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敢相信编的双脉冲空空导弹,中国信了,造出来还成世界第一

以山爱科学 2024-09-08 01:36:45
导读:

早些年,美国的很多高科技说第一,很多人都愿意相信。

毕竟全球的超级大国,不可能胡说。

结果这些年,把盖子揭开才知道,过去有些东西是美国忽悠出来的,他根本就没有达到。

比如美国吹嘘,他们的F22升力系数是2.07。

什么是升力系数呢?

定义是这么说的,这是一个无量纲量,具体指的是的物体受到的升力与气流动压和参考面积的乘积之比。

一般人看不明白这个定义,简单的说飞机的升力系数越大,平飞的时候需要的速度也就越小。

总之这是一个飞机很重要的指标。

当F22的升力系数对外这么一公布,中国的科研人员就有些发懵。

怎么可能用普通的气动布局,加上F22的机翼,就可以将升力系数拉到这么高。

但没有办法,中国的科研人员对标的就是美国的指标,既然美国能弄这么高,还就不信了,研发。

于是中国的科研人员奋起直追,虽然他们在心里感觉这个数据有些不可思议,但还是义无反顾。

等到中国的科研人员将歼20的升力系数升高到1.92之后,就升不动了。

还没等中国科研人员进行自我反省的时候,美国的F22战斗机数据公布了,F22最大升力系数是1.5。

还能这么做?

这样的事情,美国做的还有很多。

比如军舰使用的钢材,美国公布了很高的数据,让人望而却步。

而中国科研人员铆足了劲向这个数据进发,结果中国的科研人员退休了,也就将数据拉高到美国数据的80%。

老人带着遗憾离开了工作岗位,还想着要是多给他几年的时间,应该能和美国的数据拉平,或者超越。

结果等到真的数据公布之后,老人激动的不干了,这不骗人吗?

他研发的钢材数据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钢材。

那么今天就围绕着类似的一件事——双脉冲空空导弹,来说说。

空空导弹

先来了解一下空空导弹。

早期的飞机作战,驾驶员用手枪,用机枪进行作战,激烈程度也不高。

随着飞机技术的发展,机炮装到了飞机上,这才有了战斗机的说法。

飞机的作战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二战中飞机空中肉搏几乎就是家常便饭。

到了二战后期,科研人员研发出了为飞机作战使用的空空导弹。

将空空导弹最先做出来的是德国,在1944年的时候,德国研发出了一款名为空空导弹X—4.

这款X—4虽然是最早期的空空导弹,但它已经具备了现代空空导弹的主要技术特征。

比如使用无线电制导、能够用飞机进行发射,而且还可以自动导引,使用火箭发动机等等。

当二战结束以后,空空导弹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快由一代就发展到了第四代。

第一代空空导弹,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推出,典型的产品是美国的AIM—9B响尾蛇,以及苏联的K—13。

这种空空导弹属于红外线制导导弹,但因为技术比较粗糙,只能跟踪飞机发动机喷出的热辐射来进行引导攻击。

所以机动性是比较差的。

与此同时第一代空空导弹也发展出了雷达型空空导弹,比如美国的麻雀AIM—7A、苏联的K—5。

虽然用雷达制导,但他们的攻击范围比较小,依然采用的是尾后攻击。

因为技术的原因,缺点非常致命,非常容易受到干扰,机动能力也差。

第二代空空导弹,这是五十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

为了弥补第一代的不足,都在原有的技术上进行了深挖,比如红外线空空导弹,探测红外线的灵敏度提高,机动过载能力提高。

所以红外线空空导弹的攻击范围从发动机尾部的热辐射,扩展到了尾后稍宽的范围。

而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攻击包线也有了扩大,但可靠性还是比较差。

美国在越南战场上投放了五百八十九枚雷达空空导弹,命中了五十五枚,命中率不到10%。

第三代空空导弹,八十年代出品。

红外空空导弹的灵敏度进一步提高,而且装备上了激光、无线电等等的主动近炸引信,可以做到全向攻击。

九十年代发展出了三代半空空导弹。

不仅具备了三代空空导弹的所有特点,还具备了红外抗干扰能力。

这个时候其实第四代空空导弹已经出来了,但在价格上三代半要比四代空空导弹有很大的优势,所以九十年代的时候,三代半装备的还比较多。

至于雷达型空空导弹,第三代在六十年代末期就开始进行了研发,具备了前向拦截能力,下视下射的能力。

到了九十年代的时候,已经具备了超视距攻击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肉眼看不见对方,但在雷达上捕捉到就可以发动攻击了。

比如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被击落的四十架战斗机,有二十八架是被雷达型空空导弹击落的。

