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李鸿章病逝,年仅42岁的袁世凯成为新一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扛起守护京畿的重任。
20世纪初的清朝已是风雨飘摇,大厦将倾,随着左宗棠、李鸿章、刘坤一等一批封疆元老重臣的逝去,袁世凯成为首屈一指的地方实力派大臣。
此时的袁世凯手握北洋六镇,意气风发,放眼中国无人争锋。
清朝虽然是满人的天下,但在袁世凯看来,这些满洲权贵无不是满脑肥肠,遛鸟打牌、抽鸦片逛妓院样样在行,哪懂得权谋韬略、治国理政。
但有一个人却是个例外,此人不仅敢于和袁世凯直面斗争,而且手段能力丝毫不逊色,这个人就是穆尔察·铁良。
铁良虽然在历史上知名度不高,但却实打实的成为慈禧执政后期的支柱,帮助满洲统治集团继续苟延残喘,袁铁之争也成为清朝末期满汉斗争、央地博弈的主流。
铁良,从没落八旗家庭到慈禧重点培养对象铁良出生于公元1863年,满洲镶白旗人,作为八旗子弟本可以凭借门荫身份有个不错的生活。
奈何在他四五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由于家境困难,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供养其读书,铁良只能一边帮助母亲维持生计,一边自己研究学习。
与他的祖上一样,铁良对四书五经、儒家理学甚是鄙夷,对军事、骑射十分感兴趣。
在他长大后以工部笔帖式的身份入仕,不久调神机营,神机营是清末禁卫军的主力,装备最先进的洋枪洋炮。
本就对军事感兴趣的铁良来到这里如鱼得水,而且早期生活的艰难磨炼了他坚强的品格意志和处世能力,再加上神机营满洲年轻官兵萎靡堕落,吃喝嫖赌,勤奋的铁良很快就从中脱颖而出。
要知道当时的清朝,汉人地主阶级官僚成为政府运作的主力,满洲统治集团十分乐于见到本族能够出几个英才。
所以像铁良这样年轻能力强的自然成为重点培养对象。
1900年铁良被拜为大理寺少卿,在此期间,他被选中成为中国第一批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的学生。
学成归来的铁良被分配到直隶总督荣禄的幕府协助处理军务,并凭借杰出的表现得到荣禄信任。
当时荣禄是慈禧太后眼前的红人,满洲权贵和后党领袖。有了荣禄的赏识,铁良官运十分亨通。
1901年拜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此后又转任兵部左侍郎,同时先后兼任正黄旗蒙古副都统、正蓝旗满洲副都统等职。
1903年清廷为了牵制袁世凯,设立总理练兵处,统一对其麾下的北洋新军实施领导,庆亲王奕劻为总理,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铁良为襄办。
名义上铁良是袁世凯下属,协助其办理练兵事宜,但暗中却监视袁世凯。
铁良第一次在政坛大放异彩是南下收权,1904年铁良奉命南下考察江南制造局移厂一事,并查办东南各省财政收支亏空情况。
表面上看这是一次业务检查,但其真正用意却是收权,重拾满洲中央威权,东南各地对此也心知肚明。
在铁良刚到上海时,当地便给其一记下马威,报纸公然指责铁良此行是为了“收括东南之财富以供北京政府之挥霍”,在舆论上各种造势。
两江总督魏光焘还迅速造假清册,弥补亏空,让铁良抓不着马脚。
但铁良哪肯轻易就范,在不到半年时间里,以雷厉风行的铁腕手段大力整顿,南方八个省份最重要的财政来源“土膏捐税”被其收归中央。
张之洞等各督抚的武装或被改编或被解散,至此地方督抚权力被削弱,中央集权为之一振,铁良的出色工作能力也得到慈禧赞许。
