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也是最像朱棣的儿子,他勇武善战,在靖难之役时多次挺身而出,解救自己的父亲;然而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并未册立朱高煦为太子,而是立其兄长朱高炽为储君。
在那个遵奉嫡长子继承制的时代,他已然失去了优势;因此权力欲望的驱使,最终令他走上了反叛之路。
朱高煦年少之时非常调皮,而且性格凶狠彪悍;明太祖朱元璋曾召藩王之子前往都城南京学习,可他厌恶学习,也不懂礼数,因此朱元璋不太喜欢这个孙子。
虽然朱高煦不太喜欢学习,但却擅长带兵打仗,颇具军事才能;直到靖难之役爆发,才给了他崭露头角的机会。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开始裁撤藩王,而朱高煦的父亲燕王朱棣也在其中;于是朱棣起兵造反,发动了靖难之役。
朱高煦作为朱棣的得力助手,在前线奋勇杀敌,使得燕军多次转危为安,而且还救过朱棣;可以说,他的功劳很大。
当朱棣攻入南京,赶走侄子朱允炆之后,本想册立朱高煦为太子,奈何内阁首辅解缙的一句“好太孙朱瞻基”,打消了他的疑虑,最终使得朱高煦与储君之位擦肩而过。
或许是想稳固太子朱高炽的东宫之位,朱棣想将汉王朱高煦调往云南就藩,但他赖着不去;于是其父只好改为就近的乐安州,胳膊始终拧不过大腿,无奈的朱高煦只好前去就藩。
没能当上太子,还要远离朝堂,也许是出于愧疚,明成祖朱棣同意了他诸多逾制的请求;不曾想,这种溺爱最终助长了朱高煦的嚣张气焰。
公元1426年,其父朱棣驾崩两年,兄长明仁宗朱高炽驾崩一年后,汉王朱高煦终于按耐不住,打算效仿自己的父亲朱棣,再次上演“靖难之役”;汉王起兵造反的原因有三点:
野心驱使,最终将他逼反。
兄长朱高炽体弱多病,难堪大任,他觉得自己更适合当皇帝。
功劳很大,但老爹执意立嫡以长;朱棣的偏心,引起了朱高煦强烈的不满。
可朱高煦毕竟不是朱棣,而他的侄子明宣宗朱瞻基也绝非建文帝可比。造反失败,必将死无葬身之地,若成功,则又是一场同室操戈的悲剧;很显然,朱高煦的结局是前者。
虽然此时的朱瞻基继位才刚一年,但叛乱很快便被他平定,朱高煦最终被活活烧死,终年47岁;这本是一个甘于清享富贵的太平王爷,却因权力的诱惑而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只能说朱高煦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