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兄弟因消极防御且兵力分散导致最终被左宗棠赶出浙江

史海撷英 2024-10-04 19:28:41

左宗棠湘军于咸丰十年(1860年)10月开赴江西,扼景德镇,与太平军辗转一年零三个月,同治元年(1862年)2月,由皖赣边境进窥浙省,拉开进攻浙江的序幕。

进攻浙江前的军事力量对比

当时,李秀成、李世贤兄弟基本控制浙江, “全浙仅存者惟衢、温两郡城,及定海、石浦、龙泉、泰顺而已”。

显然,太平军居于战略优势。李世贤计划“由处扑温,并欲乘势阑入闽境。”

咸丰十一年(1861年)3月,闽浙总督庆端移驻浦城防堵。李世贤在遂昌集结二、三万将士。“欲由龙泉抄出松溪犯闽境”,并令松阳太平军分兵牵制。

李世贤猛攻温州,提督秦如虎“饷绌兵单”,形势岌岌。现在,又于龙泉、松阳发起攻势,矛头直指虚弱的林文察(台湾雾峰林家)部。

庆端亲军不满二千,在浦城恐惧无策。此时,浙江各路清军约三四万人,月饷额达二十余万。

庆端指挥无方,只是消极防御浙闽、闽赣边境,清军也因此迁延怠战,不图进取,致使李世贤在浙赣边境转入防御,试图抽调力量进取福建,企图延伸江浙基地,改变太平天国在上游失利的逆转态势。

从双方军事态势考察,整个浙江战场的太平军处于清军战略包围圈内,其作战空间仅限浙江一隅,回旋余地甚小,而且是内线作战,人力、财力、物力易遭破坏损失,难以持久拒敌。相反,左系湘军处于防线,得到北、东、南各路清军和洋人的呼应援助,后方补给线畅通无阻,左右逢源,进退自如,处于十分有利的战略进攻地位。

但从双方力量对比考察,太平军兵力占绝对优势,约为清军七八倍,单就人数而论,太平军完全有力量击退清军各路进犯,甚至可能全歼其中一路主力。而如就双方将士素质比较,很难评估优劣,各路清军参差不齐,太平军各部亦强弱无定。双方的武器装备状况相差无几,均拥有大量洋枪,除后来的“常捷军”拥有较先进的大炮外,其它各军皆无此利器。

可见,太平军的综合战斗力并不比清军弱。而且清军战略指挥不能统一,诸军各行其是,庆端很难统一调度。左宗棠更难节制非左系武装,这无疑是左宗棠进犯浙江时面临的一大难题。

李秀成兄弟的消极防御

虽然李世贤在浙江还能略居优势,保持一定的进攻势头,但从太平天国总体战局考察,这种优势显然受到影响与制约,难以持续维系。

问题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又出现了新的分歧,当时,陈玉成部已经基本被湘军消灭,李秀成兄弟“兵多将众”,据有苏浙,势力膨胀,不时抵制中枢号令,李氏兄弟引起天王疑忌。

李以文

乘李秀成经略浙江,洪秀全封陈坤书为护王,控扼常州,肢解李秀成地盘。李秀成连次抗疏,指控天王兄长败坏朝政,要求将他们逐出权力中枢。洪氏兄弟立即反击,降谪李秀成职权,并滥封诸王,分散与削弱李氏兄弟兵权。李氏兄弟“其心不服,未有战心,各筹一路”。

领导集团在大局日益恶化的紧急关头相互争斗,内耗了仅有的军事指挥活力。

李氏兄弟只想保守苏浙,洪氏兄弟则要保卫天京,战略指挥分裂。而且李世贤因不愿在告示中写明“天父天兄天王”字样,被洪秀全革职,心情忧郁,虽然企图进取福建,但行动并不坚定有力,亦未发起强大攻势。

李秀成正在进攻上海,稍有进展后却又回师苏州。他们消极保守,缺乏统一的战略发展目标与计划,因此,贻误了战机,导致不良的后果。

鉴于上述因素的制约,李世贤在浙江的军事部署,基本上也是战略防御态势。

全省可分为四个战区:金华战区由李世贤亲自负责防守,主要在浙江西部、中部地区;宁绍战区由李世资部将黄呈忠、范汝增等负责防守;杭州战区由汪海洋等负责防守;嘉兴、湖州战区由李秀成遣将驻守。

李世贤

当时杭州及湖州地区比较平静,东北线嘉兴一带由李鸿章分兵牵制,没有大的动作,因为淮军主力进取目标是苏州。宁绍战区虽有中外联合武装进攻,但其人数不多,双方互有胜负,暂呈相持态势。而对浙江战场造成主要威胁的敌手,则是来自江西的左系湘军。所以,李世贤战略防御的重点放在金华战区。

