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匈奴的战争持续多年,漠北之战是其中极为关键的转折点。然而,在取得这场重大胜利后,汉武帝却未将匈奴彻底剿灭,而是任由其退回漠北,逐渐恢复势力,以致后患无穷。

公元前 119 年,漠北之战拉开帷幕。此前数年,汉朝凭借一系列战役,逐步掌控漠南草原与战略要地河西走廊,重创匈奴右贤王部。匈奴仅存的两支主力被迫向漠北收缩,企图借助蒙古戈壁抵御汉军。
蒙古戈壁滩纵深数百里,环境恶劣,以当时的生产力与军事条件,普通步兵难以逾越。少量骑兵即便勉强穿越,也会因长途跋涉而人困马乏,战斗力大减。匈奴企图凭借主场优势,以逸待劳,对远道而来的汉军予以致命打击,这便是其战前的核心御敌策略。
但汉朝凭借强大国力克服了这一困境。战前,迅速集结超 10 万精锐骑兵,从各地征集 14 万多匹战马,并筹备大量海上补给物资,以应对战争中的巨大消耗。更关键的是,匈奴遭遇了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位军事传奇。在漫长历史中,擅长指挥大规模骑兵奔袭作战的将领屈指可数,匈奴却一次遭遇两位。
战斗打响,卫青和霍去病各率 5 万精锐骑兵,兵分两路深入草原。卫青凭借卓越战术,主攻单于王庭主力。他灵活运用骑兵机动性,在遭遇单于主力后迅速组织激战,成功打散单于王庭各部,单于一度与部众失联。霍去病则以果敢勇猛的风格,直扑左贤王部主力。他率骑兵长途奔袭,深入敌后,对左贤王部造成毁灭性打击,斩杀敌军超 7 万,还完成了封狼居胥的壮举。

然而,这场辉煌胜利背后,代价惨重。据司马迁记载,汉军出征时,骑兵全部出动,加上临时征调的战马,总数超 20 万匹,战后却仅余 3 万匹。漠北决战中战马折损率惊人,汉武帝几乎搜罗了全国成年战马,导致战后短期内汉朝可投入战场的战马数量锐减。一匹合格战马从出生到具备作战能力需约三年,加上 11 个月的怀孕周期,繁殖一匹合格战马耗时近四年。而且,因战争中战马折损过多,汉朝国内战马价格飙升,《汉书》记载 “天下马少,平牡马匹二十万”,种马价格高达 20 万钱,这使得汉朝难以承受再次大规模组建骑兵的成本。因此,战后几年内,汉朝因战马短缺,无法大规模进攻匈奴,匈奴借此获得喘息之机,在漠北恢复元气。
战略转移:汉朝无暇北顾随着时间推移,匈奴在漠北逐渐恢复实力,引起汉武帝警觉。公元前 117 年,匈奴拒绝称臣,汉武帝果断下令,让霍去病率骑兵再次准备进攻漠北。从这一决策,能看出汉武帝对匈奴斩草除根的决心。正常情况下,汉朝要将战马数量恢复到巅峰需约八年,此时距漠北之战仅两年,战马数量最多恢复到 10 万匹左右。
但意外突至,霍去病突然暴毙,年仅 24 岁,死因成谜。在当时,霍去病正值壮年,是汉朝军队中擅长大规模远距离奔袭作战的中流砥柱。他的离世,使汉朝再次进攻匈奴的计划被迫搁置。因为除他之外,汉军中几乎无人能胜任此类作战指挥,即便名将卫青在这方面也稍显逊色。以当时汉朝的战马数量,若让卫青出征,也难以满足作战需求。于是,这一年汉武帝为霍去病举行盛大葬礼,进攻匈奴的计划再次搁置,匈奴又获得几年恢复时间。

