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毛主席一直在思考谁能够成为他的接班人。最初,他看中了刘少奇,但由于政治上存在分歧,刘少奇遭到了批评和打压,最终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当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在国际上还有很多的问题要解决,百废待兴,各方大员也很难平衡,毛主席还在肯定是万众一心,一旦有什么变故,后果不堪设想,主席为此很忧心。之后,毛主席寄予厚望的人选是林彪,他对林彪非常信任。然而,1969年的"九一三事件"导致林彪的死亡,这对毛主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之后他对周围的人失去了信心。
在此后,毛主席开始关注年轻的有才华的人,希望能够培养一位合适的接班人。就在那个时候,他注意到了王洪文,一个曾经在上海棉花17号工厂当过兵的贫农。王洪文从"革命"开始就兢兢业业,年轻时担任上海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后来得到毛主席的青睐,迅速崛起成为当时权力最大的几个人之一。王洪文在进入中央政府后,与江青和其他"四人帮"的成员日益亲近。他逐渐沉溺于勾心斗角的游戏,这与毛主席所厌恶的行为背道而驰。
毛主席一直希望看到一个团结协作、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着想的领导团队。他深知国家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并意识到自己年事已高,需要有能力和智慧的接班人来继承和推动革命事业。然而,王洪文却陷入了个人权力斗争的漩涡中。他与江青及"四人帮"的成员共同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错误而极端的政策和运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破坏。毛主席逐渐认识到,王洪文的思维方式偏离了他所期望的领导风格。毛主席追求的是集体智慧和团结合作,而王洪文却更关注个人利益和权力的争夺。
与王洪文不同,邓小平关注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和福祉。他提出了一系列务实的改革措施,力求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邓小平得知要回到北京时,非常高兴,他立即带着全家北行,来到玉泉山,终于见到了他一直思念的毛主席。"主席,您最近好吗?" 邓小平问道。毛主席的健康状况非常糟糕,但他仍告诉邓小平:"我还好,没事。""我很开心,我们能够再次见面。" 邓小平说道。邓小平与毛主席的亲密关系让王洪文感到不悦。毛主席明显把邓小平视为自己的接班人,而王洪文意识到,与邓小平相比,他的思维方式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
毛主席在王洪文和邓小平面前问道:"我离开后,我们的祖国会发生什么?"王洪文希望在主席面前留下好印象,急忙回答:"我们会按照主席的指示去做,振兴我们的祖国。"邓小平摇摇头,神情严肃地说:"乱世将至,群雄并起。"毛主席叹了口气,他从邓小平的回答中意识到,邓小平正是他心目中的接班人,而王洪文与邓小平相比,思维方式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