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9日清晨,上海浦东哪吒汽车总部大厅挤满了神色焦灼的人群——这不是新品发布会现场,而是上百家供应商自发组成的"讨债联盟"。会议室内,账期超270天的线束供应商拍桌怒吼:"再拿不到钱,我们工厂500号工人下月工资都发不出!"这场持续两天的供应商大会,揭开了新势力车企债务危机的冰山一角:仅在浙江桐乡和上海两地,哪吒汽车已积欠65家核心供应商15亿元,另有百余家中小供应商被拖欠超3亿元。

一、哪吒危局三重绞杀
销量断崖与融资枯竭形成致命组合拳:2024年哪吒汽车全球交付量骤降42%至6.8万辆,主力车型哪吒S月度销量跌破千辆门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运营成本飙升37%,研发投入占比却从2022年的15%压缩至8%。资本市场的耐心正在消失,2024年D轮融资仅完成目标额的30%,估值较巅峰期腰斩。
供应链信任崩塌引发恶性循环:浙江某电池模组供应商透露,哪吒汽车采用"6+6"付款模式(6个月账期+6个月承兑汇票),变相将资金压力转嫁上游。如今长三角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已形成"哪吒条款":与该车企合作需预付30%保证金,且账期不得超过90天。这种信用损耗正在向生产端传导,常州工厂因缺件已暂停双班生产。
政策退坡与价格战双杀:2025年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全面取消,叠加特斯拉Model 2以15.8万元低价入市,直接击穿哪吒V、哪吒U的主力价格带。为清库存,哪吒汽车终端优惠高达车价20%,但以价换量的策略使其单车毛利率跌至-8.7%,陷入"卖得越多亏得越狠"的死亡螺旋。
二、新势力造车集体渡劫
哪吒汽车的债务危机绝非孤例,而是整个行业的缩影。2025年1-2月数据显示,除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企业,其余12家新势力车企中9家出现应付账款逾期,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攀升至85%。深陷困境的企业正各寻出路:高合汽车打包出售上海研发中心,威马创始人沈晖在美国申请个人破产,爱驰汽车则因2.6亿元债务被申请破产清算。
资本退潮暴露商业逻辑缺陷:新势力车企赖以生存的"融资-烧钱-上市"模式遭遇重创。2024年新能源汽车领域风险投资金额同比暴跌68%,Pre-IPO轮估值平均下调40%。曾经被资本追捧的"用户生态""软件定义汽车"等概念,在现金流压力下显得苍白无力——当拖欠供应商款项成为常态,OTA升级次数再多也难以维系品牌价值。
产业链重构催生新型博弈:宁德时代、博世等巨头开始要求车企签署"现金+股权"混合支付协议,某自动驾驶方案商甚至提出用滞销车辆抵债。这种反向操作正在改写行业规则:浙江某地方政府为保住本地供应链就业,已介入协调以产业园土地置换哪吒汽车债务,开创"以地偿债"新模式。
三、债务危机冲击波扩散
中小供应商生存保卫战:江苏常州某车灯企业负责人算了一笔账:哪吒汽车680万元欠款占其流动资金的45%,为维持运转不得不向民间借贷机构支付月息3%的过桥资金。长三角已有17家零部件企业因此裁员超30%,6家小微企业进入破产程序。这种"三角债"危机正沿着产业链向上游钢材、塑料等基础原材料领域蔓延。
行业信用体系濒临重构: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部紧急调整风控模型,对新势力车企的票据贴现利率上浮200个基点。上海票据交易所数据显示,2025年2月新能源汽车行业商业承兑汇票拒付率飙升至18.7%,导致整个汽车制造业票据融资规模缩减320亿元。
消费者权益埋下隐患:多位哪吒车主发现APP远程控制功能响应延迟,售后网点更换保险杠需等待45天。更严峻的是,中消协接到127起关于"车企破产导致终身质保承诺失效"的投诉,这动摇了消费者对新兴品牌的根本信任——当企业生存都成问题,所谓用户运营不过是空中楼阁。
尾声:生存游戏的启示录
在桐乡供应商大会上,某座椅系统供应商的质问引发沉默:"你们用我们的钱造车时,可曾想过今天?"这场危机暴露出新势力造车运动的原始缺陷:过度追求估值膨胀,忽视产业链共生逻辑;醉心于颠覆式创新,忘记制造业最基本的现金流法则。
正如罗兰贝格分析师江源所言:"当潮水退去,不能总让供应商充当最后的风险承担者。"随着《汽车行业供应链金融管理条例》草案公布,政府或将强制车企将应付账款纳入征信体系。这场债务风暴或许预示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即将从资本狂欢转向价值重构的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