李世贤所部人数竟是左系湘军的25倍(20万:8000),据明显优势,如果李世贤战略指挥正确,完全有力量击退左系湘军的进犯,甚至有可能歼灭其主力或部分主力,挫败左宗棠的进攻计划。

左宗棠战略上的高明之处

但是,李世贤的战略指挥存在着下述严重弱点,卒为左宗棠所乘:

其一,兵力分散,李世贤所辖将士众多,但多分散在浙西广大城镇,不管有无敌情,太平军皆分兵把守,削弱了机动兵力。

而且浙西三支主力:李世贤部、洪春元部、谭星“花旗”部,互不团结,特别是李世贤与洪春元“在浙江争哄”,是李氏兄弟与洪氏兄弟斗争的具体反映。他们各自为政,人数上的总体优势因分裂严重弱化,易被敌人各个击破。

其二,战略上的消极防御。当左宗棠督师攻占浙江开化、遂安后,兵力并不多,李世贤亲督大军反击,双方在江山、衢州一带展开阵地战,相持达半年之久,虽然暂时阻止了左系湘军的进攻,但李世贤没有利用有利条件和时机,调动后方防守兵力,组成机动兵团,由内线转入外线,迂回敌后运动转战,迫使左宗棠回防江西老巢而放弃攻势。李世贤未能采取这种积极防御战略,事机殊感可惜。

到同治元年(1862年)秋、冬,湘军兵力大为增强,太平军却急剧减少力量,双方力量对比发生逆转,太平军的优势很快丧失,被迫转入消极防守。左宗棠则乘虚节节推进,深入浙江腹地。

正当左系湘军与太平军在金华地区相互厮杀,胜负未卜之时,中外联军又在浙东宁绍地区点燃战火。

宁波沦陷后,英国军官刁乐德克仿照上海组织“常胜军”的方法,在宁波招募军士一千人,派英人训练,组成“常安军”和“定胜军”。宁波税务司法人日意格和海军军官勒伯勒东也同样募兵一千五百人(后“增至四千五百人”),号称“常捷军”。“勒伯勒东权受中国职任,带兵防剿”,由浙江巡抚及宁波道节制,“由左宗棠发给勒伯勒东札付,既须事归权一”,这样,外国侵略军向浙东太平军发动进攻,以策应湘军在浙西的大举进犯。

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伊始,就对闽浙总督庆端的无所作为颇有微言。就任浙江巡抚后,立即改变了庆端的边界防堵战略,决定在浙西发动重点战略进攻,左系湘军充当进攻主力,兵锋指向金华地区。

左宗棠的战略盘算是“出淳安、寿昌,攻严州,以规杭城”。即由浙江西南向东北方向推进,沿新安江、桐江、富春江而下,直取杭州。他计划以李定太、李元度两军在衢州、江山牵制浙西太平军,兼顾浙军后路,自己则挥兵“直捣严州”。

衢州打援,缓攻严州

咸丰十一年(1861年)底,左宗棠正准备率军由江西广信开进浙江,忽闻太平军杨辅清部突犯安徽徽州,“意在扰徽郡以犯江西”,威胁左系湘军左翼安全,阻止“援浙之师”,左宗棠当即派刘典率三千湘军增援婺源,既可遏堵杨辅清攻势,又能阻止浙江太平军进军江西。他又担心刘典兵力单薄,即于同治元年(1862年)初亲率湘军进趋婺源,迅速击退杨辅清部,解除徽州之危。

左宗棠

2月13日,左宗棠乘胜由婺源进攻浙江开化,进据马金街,太平军退守安、常山一带。左宗棠初战告捷。

3月,左军由马金攻陷遂安,拟北上进犯淳安。但李世贤率大军围攻衢州、江山,直捣湘军后路。清军“呼援喃喃,不能自保”,左宗棠急忙率军由遂安回援,进犯淳安计划受挫,已经“不能舍衢州前进”了。但他仍不愿放弃进攻严州的既定战略方向。

通过一番比较考察,左宗棠疏告清廷:“金华介衢、严之中,城坚贼众;臣军若由金华进攻,则严州之贼必由淳、寿一带潜出包抄,亦非善策。善弈者置子四旁,渐近中央,严州较为稳妥”,但左军忙于保卫衢州,根本没有力量进取严州,遂奏清调蒋益澧、刘培元速率军赴浙。

4月,左军于江山一线击败李世贤,迫使其退守金华。

此时,太平军“均趋重金华,而倚龙游、寿昌、兰溪三县……为犄角之势”,6月,刘培元率新军三千抵常山,7月,右宗棠大举反攻衢州外围太平军,攻占衢北峡口、莲花、衢东大州、全旺、安仁街及衢南石室街等据点,衢州围解。

试图决战,抢夺金华(1862年8月——1863年3月)

