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电视讲话中高调宣称“俄罗斯已成为法国和欧洲的威胁”,并提出一系列对俄强硬措施,包括计划将欧洲扣押的俄资产变现为乌克兰贷款担保,甚至探讨向欧洲盟国提供“核保护伞”的可能性,试图通过核威慑强化欧洲防务自主性。
然而,马克龙的“双面外交”策略引发争议。他一方面对俄示强,另一方面又准备向俄罗斯派驻新大使,释放缓和信号。对此,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迅速反击,嘲讽称“马克龙并不构成威胁”,并预言“2027年5月(马克龙卸任总统后)他将永远消失并被遗忘”。此言被解读为对马克龙政治影响力的否定,强调其任期结束后将迅速淡出国际舞台。
马克龙的“强硬人设”与国内困境马克龙近期对俄强硬表态,与其国内政治压力密切相关。法国经济低迷、罢工频发,民众对政府不满情绪高涨,马克龙试图通过塑造“欧洲领导者”形象转移国内矛盾。然而,其政策矛盾性(如对俄“又硬又软”)暴露了法国战略目标的模糊性:既想摆脱美国依赖,又缺乏领导欧洲的实际能力。
梅德韦杰夫的反击与俄法关系梅德韦杰夫的回应看似轻蔑,实则反映了俄罗斯对欧洲外交策略的轻视。俄方认为,马克龙的“核保护伞”提议缺乏实质支持,欧洲防务自主仍受制于美国与北约框架,而法国国内经济与政治困境更削弱了其外交可信度。俄方借此讽刺,意在瓦解马克龙试图构建的“欧洲团结”叙事。
欧洲的“安全焦虑”与战略分裂马克龙推动的欧洲防务自主计划面临多重挑战:德国等北约成员国更依赖美国保护,东欧国家则对法国的领导能力存疑。此外,法国核威慑提议遭国内反对党批评,认为其“削弱国家威慑力”。种种分歧凸显欧洲在安全议题上难以形成统一立场。
马克龙的强硬姿态虽为塑造政治遗产,但其内外交困的现状与欧洲的分裂现实,恐令其雄心沦为“空中楼阁”。梅德韦杰夫的嘲讽虽刻薄,却揭示了国际政治中“实力即话语权”的残酷逻辑。
您如何看待马克龙的对俄策略?欧洲能否真正实现防务自主?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