第四代空空导弹,七十年代研制,九十年代开始使用。

这个时候,就开始了惯性制导、指令制导、雷达主动末制导进行混合的复合制导。

所以软件系统进入到了空空导弹计算机内,而且具备了发射后不用管的能力,进一步扩大战斗机空战的距离。

而且在抗干扰上有了更大的进步。

第四代空空导弹发展到现在,类型依然是两大类,红外制导、雷达制导,但花样却又了很多的变化。

比如双脉冲空空导弹。

美国的双脉冲空空导弹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技术不够,嘴巴来凑。

2008年的时候,美国的雷神公司推出了他们第四代新款导弹AIM—120D。

AIM—120这个系列雷神公司发展了有四款,分别是A、B、C、D四个型号。

D型号根据公布出来的数据,是一款有大跨度扩展的型号,因为C型号的射程最短七十公里,最远也就一百公里而已。

而D型号直接翻倍,达到了恐怖的二百公里,这个数据世界上也就只有俄罗斯的R—77可以抗衡一下。

但R—77的射程最多也就一百公里而已,说是抗衡也就是勉强客套一下。

这要是在空战中遇到AIM—120D空空导弹,人家就可以先发制人,对手就算是看到对方,导弹也够不着。

中国的科研人员看到了AIM—120D的数据之后,也是挺吃惊的。

顿时就有了一个想法,你看美国都有这么厉害的导弹,中国自然不能落在人家的后边。

老话说的好,一步落,步步落。

不行,追,玩了命也要追。

于是科研人员发挥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态度,拿出了霹雳15的方案,就开始进行潜心研究。

当然了霹雳15对标的是AIM—120D,那么这款导弹就有必要全面的认识一下。

首先是GPS辅助惯性制导,接着是双向数据链,跟着是离轴发射角、最后是不可逃逸区,最重要的是双脉冲技术。

GPS导航无所谓,中国有北斗。

双向数据链,机载、预警机收到导弹的飞行状态数据,能及时做出调整,甚至射击过程中更换射击目标。

这个对于中国的科研人员来说,难度不大,努努力还是有把握的。

再有就是离轴发射角、然后是不可逃逸区。

最麻烦的就是双脉冲技术上了。

双脉冲技术是装在发动机上的,它的最大作用就是增加导弹的射程,同时提高不可逃逸区的范围。

而想要实现双脉冲技术,有两种方法。

其一,将发射药(加速)和巡航药(巡航)进行混装。

当然这种模式很粗糙,在科研人员的眼里,这种模式充其量就是一种伪模式,严格意义上算不得双脉冲。

其二,这就有点类似火箭发射的模式了。

他把发射药和巡航药进行了精细的划分,装填到不同的格子里。

然后通过计算机进行控制,需要加速就多点燃几份发射药进行加速,如果是巡航,就点燃巡航药,速度想要大点就多点一份或者多份巡航药。

遇到极端情况两种药还可以按照比例进行点燃。

听这个过程就能知道,一份药烧完了,接着烧另一份,当然就可以保持飞行时间,从而提高飞行路程了。

所以AIM—120D要是真使用第二种模式,就可怕了,二百公里的射程也就理所当然的可以达到了。

那么中国的科研人员显然不认为美国会拿伪双脉冲技术糊弄,所以就奔着第二条路去了。

一通研究下来,霹雳15就诞生了。

科研人员其实不是很满意霹雳15的数据,毕竟对标的AIM—120D的数据更好。

结果等到AIM—120D把真实的数据公布之后,才发现它还真就使用的是伪双脉冲技术。

这种技术说穿了就是将两种药进行混装,同时点燃,在短时间内获得一个优质的加速度。

缺点也很明显,药量一但耗尽,速度自然就下降了,而且两种药混装燃烧的时间并不长。

就拿AIM—120C来说,加速7.7秒,AIM—120D撑死了也就八秒多一点而已。

当然了,中国科研人员的努力也没白忙,霹雳15的攻击距离达到了二百五十公里到三百公里。

好尴尬啊!最尴尬的是AIM—120D的射程根本就没有到达二百公里,而是一百六十公里。

美国想象了一把,中国负责实现了一把。

在2015年的时候,美国的空军司令,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了一段话。

“霹雳15的出现,让美国的同类型导弹的订单都过时了。”

不知道中国科研人员听了这话,会不会说:“这能怪我吗?谁能想你这就一份PPT,这个责任不担。”

这些年美国的PPT做了不少,中国科研人员是一个都不想放过。

就连科幻电影里的事情,都想着是不是真的。

比如,美国科幻电影中有一幕,将钨棒从太空中丢下产生的冲击波可以摧毁一座城市。

结果中国的科研人员还真就偷偷的这么做过,要不是2017年的一篇论文,这件事就被掩埋了。

实验的结果不是很理想,仅仅在地面上砸出一个深三米,直径九米的大坑。

这和电影的描述差了很多。

也不知道美国现在还有什么好的PPT,拿出来让全世界的人看看。

吹牛不怕,只要敢吹就行。

0 阅读:328

以山爱科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