此时的汉朝,武力强盛。因无法对匈奴发动大规模战争,汉武帝将目光转向西域和南方。漠北之战同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以拓展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力。四年后,张骞历经艰险归来,带回详细的西域情报,为汉朝后续西进战略提供重要依据。同时,汉武帝大力开发西南地区,在汉朝强大实力威慑下,西南地区的夜郎、古滇国等许多国家逐渐向汉朝称臣。
在西南部分国家臣服后,汉武帝将目标对准南方的南越国。南越国是历史遗留问题,秦始皇曾派百越兵团开发南方,秦末大乱时,百越兵团在当地独立建国。汉朝开国初期,因休养生息,未对南越国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且南越国地理位置特殊,进攻需翻越五岭天险,代价巨大。但控制西南地区后,局势改变,汉朝可从夜郎国出发,用水军直捣南越国腹地,绕过五岭天险,大幅降低战争成本。
公元前 112 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归来三年后,汉朝对南越国发动灭国之战。此前几年,汉朝投入大量国力发展造船业,组建庞大船队。凭借这支船队,汉朝军队顺利杀到南越国腹地,成功灭掉南越国,将两广地区及越南北部纳入实际控制范围。
汉朝攻略南越国时,距漠北之战已过去七年,匈奴在漠北恢复一定实力,并开始在漠北以外地区活动。匈奴得知汉朝进攻南越国,认为是反击良机,便派人联系青海地区的西羌。羌人曾臣服于匈奴,霍去病夺取河西走廊后双方联系被切断。张骞出使西域归来曾被羌人抓住送给匈奴。此时,西羌与匈奴联合进犯汉朝边境。但汉朝对尚未完全发展起来的西羌并不畏惧,迅速出动十万大军进攻,西羌很快溃败。匈奴虽短暂袭扰河套和河西走廊一带,但西羌被击败后,便退回漠北,未给汉朝进一步打击的机会。
解决南越国和西羌后,汉朝的下一个目标是朝鲜半岛的卫满朝鲜。汉朝初期,刘邦册封发小卢绾为燕王,刘邦临终前卢绾叛乱失败逃到匈奴,其部下卫满率部分军队逃往朝鲜半岛,收拢辽东流民,建立卫满朝鲜。因汉朝初期休养生息,承认了卫满朝鲜的存在,条件是其对汉朝称臣。但与南越国不同,卫满朝鲜凭借西汉藩属国地位不断扩张,到汉武帝时代,已发展成颇具实力的政权,对汉朝边境构成威胁。汉朝对匈奴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后,卫满朝鲜认为汉朝衰落,不再满足于藩属地位,双方关系紧张。公元前 109 年,在解决南越国三年后,汉朝出动 5 万精锐部队,对卫满朝鲜发动灭国之战。

此时,汉朝已积累进攻南越国的经验,水军实力大幅提升。战争中,汉朝军队创造渡海作战记录,水军从山东出发,抵达朝鲜半岛大同江入海口,陆军从辽东出发,水陆并进。这场战争持续一年多,最终卫满朝鲜被灭国,其地盘被汉朝收入囊中,划分为四个郡,辽东及朝鲜半岛北部彻底成为汉朝实际控制范围。
汉朝式微与匈奴复兴汉朝成功拿下卫满朝鲜时,距漠北之战已过去 11 年,匈奴在漠北未受打击,实力迅速恢复。此时,汉朝战马数量有所回升,准备再次进攻匈奴。但关键时刻,卫青病逝。卫青作为汉朝军队的灵魂人物之一,他的离世对汉朝军队是巨大损失,此后汉朝再难找出能组织大规模进攻匈奴作战的名将。
卫青去世后,汉武帝虽悲痛,但匈奴问题仍需解决。且当时卫家作为外戚,势力逐渐庞大,引起汉武帝警惕。于是,汉武帝效仿当年提拔卫家的做法,将目光投向新宠李夫人的家族,重点培养李广利,期望他成为新的卫青。

卫青去世两年后,汉武帝给李广利拼凑几万人马,让他攻打大宛。此举有两个目的:一是攻略西域,获取大宛良马,为再次进攻匈奴做准备;二是培养李广利的军事才能。然而,李广利与卫青军事才能相差甚远。他率领几万人在西域转了一圈,不仅未能打下大宛,反而折损十之八九的军队。汉武帝大怒,下死命令让他若打不下大宛就死在西域,并增派大量军队。最终,凭借汉朝强大国力,李广利虽拿下大宛,但付出惨重代价。不过,汉武帝仍认为李广利有能力取代卫青,负责对匈奴作战。
公元前 99 年,即漠北之战结束 20 年后,汉武帝任命李广利为汉军大将与匈奴作战。经过 20 年休养生息,匈奴当年在漠北之战中损失的人口基本恢复,势力范围再次延伸到漠南。若李广利具备卫青那样的顶级军事才能,或许能再创辉煌战绩,但现实中他在与匈奴交锋中表现极差,被匈奴压着打。匈奴在与李广利的作战中逐渐找回自信,再次持续发展壮大。
在汉朝国内,随着汉武帝年老,政治局势动荡,后期爆发了影响深远的巫蛊之祸。李广利为帮助外甥争夺太子之位,卷入其中。汉武帝追究责任时,李广利惊慌失措,竟率麾下军队投降匈奴。他的投降使汉朝再次损失大量战马,短时间内彻底失去对匈奴持续作战的能力。常年战争已让汉朝国力损耗巨大,此时再也无法承受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

无奈之下,汉武帝颁布罪己诏,停止对匈奴的战争。此后,匈奴持续恢复实力,再次成为汉朝的心腹大患,直到汉宣帝时期才再次受到沉重打击。
汉武帝未能对匈奴斩草除根,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战马短缺、名将离世、战略转向以及后继将领无能等因素相互交织,深刻反映出战争背后政治、经济与军事因素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这一历史遗憾,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文章素材来源妖火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