袁铁之争:满汉枭雄的军权争夺由于铁良收权有功,1906年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慈禧重用铁良的另一个原因是希望借助其力量打压袁世凯。
此时的袁世凯总督直隶,手握北洋六镇新军,是当时最强大的地方军事力量。
为了限制袁世凯权力,铁良从粮饷入手,对北洋军“钩稽精核”,使其粮饷捉襟见肘,同时在军中培养自己的势力。
他重用留日归来的多尔衮后代良弼,从练兵处广招士官学生安插在北洋军,与袁世凯嫡系倾轧,力图从其内部瓦解袁世凯集团,袁世凯对此愤恨不已,利用段祺瑞等嫡系人马钳制良弼。
同时寻找机会攻击铁良,很快袁世凯发现铁良对立宪问题颇为保守,但立宪又是大势所趋,是清政府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1906年8月,袁世凯联合奕劻参了铁良一本,说铁良阻挠新政,应予以罢免。
不过这次袁世凯有些急于求成了,慈禧本来已经拟旨,不让铁良等“反对派”参加御前会议,但袁世凯的表现让她马上改变了主意。
深谙权力制衡的慈禧从袁世凯的奏疏上了解到铁良已成为袁世凯的掣肘,这让她非常高兴,于是将此旨留中不发。
1907年清政府开启新政改革,兵部、练兵处和太仆寺统一为陆军部,铁良不再担任军机大臣、户部尚书,专任陆军部大臣,以此实现满洲中央政府对军队的全面掌控。
铁良上任后开始对北洋军动手,在慈禧的允许下,将北洋六镇中的一、三、五、六等四镇尽数划归陆军部直接统领,二、四两镇暂由袁世凯调遣训练。
慈禧和铁良的这一唱一和可谓一石二鸟,既剥夺了袁世凯大部分兵权,又给袁世凯一个台阶下,即二、四镇暂时归你管,但将来还是要收回去的。
但袁世凯树大根深,北洋六镇本来就是其私人武装,所有军官都是他的心腹。
铁良虽然名义上是军队首领,但根本指挥不动,袁世凯仍暗中操纵,陆军部的命令乃至朝廷的命令根本无法通行,铁良这个陆军大臣纯粹是个光杆司令。
为了彻底摧毁袁世凯的根基,铁良一方面改革军队人事任免权,将自己的羽翼安插进去,另一方面将军饷统一由度支部(户部)转陆军部收放,而不是此前直接交袁世凯个人手中。
另外在铁良的运作下,袁世凯被任命为外务部尚书,虽班列位居各部之首,但实质上却是明升暗降,袁世凯本人也失去了最后的军权。
在这场袁铁之争中,铁良占据上风,当然只是形式上的,北洋军实质上仍听命于袁世凯,但不能否认铁良是一位能干、敏锐、果断的强势官员。
垂死挣扎,枭雄迟暮1908年,光绪、慈禧太后先后离世,年仅三岁的溥仪继位,是为宣统,慈禧的内侄女隆裕太后听政,溥仪生父载沣为监国摄政王。
按理说载沣和铁良都是满人,且共同敌人都是袁世凯,同仇敌忾才对,可偏偏两人出现嫌隙。
载沣上任后先是以足疾的名义罢免袁世凯,勒令回家赋闲,此后又把矛头对准铁良。
在载沣看来,铁良的利用价值是牵制袁世凯,如今袁世凯已除,铁良也就没有了价值,留着反倒对自己构成威胁。
1910年二月罢去其陆军部大臣之职,将兵权收归皇室,此后为了防止他与各镇官兵勾结,于八月将赋闲的他外放为江宁将军。
但载沣做的这一切不过是徒劳,此时的大清已濒临崩溃,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
铁良于第二年回京,与载洵、载涛、良弼等满洲勋贵组建宗社党,反对袁世凯,反对清帝退位。
然而此时的铁良大势已去,不久袁世凯组建内阁,宗社党作鸟兽散,铁良只能寓居天津。
此后不甘心的铁良继续为满清复辟奔波,1917年参与“张勋复辟”,1931年参与策划挟持溥仪前往奉天,成立伪满洲国,直到1938年在天津英租界寓所病死。
纵观铁良的一生,为满清政府呕心沥血,是满洲权贵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在历史的滚滚洪流面前,不能顺应时势,只顾抱残守缺,最后也落得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