灵涂炭的炼狱,哀伤之余,写下《哀江头》、《哀王孙》、《春望》等“诗史”,以“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深哀巨恸之诗句,咏黍离之悲。
被困八个月之后,杜甫终于逃出长安,到凤翔朝见肃宗皇帝。
本来就是东宫旧臣,加上如此混乱局势下,不顾生死前来,肃宗相当感动,对待杜甫颇为亲切,加封杜甫为八品的左拾遗。因而,杜甫多被人称为“杜拾遗”。
可惜,这种君臣情谊很快瓦解。
房琯本是奉玄宗之命,从蜀中到灵武,正式册立肃宗为皇帝的功臣,极受肃宗器重,可惜因为卷入肃宗父子兄弟间的权力斗争,遭到肃宗厌弃,加上与叛军交战失败,被肃宗随意找了个借口罢官。杜甫不明真相,为房琯说情,慷慨激烈,触怒皇帝,遭到疏远。758年,杜甫调任华州司功参军。这年年底,杜甫从华州到洛阳、偃师探亲,759年春返回华州。
759年三月,因为指挥混乱,唐军六十万大军在邺城惨败于叛军之手,死伤惨重。杜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经新安、石壕、潼关回华州。眼见战乱对国家的破坏以及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诗人心潮激荡,写下不朽诗篇“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字字泣血。
对于污浊的官场,杜甫并不适应,加上对皇帝及朝廷一再失望,这年七月,杜甫弃官,带着家人西去秦州,后几经周折,最后到达蜀中成都。在故旧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边,建起一座草堂,这就是后世著名的“杜甫草堂”。在这里,杜甫总算过上了一段平静安宁的日子。
杜甫非常敬仰蜀汉丞相诸葛亮,760年春,杜甫探访武侯祠,写下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既是吊古,也是伤今。
平静的生活中也偶有波澜,761年八月的一天,突然刮起狂风,“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随即,大雨倾盆,“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可是,在这样的窘境里,诗人想到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并发宏愿,“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无论穷达,无论宠辱,杜甫内心想的,都是社稷苍生,这,应该就是杜甫的伟大之处吧。
762年,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发动叛乱,虽然很快被平定,但成都一带颇为动荡,杜甫带着家人到梓州避乱。在梓州期间,杜甫写下不少著名诗作,如《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戏为六绝句》,以及杜诗中极为少见的表达狂喜心情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
764年三月,杜甫入严武幕府,严武表奏杜甫为节度使参谋、校检工部员外郎,因此杜甫又被称为杜工部。不过,杜甫的幕府生活并不顺畅,765年正月,杜甫辞职返回浣花溪草堂。766年四月,杜甫一家人迁到夔州居住。
杜甫在夔州居住了一年九个月。这段时期内,杜甫的创作达到高峰,共写了四百五十余首诗歌,如《登高》一诗就创作于这一时期,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成为千古绝唱。
768年正月,杜甫思乡心切,带着全家乘船出峡,先到江陵,数月后到公安,年底到达岳阳。泊舟靠岸,杜甫登上岳阳楼,凭栏远眺,既悲哀国家多灾多难,又伤感自己老年漂泊无依,感慨万千下,写下《登岳阳楼》一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又漂泊一年多以后,770年冬,贫病交加的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孤舟上,写下临终绝笔《风疾舟中伏枕书杯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随后含恨而终,结束了自己漂泊的一生,年五十九岁。
作为诗圣,后世崇拜、敬仰杜甫者,数不胜数,中唐以后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几乎无不受其沾溉和影响。
韩愈在《题杜工部坟》诗中颂扬杜甫:“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伦。”
白居易称赞杜甫:“(杜诗)贯穿今古,缕格律,尽工尽善。”
司马光认为:“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近世诗人唯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
苏轼对杜甫也是赞誉有加:“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
陆游无比景仰杜甫的为人,曾入蜀凭吊杜甫遗迹,作《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诗颂扬杜甫:“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
文天祥被俘北上后,在燕京狱中度过了三年多时间,杜诗时刻相伴。文天祥在狱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诗,在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清代学者沈德潜认为:“唐人诗原本离骚、文选,老杜独能驱策经史,不第以诗人目之。”
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杜甫的诗,与屈原的《离骚》、庄周的《庄子》、司马迁的《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并称,合称“六才子书”。
李白的诗,是来自天宫的,仙人的吟唱;杜甫的诗,则是来自凡间的,百姓陷入最苦难深渊时呻吟的悲歌。李白的诗,已臻化境,属于谪仙人从天宫采撷的云彩,绝美而缥缈,凡人顶礼膜拜就好,很难学到其精髓;杜甫的诗则不然,杜诗炼字精到,对仗工整,沉郁顿挫,忧国忧民,被誉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但不管怎么说,杜诗还在凡人可触碰、可学习的范围,因而,自中唐以来,治杜之风,千年不绝,两宋时期,号为“千家注杜”,明末清初时期,再掀高潮。此风至近现代不绝。
杜甫其人,名垂青史,杜甫其诗,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