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本需要这种细腻动人的描写!

科学的故事 2025-01-14 17:08:35

有一件怪事。在许多人的意识里,细腻动人的描写是文学的专利,科学与它不沾边。

我们都知道,细腻动人、优美传神的描绘,能对人心灵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许多人读过《荷塘月色》后,心中从此对清华池(好像是吧?)的荷塘念念不忘,很想去实地一睹它的姿容。

我本人倒没有。不过,我至今记得,我在高中时,有一次在什么书上读到朱自清另一篇散文,其中有一家人吃白水煮豆腐的描写,使我悠然神往,从此对煮豆腐格外偏爱。我今天煮方便面时,常会在里面放些豆腐块,觉得极美味。

不久前,一位朋友在朋友圈发了两幅羊羹的图,以及日本大文豪夏目漱石《草枕》中一段对羊羹的描写。她留下一句评论:实物没有描写的美。

既然细腻动人的描写有这么大的力量,不能让它在科学书中发挥作用吗?

费曼曾经批评过一些物理课本对实验现象的介绍,说,读者读完它们,根本产生不了想去动手做它们、想亲眼见证它们的冲动。

同样的实验,经过费曼的“描绘”,我们立即觉得它引人入胜,忍不住想动手去做。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

我想,那种教科书的作者,本人很可能都没有亲手做过他写的实验,只是从别的书上抄;或者,即使亲手做过实验,但是对现象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没有发生过心底的触动,没有欣赏,没有感情。

而费曼呢?他不但亲自观察过有关现象,而且被深深触动,对它们充满欣赏之情。

有些老师顽固地认为,科学课本只能采用干瘪瘪的写法,否则就不像课本了。他们哪里知道,世界上许多杰出的科学课本,都充满这种细腻动人的描写。

来看一个例子。

这是一本中学化学教科书,在对物理混合与溶解做了细致的讲解后,终于(!),开始介绍化学反应。它用这样一段开始(老贾翻译):

“如果把1克硫黄与6.25克水银装进细长的试管,很小心地对它们加热,硫黄会首先熔化成黄褐色的液体,漂浮在密度大的多的水银上面。这时,如果再把火稍微加大一点(或者只是继续加热一会?原文是heated a little more

strongly,我不确定究竟是哪个意思),试管内的混合物发出噼啪声,发生相当剧烈的反应,从银白色的水银与黄色的硫黄产生了一种黑色物质,它不像原先那两种物质那样不稳定(因为它们在加热时出现了变化),即使一

直加热下去,盛着它的试管的玻璃都开始变软了,这种黑色物质仍然保持固体状态。在后面持续加热的过程中,通常会听到噼噼啪啪的响声,因为,在新物质的孔隙里,可能仍有残留的硫与水银,刚才加热时,它们还没有机

会互相与对方接触。很快,噼啪声停止了,等冷却后,晃动试管,可以把里面的新物质倒出来;仔细对它进行检查,会看到,这家伙与形成它的物质(硫黄与水银)没有一点像的地方。

“在这里,我们遇到一种现象,它与我们迄今为止研究过的任何现象都完全不同。”

作者说,“这类过程,叫做化学反应,有无数多种。”他接着又给出两种化学反应现象的例子,其中一个是:

“如果把14克的铁与8克硫磺放在一起,对它们进行研磨,会得到灰绿色的混合物,用磁铁可以把铁粉从这种混合物中吸出来,而用二硫化碳可以把混合物中的硫黄提取出来(p. 78)(括号中的字是提醒读者,参见前面的第78页)。如果把这种混合物装满试管,对其加热,试管内的东西突然开始发光,发光区域扩展到试管内混合物的

全身,最后,等冷却后,我们发现一块黑色的东西,磁铁不能从它里面吸出铁来,二硫化碳也不能从它里面取出硫。它是一种新物质,具有新的性质。”

读完上面的描写,学生会不感到惊喜吗?会不感到大自然是如此美妙、神奇、引人入胜吗?他们会不发生想对它了解更多的欲望吗?

使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发生有益的变化,这不是最好的教育吗?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