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易代之际,洪承畴作为明朝兵部尚书、蓟辽督师,曾是崇祯皇帝倚重的重臣。然而,松锦之战兵败被俘后,他选择了投降清朝,成为清廷招降纳叛的“标杆”。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明朝高官,最终在清朝的爵位体系中仅得了一个“三等轻车都尉”,甚至不如许多地位远低于他的降将。

洪承畴的悲惨结局
投降后的洪承畴,本以为能在清朝获得更高的地位和荣耀,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他死后别说封王,就连公侯伯子男这些爵位都一个没轮上,仅仅得了个三等轻车都尉的低级头衔。这与他曾经在明朝的地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这个爵位的含金量,我们不妨拿和珅来做个对比。和珅,大家都知道他小时候家境贫困,但他祖上世袭的也是三等轻车都尉,满语叫阿达哈哈番。
而且,洪承畴所获的这个爵位,根据清史录记载,只能世袭四代人,并非永久属性。到了乾隆年间,和珅家即便再艰难,那也是有世袭爵位可依靠的,而同时代的洪承畴后人估计早已超过四代,彻底沦为平民了。如此巨大的落差,实在令人感慨万千。

与其他降将的鲜明对比
反观那些当年在大明朝廷里面地位远不及洪承畴的降将,他们的待遇却天差地别。吴三桂,这位“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人物,投降清朝后被封为平西王,权势滔天。
尚可喜被封为平南王,耿精忠被封为靖南王,孔有德被封为定南王,孙可望被封为义王。就连李永芳,一个小小的游击,当年在洪承畴面前连大气都不敢喘,开会只能在帐外候着的级别,都混上了一个世袭罔替、永久保留的三等子爵。

这些降将,在清朝都得到了极高的待遇,封王的封王,得爵的得爵。可洪承畴这位曾经的明朝高官,在清朝却如此不受待见,这其中的缘由实在值得探究。

背后原因探究
这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清初的封爵逻辑有关。其实,这种封爵逻辑并非清朝独创,明朝初期也是如此,即对于皇亲国戚以外的群体,非军功不得赏爵。
在朝廷中,文武大臣的待遇有两个属性,一个是品级,一个是爵位。有的人品级高但爵位低,甚至没有爵位;有的人则爵位高品级低。
就像正德嘉靖年间的杨廷和与王阳明,杨廷和身为内阁首辅,在武宗朱厚照死后,承担了遴选旁支谁来继承大统的重任,那段时间他堪称大明朝的无冕之王,可他却没有任何爵位。

而王阳明,因为平定宁王之乱的军功,被封为伯爵,然而在职位上,他却连内阁的门都没进去过,最高也就做到南兵部尚书,与杨廷和不可同日而语。
回到洪承畴身上,他虽然是顺治手下的大学士,但在死后却没有得到世袭罔替的待遇。其核心原因在于,与吴三桂、尚可喜这帮带着兵投降,之后还一直在领军打仗的汉奸不同,洪承畴是被俘后投降的,并没有什么嫡系部队跟着一起来。
改换门庭后,他更多的是作为文官参与清朝事务,对前方战事进行统筹规划、战略部署,却再也没有亲自率军在前线作战。这样一来,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军功这块自然就轮不到他了。
实际上,本来他连三等轻车都尉都没资格获得,清廷高层反复讨论后,可能是出于笼络明朝士大夫群体的目的,才勉强给了他这么个低级爵位,实在是非常勉强。
不过,这里依然存在两个悖论。其一,谋划到底算不算军功?如果算,那洪承畴不应该没有军功;但如果不算,那范文程呢?范文程同样是参谋类人物,却得到了一等子爵,这显然十分矛盾。
其二,洪承畴有着丰富的带兵经验,在入关后南下的过程中,放着这样一位久经沙场的统帅不用,将其束之高阁,是不是太浪费人才了呢?

清廷对洪承畴矛盾态度的剖析
总的来说,从洪承畴的经历可以看出,清廷对他的态度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作为大明品级最高的文官之一,洪承畴的投降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他的投降让其他三四五品的官员在跳槽时,心里压力小了很多,想着大佬都投降了,自己也不用矫情。

但另一方面,对于洪承畴这种拥有巨大能量的人,无论是皇太极、多尔衮还是顺治,心里都比较忌惮。
毕竟谁也不能保证,真给他几万几十万大军让他节制,他会不会哪天又跳反了,来个回马枪,重新回归明朝,演绎出降而复归赤胆忠心的戏码。所以,让他干干文职,是最稳妥的选择。
这也告诉我们,当叛徒看似能在一时获得利益,但实际上,最终都不会有好下场。活着的时候,被朝廷冷落、闲置、看不起,临终前得不到与自己身份匹配的追封。
而后世,更是会被无数后人唾弃、谩骂。洪承畴这位曾经的风云人物,到头来只得到了一个只能传四代的低级爵位,实在是可悲可叹。这一尴尬结局,恰恰印证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无论什么时代,投降都是没有好下场的。
就如同历史上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虽然在当时权势熏天,但最终却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遭人唾弃。投降者,失去的不仅是自己的尊严和名誉,更是为千秋万代所不齿。
文章来源:玄九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