左宗棠正准备回到实施进犯严州的战略计划,突然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放弃了严州方向,转犯金华。

他分析这次改变成算的原因说:“杭州守贼无多,贼之大势,趋重金华”,所取对策是:“应并力先将龙游、寿昌、兰溪、汤溪等处次第攻剿,撤其藩篱,犁其巢穴,然后分兵严、处蹙之,以取破竹之势”,进攻方向“似宜先金华而后严、处”。

其实,左宗棠彼时避实就虚,向严州进攻,是基于兵力不足的决策,他不敢与李世贤展开主力会战。现在,左宗棠屡败李世贤,兵力大增,转而寻求战略决战,妄图歼灭李军主力,攻陷全浙。左宗棠的战略方向变动正是新的军事态势与力量对比的产物。

左宗棠立即重新调整兵力部署。重兵集结衢州东北的战略要地龙游一线,沿衢江河谷采取攻势,南北两翼在开化、遂安一带展开,在新安江河谷则取守势。

李世贤侦知左宗棠主力进逼龙游,乃“乘虚出淳安,犯遂安” ,试图突破左系湘军的左翼防线,“直趋婺、景”,威胁右军后路与曾军侧翼。左宗棠连忙分兵四千增援遂安,击退太平军的反攻。这时,曾国荃湘军围攻天京甚紧,洪秀全“飞召李秀成、李世贤合苏、浙贼西援”解天京之围,李世贤“惧宗棠逼杭州,遣使报秀全,俟击退衢州军乃往”。于是,他一面与左宗棠在龙游周围展开激烈的争夺,一面不断派兵“复犯遂安、衢州,以挠官军”后路,迫使左宗棠经常回援遂安,双方形成相持战局。

此时,处州府被闽军秦如虎部攻陷,余姚县城也被中外联军攻占,李世贤左翼战线崩溃,蒋益澧部猛扑寿昌,10月陷城,继犯汤溪,取得了重大突破。

11月,天京再次告急,李世贤被迫率部将秦日采、陈世坤等主力部队七万余人回援天京(洪春元已先期回京),金华前线的太平军主力严重削弱,双方均势被打破。

李世贤

李世贤走前留李尚杨、李泳旺、李遇茂、刘政宏、陈廷香、李国群等部十余万人分守金华、龙游、汤溪等处,令李尚杨节制各部,并要求他们死守各城四十天,以待其回来决战。

是时,皖南太平军攻克宁国,进逼徽州,“意在缓浙军之攻,而抄浙军之后” ,左宗棠急调驻守遂安王文瑞所部二千五百人入皖,驻扎休宁,堵截皖南太平军南下,另调江西军王沐守遂安,并未削金华前线兵力。同时,他看到太平军防御严密,湘军伤亡沉重,正面进犯金华,得不偿失,遂又回到原来避实击虚的老谱,计划“拟俟龙游、汤溪攻克,缓攻金华,急攻严州”,企图在严州打开缺口。

李世贤走后,左系湘军加紧逼攻龙、汤、兰,进展并不顺利。左宗棠亲领各营围攻龙游,一次战斗竟伤亡八百余名,左宗棠哀伤地承认,湘军死伤惨重,实“向来未有之事”。可是,三城的重要战略位置驱使他硬着头皮坚持强攻。

为此,左宗棠第四次调整战略计划,决定偷袭严州,从太平军虚弱的右翼突破。

令蒋益澧攻汤溪、刘典攻兰溪,“冀分严郡贼势” ,而密令魏喻义所部二千人相机攻严州。1月上旬,左军袭取严州,太平军右翼战线顷刻瓦解,从而龙、汤、兰太平军防线陷入前后受敌的困境。湖、绍两郡守将黄呈忠、范汝增、练业坤于1月下旬率大军赴援金华,一度加强了太平军防线。但在关键时刻,汤溪守将彭禹兰叛变,诱捕并出卖了前敌指挥李尚扬等八名太平军将领,开西门引入左军。汤溪城陷,统帅被俘,龙游、兰溪势成孤注,守将陈廷香与谭星弃城北走。左宗棠未能靠军事进攻夺取三城,而是靠政治诱降获得成功,可见左军战斗力有限。

现在他已圆满实现了攻严州、取三城的意图,“拟南取永康、武义,北取浦江为进捣金华之计”,以落实下一步战略进攻行动。

其时,太平军黄呈忠等见三城已失,大势已去,不想再战,即率援军撤出战场,金华府佐将刘政宏也因势孤力单,相继撤出府城,左系湘军不战而取金华。

看来,左宗棠战略指挥并无特别高明之处,左系湘军也并非强悍非常。只是太平军个别将领叛降,产生连锁反应,军无战心,将无斗志,匆忙退却,致使左宗棠取得出乎意料的战略胜利。

