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在渡劫?金庸有一剂良药

仓嘉对了 2025-02-04 14:48:24

人到中年,大概率会经历一次渡劫,要么重大疾病,要么感情创伤,要么家庭破碎,要么工作打击,或创业失败,要么欠下债务。

在道教的说法里,劫不渡,无法飞升成仙,这无法考究,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劫不渡,这辈子大概率就是一个平庸之辈。

你当然可以接受平庸,但不要抗拒低谷期的那些磨难,这些磨难本身并没有意义,因为意义是由你赋予的。

当一个人经历了低谷期,看清世界的真相后,原先笃信的一切几乎都会崩塌,陷入一片迷茫。

这时候,大多数人选择认命,只有极少数人以一种旁人无法理解的方式,不断地无声地顺命和改命。

你可能因为上述的某些原因,陷入了内耗,在失眠、焦虑、急躁、抑郁中反复横跳,对以前的很多爱好失去了兴致,家人的陪伴也不能让你感受到太多幸福。

你感觉自己似乎“病”了,眼前一片漆黑,无路可走,孤立无援,即使想改变也不知从何做起。

真正的觉醒不是向外界的权威学习,而是忠于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声音。

于是你开始反省:如果过去坚信的都是对的,人生又怎会落得如此下场呢?

于是你开始思考:当所有人都在劝慰“不要焦虑,总会好起来”,而你又没有真正找到关键且行动起来的时候,你是不会平白无故好起来的。

你内心最清楚:你的敌人,是过去那个一身劣习的自己,还有那个陷入虚无主义、不断情绪内耗的自己。

你是谁?要去哪?怎么去?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时候也想过类似问题,但即使想通了,如果没有后面的江西剿匪和平定宁王叛乱这些实事,他也无法真正封圣。

毕竟,中国古代圣人的标准是:立功,立德,立言,品德和理论都需要实实在在的功绩匹配,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冥想再多,禅修再久,都终归要回到尘世中,与世俗的人事物共处,所以古人说“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

放下你的露营、滑雪装备,告别你的川藏线之旅,让尘俗但充实的生活填满你的时间,但记得一定不能填满你的心灵。

你依然会面对虚无主义的侵蚀,但你不需要再用冰冷苦寂的方法去死扛,而可以用“成就上瘾”的方式。

什么叫“成就上瘾”的方式?

上瘾=小剂量X高频率。

例如写作,每次15分钟,写300字,每天有3次就能输出1000字的文章或片段。

不要看不起这个方式,金庸在1955-1972年就是在报刊上用武侠小说连载的方式,写出了《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书剑恩仇录》等著作。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报刊连载要求作者赶进度,要按时交稿,金庸没有时间细细雕琢。

1970年,金庸开始对这些作品进行了长达10年的修订,才有了日后广为流传的《金庸作品集》。

修订版与连载版有很大差异,有不少内容“近乎新作”,但如果没有最初的连载版,就不可能有后来脍炙人口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每个人都是一个前行者,你离开绝望山谷,背上行囊,徐徐前行,这次你不再急于一步登上山顶,而是从容不迫地扎营、生火、休息、补给,然后再次出发。

新的旅途里,你少了很多焦虑浮躁,多了一些事来顺应,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步步为营。

世界苍凉,但你井然有序。

繁华迷眼,但你平静自若。

战火连天,但你庙算帷幄。

劫难太多,人间不值得?不卑不亢。

渡劫蜕变,人间太值得!不慌不忙。

0 阅读:0

仓嘉对了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