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攻克高科技欧美快疯了,70万平衡车弄成800,7亿盾构机3000万

以山爱科学 2024-09-04 22:06:36
导读:

荷兰这个国家别看小,但一些高科技的产品还真不少。

比如阿斯麦的光刻机,现在中国虽然得到了部分解决,但在高端光刻机上,还有一定的困难。

当然了,时间在中国这里,随着时间的拉长,光刻机根本就不是问题。

毕竟当场想要围堵中国芯片产业的时候,外媒还说,中国的芯片将断崖式下跌,只能生产九十纳米的芯片。

也就几年的时间,七纳米已经量产了,三纳米开始孕育了。

其实这样的事有很多。

比如平衡车,现在中国的土地上,到处都能看到,站在平衡车上溜达的人群。

估计很少有人知道,平衡车的鼻祖在一百年前就出现了。

是不是很吃惊?

挺好的东西,为什么直到现在才推广出来呢?

其实平衡车的鼻祖还是流行了一段时间,七八十年代之后就少见了。

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荷兰人将这种鼻祖级的平衡车进行了优化,变成了现代意义的平衡车。

但优化之后的价格,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想要入手一台,得花七十万才行。

过去的七十万和现在的七十万,购买力可不是一个等级,换算下来翻三五倍应该是有的。

那么现在平衡车的售价呢?八百一台,说不准砍砍价,还能往下砍点。

过去的七十万,现在的八百块,看着都让人掉眼泪。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简单的说,这项技术后来被中国给突破了,成本就被直线压缩,压缩到八百块卖出去都有利润。

其实过去很多被西方看成的高科技,到了中国的手上,弄成这样的白菜价,也不是一件两件了。

比如盾构机,这东西听名字就能感觉出高大上的气质,十六年前要卖出七个亿,都不带砍价的,少一分钱都不卖。

现在呢?被中国一位开洋盾构机的司机给突破了,直接变成了三千万。

那么今天就围绕这两件事,说一说。

平衡车的那些事

很多人会想既然是平衡车,那么它的出现应该和车有关。

错了,是和鞋有关。

1760年的时候,一位伦敦的乐器制造商,将几个金属轮子装到了鞋上,世界上就有了滑轮鞋。

滑轮鞋为人类走路节省了不少力气,那么有没有办法让人走路的时候,更加省力呢?

1906年的时候,还真就有人想在滑轮鞋上下点功夫。

于是一位叫做M.康斯坦丁尼的人,将汽油发动机装在了滑轮鞋上了。

听起来有点疯狂。

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滑轮鞋的轮子不再是之前的金属,而是橡胶。

然后他将滑轮鞋放大三倍左右,多出来的空间放在滑轮鞋的后边,装上一个铁盒子。

铁盒子里主要是电池和点火线圈,然后这套装置通过导线和绑在腰上的小型汽油机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这台发动机很小,只有四公斤,而每一只滑轮鞋的重量是六公斤。

至于速度至少有三公里每小时,高了的话,可以达到二十公里每小时。

一升汽油可以让它行驶六十公里。

很难相信,这样的东西直到二战之后,欧美还在使用。

这种带发动机的滑轮鞋不算平衡车,但它也让人们的脑洞大开,既然鞋可以装发动机,那么板呢?滑板是不是也可以?

