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闹海》在香港火了!
原本电影计划在2月27日上映。后来,因为香港市民对电影的观看呼声实在强烈,电影提前于2月22日上映,并且集结了东方影业、洲立影片、银都机构及英皇电影联手在港澳发行。
上映首日,全港60多家电影院,排映了近800场,盛况空前。
不少名人明星,也纷纷加入到为电影打CALL的环节。比如深度影响了《哪吒》导演的周星驰,就亲自下场COS了一个哪吒造型。

首映礼举办时,TVB花旦蔡思贝,也特意扎了个“哪吒髻”出场。

已经看过电影的人,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比如影星任达华就说:电影人物塑造立体,电影特效逼真,非常值得一看。
还有人则对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到这种程度表示高兴,认为电影水准已经赶上欧美及日本动漫。

上映当天,《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不出意外爆了,首日票房602万港币,把前一天还在票房榜首的《美国队长4》直接干到了只有70万的日票房!
近几年来,内地电影在香港大多票房平平,能上千万已经是非常成功了。可以预计,《哪吒之魔童闹海》一定会刷新内地电影在香港的票房纪录。
旧模式香港片商之所以如此重视《哪吒之魔童闹海》,并且据说触动ZY协调,才谈妥发行权之争,是因为这个春节档,香港电影实在太拉垮了。
截至2月22日,三部香港本土电影,总票房成绩还不到3000万港币,为15年来春节档最差。
其中,票房冠军《临时决斗》1241万,第二名《祥赌必赢》1100多万。再加上两部内地电影近1500万,好莱坞电影1000多万。到《哪吒2》上映时,整个大盘才6000万左右。再没热映电影上映,很多院线生意就做不下去了。
要知道,2024年,香港已经有3家电影院结业!

之所以票房这么差,是因为质量一般。《临时决斗》豆瓣6.2分,《祥赌必赢》6.5分,《麻雀女王追男仔》豆瓣没开分。
这几部电影,《临时决斗》是《临时劫案》续作,拍摄制作时长才4个月。而另两部则是炒冷饭的赌片,一看就是小投资,契合春节欢乐气氛赚点小钱的应时之作。
这几部电影,好像脑门上就写了四个字:
不想努力

对比之下,在香港春节档与港片同时上映的两部内地电影《封神之战火西岐》和《射雕英雄传之侠之大者》反而显得诚意满满了,至少都是工业级的大制作!
而票房也反映了这一点,在内地受挫的《封神2》,春节假期四天后,票房开始反超《临时决斗》,目前票房已破900万,比第一部在香港的成绩好多了。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封神2》除了在内地遭遇滑铁卢,在已上映的东南亚市场,票房都超过了第一部。
在内地成绩一般的《射雕英雄传之侠之大者》,在泰国上映时也上演了票房热潮。
更别说今年内地春节档真正的票房王者《哪吒之魔童闹海》了。

这几部电影,共同的特点就是大制作!
比如《哪吒之魔童闹海》,电影耗时5年打造,背后制作团队115个,特效镜头上千个,参与人员上万人。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
电影工业巨大升级

之所以今年香港电影在春节档如此“敷衍”,最根本原因就是市场太小。
2024年,香港年末在《焚城》、《临时决斗》、《误判》等几部热映电影加持下,成绩终于不太难看。尤其是《破地狱》,以超过1.4亿港币的成绩,夺得港片影史票房冠军。港片也在十几年之后,在本土成绩超越好莱坞电影,打了个翻身仗。
然而,2024年香港市场整个大盘也才13.4亿,还不到《哪吒之魔童闹海》内地电影总票房的十分之一。

以前港片有台湾及东南亚市场做支撑,现在这些市场没了,在香港投资电影,有两条路走,一是以本土为优先,二是积极融入内地。
以本土为优先,意味着投资额必须控制在极低的范围。2024年票房十大,大约是2000万的水准,这意味着电影要保本,只能控制在600万左右的级别。这点钱,就只能拍社会题材和低成本电影了。这也是2025春节档会有两部炒冷饭的赌片的原因,拍来拍去就室内一张牌桌,好控成本啊!至于社会题材,成本相对较低,拍好了还可以以小博大,比如《白日之下》、《年少日记》、《破地狱》。
杜琪峰在某次采访时,提到现在香港电影是“狮子山下”就是这个原因(《狮子山下》是香港电视台的社会写实题材栏目)。

“狮子山下”本身没有问题。
只不过,大众看电影,大多还是希望能在电影里看到幻想中的另一个世界。港片黄金时代的电影是很有吸引力和想象力的,那时的江湖片、武侠片、鬼片、动作片等,都让人看了极其过瘾。
有位海外影评人的评论点出了港片之所以受欢迎的核心原因:
尽皆过火,尽皆癫狂
因为市场太小,商业电影要盈利就必须考虑内地市场。
走合拍片之路,港片就必须考虑审查等因素。经过20年的磨合,近年北上的香港影人,逐渐摸索出了一条便利之路,那就是用港片的类型化电影经验,贴合内地反腐、维和等主旋律。
《智取威虎山》、《红海行动》还有一拍就拍的《反贪风暴》就是此类电影的典范,而其中又以警匪片最具代表性。
看久了,大家有个突出的感受就是腻。去年《海关战线》等电影失利,导致众多合拍片被紧急叫停。而《焚城》、《误判》尽管质量过关,但是由于大众长期积累的审美疲劳无法消却,因此票房上都没有达到预期。

春节档徐克的失意,其实也是一向天马行空的徐老怪,走进了主旋律的安全区。
“港片已死”是近年来比月经还频繁的老生常谈。实际上,只要有香港影人在,他们就会不断创造惊喜。
只不过,相比《哪吒》等内地电影的锐意求变,近年来香港电影这个瓶子里的酒,还不够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