于是,战略相持局面遂告结束,左宗棠乘胜展开全面战略反攻。

李世贤决定全面退却,收缩战区,保存实力,求得决战时的优势。武义、永康、东阳、义乌、浦江等城守军先后撤走,诸暨佐将则献城投降。这样,左军顺利推进,进据各城。

李世贤留给左宗棠的是一座座空城,太平军主力并未被歼,左军要想进取全浙并非易事。

宁绍方面,太平军也相继退却,同治二年(1863年)3月15日,清军伙同“常捷军”攻克绍兴。3月18日,左军克桐庐,控制整个杭州上游地区。

这时,刘典已抵富阳县境,距杭城八十里,蒋益澧进占临浦义桥,亦距省城百余里,两军对杭州构成钳形进攻的态势。

杭州会战,攻陷全浙(1863年4月——1864年8月)

面对杭州危局,李世贤立即采取对策,撤谭星部经于潜、昌化,突围至皖南,联合黄文金等进窥衢、严,图扰左军后路,牵制左宗棠进犯杭州的行动。

左宗棠不得不调整战略,兼顾后路,调刘典一军八千人赴徽,檄王德榜、刘培元驻开化、淳安扼守,令蒋益澧回攻富阳,左宗棠亲率所部亲军返回严州,居中指挥,他檄饬各营“勿贪克复省城之功冒进而忘大局,勿惮江皖迁阻之劳就易而昧戎机”。

左宗棠采取兵分两路,南北出击的战略,声称:“规杭郡可以缀贼窜扰江北之谋,剿皖南可以遏贼突犯江西之路,为大局计,即所以为浙计”。

随着局势发展,李秀成久攻常熟、昭文不下,决定打击左军,派听王陈炳文就任杭州各军统帅, “舍苏州之常熟、昭文不围,而急援富阳”。

之前,杭州统帅汪海洋善于防御,因兵力不足,遂将主力布置在余杭、富阳、杭州三城,互为犄角,以固守城市为目标。

蒋益澧率军自同治二年(1863年)3月下旬起猛攻新城(今新登)、富阳,汪海洋亲临前线,英勇抵抗,蒋益澧多次强攻,都被汪海洋击退,所部悍将、总兵熊建益也被“洋枪洞穿小腹”毙命。

蒋益澧血战半年,汪海洋岿然不动。左宗棠焦灼不安,于9月下旬调来法国总兵德克碑的“常捷军”一千五百人参战,靠洋人用新式洋炮轰塌富阳城墙后,才勉强攻陷富阳。之后,左宗棠令蒋益澧部攻杭州,杨昌浚、康国器、魏喻义部攻余杭。12月,左宗棠由严州移驻富阳,就近指挥杭州会战,他看到陈炳文、邓光明、汪海洋等集结重兵坚守杭州、余杭,左军“势难合围”,立即调回援皖黄少春部(刘典丁忧回籍,黄领其军),扼余杭西北。

此时,太平军内部相继发生严重的叛降事件,使李氏兄弟坚守杭州的计划受到致命威胁。浙江东北平湖、乍浦、海盐、海宁太平军守将先后献城投降。

同治三年(1864年)2月,桐乡太平军守将何培章亦降,3月,淮军程学启部由北而南攻陷嘉兴府城。这样,浙江东北州县全部陷落。太平军仅剩下杭州、湖州两块基地,处于重重包围之中。左宗棠迅速改编叛军,令其充任前驱,与太平军自相残杀。又调集各路兵马云集杭、余周围(包括德克碑的“常捷军”),与太平军展开最后战略决战。

3月31日深夜,杭州守将陈炳文、邓光明撤出杭城,余杭守将汪海洋亦同时撤离,北走德清、武康,沿途遭到左军堵截,损失惨重,杭州陷落。

杭、余失陷后,李世贤、汪海洋、黄呈忠、陆顺德等率军由德清经昌化进入皖南,转战江西。黄文金、杨辅清、李远继、赖文鸿、黄文英等率部坚守湖州,与清军相持半年之久。

围攻湖州除左系湘军和“常捷军”外,还有来自江苏的淮军郭松林、潘鼎新部及太平军降将蔡元隆、邓光明部。

同治三年(1864年)4月,左系湘军先后攻克武康、德清、石门等城,6月,淮军进陷长兴,7月,左军夺取孝丰,湖州外围据点尽失。7月19日,天京陷落。

幼天王洪天贵福自广德入湖州。黄文金等决定分批撤离这座孤城。8月,黄文英、范汝增、吉庆元保护幼天王撤至广德,黄文金、洪仁开亦相继驶往。8月28日,太平军在浙江最后一个堡垒湖州失陷。

左系湘军自同治元年(1862年)2月进入浙江,到同治三年(1864年)8月攻占湖州,历时二年零七个月,终于抢夺到浙江这块地盘。

0 阅读:15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