于是平衡车的鼻祖出现了。

最开始出现的平衡车和现在的平衡车还不太一样。

它有两个轮子,中间一块踏板相连接,在前轮的位置上有一个长长的把手,可以控制方向。

人站在上面就可以控制这辆平衡车行驶,看起来就像是安装了两个汽车轱辘的滑板一样。

最为著名的一张照片,是在1916年拍摄的,车上面站着一位女士。

女士是英国社交名流,社会活动家诺曼,平衡车是她的丈夫送给她的生日礼物。

而这件平衡车也就成为了,后来平衡车的鼻祖。

这件平衡车的原理不是依靠平衡来驱动,驱动系统更像是变了形的汽车油门、方向盘和把手。

比如车把向前推,这就相当于离合器结合了,然后通过把手控制油门,这有点像摩托。

往回拉把手和转向柱,离合器就会脱离,产生制动效果。

所以这台平衡车的驱动系统不是电,而是一台一百五十五毫升的四冲程风冷发动机。

最有意思的地方,这台平衡车像汽车一样,安装了头灯,尾灯和喇叭。

为了方便上边还有一个工具箱便于维修,最后就是这东西居然可以折叠起来,方便提着走。

当然,随着发展,还出了一款电动版的产品,区别就是风冷发动机变成了电动马达。

美国当时,还把这种平衡车用在了邮政部门上进行运行。

但这款平衡车,尤其是可折叠的,却成了美国黑帮最青睐的一件交通工具。

因为一旦他们被美国警察盯上了,他们就可以骑着这个小巧的平衡车,穿梭在窄小的巷子里。

要说这样的平衡车的价格还能让人接受,那么后来荷兰人将这种平衡车进行了优化之后,就变成了高不可攀的价格。

平衡车的价格

他们是怎么把平衡车弄成了七十万的呢?

最简单的说,他们把具有颠覆性的技术陀螺仪技术装到了上边。

陀螺仪技术,这是导弹上用的。

价格贵就不用问了。

但东西是好东西。

所以具备现代意义的平衡车他们不愿意放弃,就开始了各种修改,想要将成本压下来。

最终的结果是,他们毫无办法。

但好东西终究是好东西,美国人看上了这款发明。

于是美国将平衡车的专利购买了过来,然后进行各种优化,想要将价格进一步的压缩。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虽然美国将平衡车的成本压缩到了原来的四分之一,但一台的售价依然高达十几万,二十几万。

所以平衡车依然不能进行全面的普及,只能成为有钱人的代步工具,而且也不是所有的有钱人都喜欢。

一款产品想要获得高额的利润,这样的销售,显然是不合格的。

这个时候,中国的商人看到了平衡车的价值,就想要把专利购买过来。

结果美国生产平衡车的公司不愿意了,他们只愿意出售成品。

动辄十几万的东西,就算是到了中国市场上也吃不消。

于是中国的公司开始进行研发,他还就不信了,别人能研究出来,他们也行。

你还别说,一年的时间,还真就成了。

性能提高的同时,成本也进行了大幅度的缩减,八百块一台,成了谁都可以买的起的东西。

盾构机

十六年前,盾构机在中国还属于空白,想要用就得掏钱购买国外的设备。

卡脖子的事情也就在所难免的发生了。

比如中铁装备设计研究总院的院长贺飞,就说过这么一件事。

他们在对盾构机的一个简单的拖车钢结构件进行加工的时候,发现是外方的图纸有问题。

于是他们就向外方说明了情况。

结果一催再催,这才有了一个答复,而且是这么回答的,外方派人过去看看,但每天的咨询费得交一万元。

而且这次事情产生的差旅食宿,都得由中方负责。

大气,他自己的问题,还需要别人付出代价。

类似的事情其实有很多,几亿元购买的盾构机,要是需要售后服务,一天三千美元的费用就得给外方安排上。

所以一万元的咨询费,在外方看来不算多。

当然了如果钱花了,问题能够解决也行,但往往派过来的技术专家,有时候也就是入行一两年的青年人。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研发出国产盾构机,就被列上了名单。

从2002年到2008年,盾构机的研发上了八六三计划。

盾构机的研发不是说想发明就能发明出来的,它涵盖了机械、力学、液压等等十个技术领域,仅仅精密部件就多达三万多个,一个控制系统就需要控制两千多个点。

中国想要研发就得从零开始。

到了2008年的时候,中铁一号问世,中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机诞生了。

而这项课题也为中国培养了很多人才,比如16年前还是盾构司机的张帅坤。

他带领团队研发的盾构机,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了40%的份额,在还成为了一张中国名片。

要知道全球盾构机市场最大的就是中国,中国的盾构机需求占据全世界的60%,在2009年之前,85%的盾构机是从国外进口的。

主要从德国、日本和美国三家进口,进口额度分别是35.4%、20.8%、18%。

当时间走到2022年的时候,全球盾构机市场的规模有六十二亿美元,而中国就占据了90%的份额,成了盾构机最大生产和消费国。

至于价格,也从几亿下降了几千万,而且相关的同类产品的价格也拉低了40%。

可喜可贺。

成就了自己的同时,还惠及他人。

从卡脖子发展出了产业群,这也是一个意外之喜。

根据调查,有关盾构机的上下游产业配套就有五十亿元以上。

一台设备的研发,带动的可不是一家企业,而是一个产业群。

这样的事情多多益善。

0 阅读:2

以山爱科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