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看错过人?
不管是创业找合伙人、高管和员工,还是婚姻和感情上找另一半,甚至对方和你的关系很疏远,但他/她的实际行动和你的期待相差甚远,于是你觉得自己瞎了狗眼。
很多时候,你内耗产生痛苦,不是因为眼瞎,而是因为产生内心期待后遭遇事实结果不符,而你不愿意接受。
说白了,你不允许一些事情发生,你甚至觉得所有事情都应该朝你期待的方向去发展,但结果没有,于是痛苦就诞生。
不是你看错人,而是人本来就很难被看准,看不准的是大概率。
也不是你没做好,而是事情本来就很难做,做不好的是大概率。
大概率的事情往往会发生,于是你不允许的事情偏偏会发生。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你依然努力做事,但最后你允许一切发生。
努力之后,你要允许自己看错人,允许自己创业失败,允许自己投资亏损,允许你爱的人不爱你,允许很多事情付出之后得不到你想要的结果。
你只有允许一切发生,接纳一切发生,你的人生才能做到真正的松弛。
有一句话叫:你接受什么,什么就消失,你对抗什么,什么就存在。
例如,很多父母只要觉得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待,都对孩子看不顺眼,这也不好,那也不对,总认为孩子不听话、太倔强。
但实际上,当父母觉得这个孩子倔的时候,很有可能是父母自己正在倔。
在心理学里,有一个非常核心的理论叫“课题分离”。
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于你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而你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还是以父母为例,当你觉得跟孩子关系非常紧张的时候,那很有可能就是你干涉了孩子的课题,你希望他能按照你的想法来,而孩子为了维护自己的边界,就必然跟父母对着干。
你会发现,当你越跟孩子对抗,孩子就越犟。但如果你能把自己的心态调整成:只要不触碰自己的基本底线,比如不违反法律道德,那就让孩子尽情做自己,你马上就发现这孩子没那么犟。
再举例,在亲密关系里,你总认为痛苦都是对方带给你的,只要对方做出改变,你的痛苦就会消失,这是因为每个人都希望从对方身上得到疗愈,希望对方能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成年后的每一段亲密关系都是你童年跟养育者关系模式的一个缩影。
换句话说,当你希望对方能回应自己的时候,其实回应的就是小时候那个没被父母回应的自己,而如果你总是担心对方会不爱自己,对应的也是小时候那个不被父母爱的自己。
成年后,你希望通过伴侣的回应和爱来重新拯救小时候的自己。
但事实上,相爱不是彼此的补缺,而是自我成长的外溢,毕竟没有人愿意被掌控和改变,但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变得更好。
同样的,我在创业时候有过不同的合伙人,如果我希望对方做事靠谱,那我会察觉到可能是我小时候没得到太多靠谱的回应,导致那时候的我总是有些失望。
举了那么多例子,都是想让你明白: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察觉自己的关系模式,看看自己获得了什么,缺失了什么,然后去做些什么补偿自己、疗愈自己、滋养自己。
当你能逐渐梳理和完整自己的时候,你会发现外界也会跟着你的改变而改变。
但凡你想要控制的,最后都控制了你,但当你什么都不想要的时候,整个天地反而都是你的。
所以,人生最顶级的心态其实就是允许一切发生,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怎么去修炼这种心态?
答案就是做好课题分离,然后顺势而为。
所谓的课题分离,就是你先要思考清楚这是谁的课题,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然后冷静地划清界限,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简而言之,照顾好自己,也尊重别人。
例如择偶,你选择了什么样的伴侣,最后跟谁结婚,这些决定了你以后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以后的生活就是你要去承担的后果,这个就是你的课题。
但伴侣在过程中变化了,对你要求更高了,或者离你而去了,那是对方的课题。
例如孩子,你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机会是你的课题。
但孩子学不学习,最后能不能考上好的学校,这些都是孩子要去承担的后果。
教育是父母的课题,学习是孩子的课题。
例如创业,你选择什么样的赛道、要不要融资、找什么样的合伙人或高管,是你的课题。
但赛道变化了、投资人撤资、合伙人造反,那是对方的课题,或者是共同的课题。
让你的事归你,让我的事归我,让大家的事情归大家,就是顺势而为。
有一些事情是你没有办法改变的,例如水往低处走,气往高处升,又例如人性,员工如果一没赚到钱,二没得到认可,那肯定会离开公司。
世界上一切事情都遵循着客观规律,人心也一样。
你一定要明白,这个世界上有三件事:老天的事、别人的事、自己的事。
如果你一直把精力放在前两件事,老是想着改变老天和别人,那就算你活到200岁,你也不会成功。
你唯一能改变的就是你自己,如果你把时间都用在自己身上,你绝对会改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