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树洞|辅导孩子真要命,要如何渡劫?

萌芽研究我最行 2024-04-13 05:56:59
问题

@卢婵:萌芽你好,想知道你一个人,平时是怎么辅导孩子,我家相差一岁多,一个一年级,一个大班,分身乏术。

回答

A :婵婵你好,说到辅导孩子作业,我想起前几天跟孩子做的一道数学题,求面积之和。

面积的公式是:长乘以宽,大家都知道。

如果是一个10cm x 5cm的地方,那求面积自然就是10 X 5 =50(cm)

但如果这个面积它不是方方正正的长方形呢?也不是标准的圆形或者三角形,如果是下面这种,你会如何作答呢?

你可能会尝试把这个面积进行拆分,比如这样去估算:

又或者这样去估算:

如果你想要把这个面积算得更加的精细,估算更加清楚,你可能就需要做更多更细致的切割,就好像这图里的这部分,不能完全丢掉不管。

那要怎么把这些不规则的图形的面积算的更清楚呢,我家老大五年级的数学课本上提到了一个方法。

首先,先准备一个方格纸,在方格纸上描绘出这个地图的轮廓图。

然后通过数格子的方式,大致估算出这个地图的面积。

当格子越小,估算出来的精度就越高。

等到我们学到高中的时候,也许你有印象,这个五年级的方法,就被老师深入科普了,它有一个名字,叫“黎曼和”。

通过算出越来越小的矩形的面积总和,来估算不规则面积的总和,这就是著名的黎曼和。

有了这个估算方法,我们可以运用在任何你能想象得到的其他不规则图形上。

这个时候,你可能发现了……

我们开始学积分,开始学函数,开始解决更多更复杂的面积了,但可能最最开始的起点,就是从最简单的粗略算、小方格划分开始。

说到这里,你有没有觉得,其实处理人生道路上的挑战和难题,我们也可以考虑用这种“分之而治”的方法呢?

不知道如何分身乏术也没问题,不知道高明的或者专业的方法也没问题。

尝试把问题分解成更小一点的,更容易处理一点的部分,然后再结合我们已经有的资源,比如求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来慢慢找到自己最精确的面积。

这是5年级孩子能处理的数学问题,成年人的你我,也能做到。

我在一个人辅导两个孩子时,这几年来也是这样子一点点“渡劫”过来的。

首先,我会思考,我到底有多少的时间可以花在辅导孩子上面,平时的工作时间、回家节点、工作量和想给自己的留白时间有多少。

如果我能花很长的时间给他们,那盯着他们是比较容易的,哪怕提醒他们这提醒他们那都还能迁就;

那如果我不能花很长时间给他们,那他们培养起自己的学习秩序,也是长期需要的,我也很需要平行时光,大家一起学习但互不干扰。

其次,我会去看,孩子们对自己的日常事务到底是怎么样的能力基础。

我会问问自己:他如果自己能自由支配3个小时,他是怎样安排自己的时间,喜欢什么,难点是什么,哪些情况会让他懊恼和烦恼?……

有没有发现,孩子的能力也是一点点累积起来的。

一年级,可能是对学校生活的适应,开始明白,哦原来还有学习这会事儿;

接着,开始明白自己原来有责任和义务,要先把校内老师布置的作业,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无论自己喜欢还是不喜欢,做完;

然后,发现原来不仅要做,还得做好,学校是有考核标准的,有没那么好玩的规则和制度;

再然后,发现原来校内和校外是两个评价体系,那自己到底怎么想,能否有能力、有精力、有热情去驾驭更多的任务,如何平衡自己的人生,是每个人的终身议题。

这个一步一步顿悟的过程,就像我们爬楼梯一样,一层层爬,一层层算。

这些能力就是他们的小方块。

当他们的小方块能力越来越精细的时候,他们能精确管理自己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好,也能把自己的时间算得更精确,也能盖更高的楼梯。

如果你说,我们能教他们什么吗?能,比如心理策略里有“小小猫咪目标管理法”,有“定速实验效应法”,有“时间四象限”法,针对孩子走神还有“走神记录表”,“ABC日记法则”…… 这些都是具体的“小方块”。

△ 学习自驱力课堂上的实践记录

再次,我会看自己,我自己到底有多少能量来设我的小方块,这会决定了我最后能计算出怎样的数值。

精确值在很多时候,意味着完美指数,这个土地面积我能精确到小数点后0.000几是不是看起来很厉害。

可是大方块也蛮好的,生活,缺一点,才是圆满。

那个留出了白色的区间,其实名字叫:喘口气。

我们当然可以喘口气,想不明白的时候就先把自己照顾好。

每天给自己一个微笑,每天做一些伸展运动,每天给自己独处的时间,每天保持做一件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这也是一种对自己的呵护。

一个人辅导两个孩子时,我曾经也陷入过执念,希望一切都井井有条。

但后来发现,生活其实从来不是标准图形,大部分时候,它都是不规则图形。

它没有唯一的标准解法,他需要我们先找到内心的标点,然后才是一点点修炼从粗放到精细的过程。

因为,能够在不规则图形里,找到规则的形状作为标点的我们,已经很了不起了。

当我们学了越来越多的策略,我们自然就能解答更多的难题,这便是我们的内在成长。

所以第一步你知道是什么了吧? 互勉,yours,萌芽。

作者萌芽,国家积极心理学协会会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教养力》《这样养育,孩子才有自驱力》作者,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

0 阅读:0

萌芽研究我最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