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曾言:有3个国家是美国无法制裁的,其中一个谁都不能制裁

渡啊 2025-03-30 05:32:40

文|川流儿

编辑|川流儿

2025年3月28日——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见证者和参与者,百岁高龄的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近年来多次公开谈论国际格局的变迁。

在2023年的一次媒体访谈中,他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论断:“美国虽为超级大国,但仍有三个国家无法通过制裁手段压制。”

这三个国家就是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和梵蒂冈。

为何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和梵蒂冈能成为美国的“例外”?这三个国家究竟凭借何种特质,令美国霸权在此处失灵?

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以来,一直是美国在中东的核心盟友。

据基辛格分析,美国对以色列的“特殊待遇”并非单纯源于军事合作,更深层的根源在于犹太势力对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渗透。

数据显示,美国境内约有600万犹太人,远超以色列本土的犹太人口(约700万)。这一群体在金融、媒体和科技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例如,华尔街投行高盛、摩根大通的高管中,犹太裔占比超过40%;《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主流媒体亦由犹太资本控制。

政治层面,美国最高法院历史上共有8名犹太裔大法官,参众两院中犹太议员的比例长期保持在10%以上。

这种影响力直接转化为对以色列的政策倾斜。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美国犹太社团通过游说国会,迫使尼克松政府向以色列紧急空运22亿美元军备,扭转战局。

基辛格直言:“制裁以色列等于与美国国内的权力核心对抗,任何总统都不会冒此风险。”

作为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国,沙特掌握着美国经济命脉的关键一环——石油美元体系。

1974年,美国与沙特达成秘密协议,规定石油贸易以美元结算,由此奠定美元霸权基石。

至2023年,全球80%的石油交易仍依赖美元,沙特每日出口约900万桶原油,其中60%流向亚洲市场,但结算货币始终未变。

这一体系对美国的战略意义在近年愈发凸显。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沙特联合欧佩克+宣布减产石油,导致国际油价飙升,美国通胀率突破9%。

尽管拜登政府多次施压,沙特仍拒绝增产,甚至公开表示“将考虑非美元结算选项”。

基辛格指出:“若沙特切断美元与石油的纽带,美国经济将遭遇结构性冲击,其严重性不亚于一场战争。”

此外,沙特的地缘价值同样不可替代。其国土横跨红海与波斯湾,控制全球15%的海运石油通道。

美国在沙特的军事基地部署了超过3000名士兵,成为监视伊朗的重要前哨。

面积仅0.44平方公里的梵蒂冈,却是全球13亿天主教徒的精神中心。其影响力通过宗教网络渗透至各国社会基层。

美国约61%的人口信仰基督教,历任总统中除肯尼迪外均为新教徒,宗教选票往往决定选举成败。

2020年,教皇方济各公开批评特朗普的移民政策,导致其在中西部“圣经带”的支持率下降5个百分点。

基辛格认为:“梵蒂冈的制裁成本远超收益。美国若挑战教廷权威,将激化国内宗教分裂,甚至动摇政治根基。”

历史上,宗教与政治的纠葛曾多次左右美国外交。

1984年,里根政府因与教廷建交遭到国内新教团体强烈反对,最终被迫承诺“不干涉宗教事务”以平息争议。这种历史惯性延续至今,成为梵蒂冈的天然护甲。

基辛格的论断揭示了国际关系的深层规则:霸权并非万能,特定国家可通过独特优势构筑“反制裁壁垒”。

以色列依赖族群纽带,沙特掌控资源命脉,梵蒂冈借助精神权威——三者分别代表了族群资本、地缘经济和软实力的终极形态。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例外”地位具有高度特异性。

例如,同为能源大国,俄罗斯因缺乏美元结算权而频遭制裁;伊朗虽为宗教国家,但其什叶派属性难以辐射西方社会。

基辛格总结道:“美国的制裁工具箱并非无限,当对手握有不可替代的筹码时,霸权亦需低头。”

从华尔街到麦加,从国会山到圣彼得大教堂,这三个国家的“豁免权”映射出国际秩序的多维博弈。

基辛格的警示或许正在应验:在全球化碎片化的今天,单一霸权模式已难维系,未来的国际舞台将属于那些深谙“不对称优势”的玩家。

0 阅读:20

渡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