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视频讲话中宣布,乌克兰已准备好实施为期30天的全面停火,要求俄罗斯停止导弹、无人机和炸弹攻击,并在黑海及整个前线实现“静默”。这一提议的细节源于美乌代表团在沙特吉达的会谈,美方承诺恢复对乌国防和情报援助,并尝试说服俄罗斯接受停火条件。此前,3月7日俄军对乌克兰能源设施发动大规模空袭,导致多地断电、天然气开采受损,泽连斯基曾紧急呼吁空中和海上停火,并敦促盟友施压俄罗斯。
乌方诉求与俄方条件的分歧泽连斯基的停火方案旨在削弱俄军制空权,保护能源基础设施,但其核心仍是争取西方支持以延续战争能力。然而,俄罗斯总统普京明确表示,只有乌克兰在和平方案中做出“实质性让步”(如承认俄占领土、放弃加入北约等),俄方才可能考虑临时停火。双方立场悬殊,乌方要求“安全保障”,而俄方坚持地缘政治利益优先,谈判陷入僵局。
美国虽表态支持停火,但特朗普政府的斡旋更多出于国内政治考量,例如通过矿产协议换取乌克兰稀土资源开发权,并试图以停火协议为筹码重塑国际影响力。法国和英国曾提议局部停战,但仅限空中、海上和能源设施,不涉及地面战斗,暴露了西方对冲突的有限干预意愿。泽连斯基不再坚持“收回全部领土”或“加入北约”的强硬立场,转而寻求西方书面安全保障,甚至以国家资源换取援助。这一转变折射出乌军战场劣势:俄军持续东进,关键城市失守,而美欧援助因内部分歧迟滞。
理想主义方案难破现实困局
泽连斯基的停火提议看似“创新”,实则缺乏可行性。俄方视其为拖延战术,而西方承诺的“安全保障”缺乏实质约束力。乌克兰若无法在战场上扭转颓势,任何停火提议都可能被俄方视为求和信号,进而要求更苛刻的条件。此外,美俄私下接触(如特朗普与普京通话)进一步边缘化乌方话语权,凸显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被动性。
俄乌冲突的本质是地缘战略与安全利益的对抗,停火方案若无大国共识支撑,终将流于形式。泽连斯基的“空中海上停火”虽具象征意义,却难掩乌克兰的生存危机。读者如何看待这一提议?是政治智慧的体现,还是绝望中的权宜之计?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