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小升初了,想跟你聊聊“陪学焦虑”这回事

萌芽研究我最行 2024-05-11 02:04:27

有没有发现随着学校课业的布置,陪孩子学习就容易产生矛盾。哪怕学校课业不多,如果加上了妈妈牌作业,陪孩子学习也容易产生矛盾。

我这段时间陪家里俩孩子学习,心情也不太好。

早上跟孩子们商量的学习计划,孩子近期要等到我回家才开始。我如果下班晚了,那孩子就基本上约等于不开始,无论是校内作业还是“妈妈牌”作业,或者是即将要到来的考试和比赛,都一样待遇。

但哪怕我在家嘛,我发现也得多多关注一下孩子们的学习进度。

比如昨晚,当我沉浸式写稿的时候,突然发现屋子里安安静静的。

俗语有云,过于安静必有鬼。我找了一圈发现,哥哥弟弟俩疑似都在厕所里,关上门,待了接近30分钟。

我敲门:“你们在厕所里干嘛?”

弟弟迅速回答道:“我拉粑粑!”

我问:“你哥呢?”

厕所里沉默了一阵,然后我听到哥哥跟我说:“我也在里面……”

我继续问:“你弟拉粑粑,你在里面干嘛?”

哥哥带着不大确定的语气,回答我道:“我在……发……呆?”

我继续问:“不臭吗?”

哥哥扬着语调说:“啊,的确有一点。”

然后哥哥慢慢把门打开一道缝,瞅着看我杵在门口。

哥哥一边挠头,一边自言自语道:“哎,我怎么跑厕所了呢,我也不记得为什么,断线了,妈妈我现在去写作业了啊。”

然后“咻”一声溜回房间,剩下弟弟睁着大眼睛在厕所里无辜地看着我。

我问出来天下父母都会问的一句清醒话:“我发现我找不到手机了,你有见到吗?”

最后从弟弟手里拿回我的手机时,我内心无语凝咽。弟弟把手机拿给我时也是同一个表情包,他一边挠头,一边惊讶着跟我感慨说:“哎,妈妈,手机为啥会在厕所里啊?这真的是太神奇了。”

我,就看你们俩装……

有时候我也挺想架个手机把这俩孩子在家的学习状态录下来,然后跟你们一分享,咱们准能聊到一块:论那些写作业期间父母和孩子的斗智斗勇。

陪孩子学习,的确容易陷入疲倦和无力的状态。孩子的学习状态更合适朦胧美的境界,越是近距离放大镜来看,越是容易发现毛病和让自己心堵的地方。

于我而言,辅导作业的烦恼就像吃了一顿不好吃的饭菜一样,最终还是会被大脑淡忘,到了下一顿饭的时候,已经不记得上一顿是什么滋味了,我在“自我接纳”“斗智斗勇”上还是用反思和总结,堆出了不少陪学经验……

今天就从缓解“陪学焦虑”的角度,跟大家分享我的几招心得吧。

1.以伤害健康为代价的焦虑,都不值。

我从小学习都非常自律,属于那种一回到家就把作业做完,寒暑假作业从没滞留超过一周,老师不担心父母不操心的典型自律学童。

所以最开始看着我家两个孩子各种钻空子,心里不郁闷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我养育孩子有一个底线兼信条,那就是——

没有什么比身心健康更重要。

这里不仅仅包括孩子的,也包括我自己本人的。

如果辅导作业还得被孩子气个半死,那人心情郁结就容易生病,万一真生病了那得多得不偿失啊。

所以我心里冒火的时候,我一定是先选择离开让自己放松和冷静一下,比如洗个澡,或者深呼吸两口,慢慢平静下来。

情绪管理很重要,但情绪管理一定不是拼命压抑自己的感受,而是要疏导它,让情绪流淌出来,察觉身体的情绪信号,然后找一个安全的方式,照顾好自己。

2. 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变危为机。

给自己一个放松的空间后,我也会慢慢整理自己的思路,比如问这个问题:“孩子这个行为,在他们这个年纪,是不是也很正常呢?”

其实反复嚼一下,会发现答案很简单。的确啊,也就是半大点的孩子,连10岁都不到,这些调皮捣蛋不想学习或者骗人撒谎,不也是很常见的行为吗?

是我们大人心里想要孩子完美无瑕,才会用大人的标准去看他们的每一个行为,但是如果我们换个思路呢?

无序才是常态,有序是需要积累力量去后期习得的,是不是我们的观察视角就会不一样呢?

所以我也会在哥哥弟弟“出招”的时候,同时留意他们的行为。可能你家孩子也和我家一样,会高频出这几招——

把漫画书夹在教科书里偷偷看;

假装上厕所喝水跑来跑去;

在厕所里关着门一蹲蹲半小时;

向大人撒谎骗奖励,结果最终露馅了……

那你可以变危为机,手把手教孩子一些自控力技巧:

比如通过及时提醒的方式,让孩子走神的状态重新回笼;

比如用走神记录表的思路,帮助孩子整理自己“走神-回神”的经验;

比如用好番茄时钟和计时器,让孩子积累自己的专注时长和练习能力;

比如适当用好自然后果,让孩子承担撒谎后的后果……

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孩子小时候经历过这些,对他们的青春期会更健康。心理学里研究自控力,强调的是自控力是刻意练习培养的结果,它并非一个人天生的本领。

对于很多小孩子,他们只有经历过这个学习的过程,才能从内激发出自己的自律和自控能力,逐渐成为在自我和时间管理上更强大的人。

那最初的引导者是谁呢?家长才是第一把关和带领者。

孩子迟早都是要学的,在家里学总比接受过社会“毒打”才学会的好,你说对不?

3. 拉长周期去复盘孩子的行为

很多时候辅导作业很气,陪孩子学习很焦虑,主要是我们总是拿着放大镜盯着孩子行为来看,并且希望孩子“时时刻刻”都做好。

但正因为他们是小孩子,所以行为的反复是必然的。他们需要刻意练习来掌握本领。一个好的习惯,可能需要重复上百次,才能真正巩固到位。

如果我们不能从长周期去看孩子的行为,就会把自己推向每天都在面对“冲撞”的处境里,日子就会过得特别艰难。

复盘和总结很重要。

我在家里做复盘是一定会拉着孩子一起做的,他们也需要知道长周期行为前后的变化、效果和总结反思。

举个例子,小时候孩子们学钢琴。学琴最难的是早期的坚持,如果没有足够的坚持,失败率会相当高。

但谈何容易,若需要通过逼孩子才能坚持下来,也没几个父母真能那么狠心,因为过程不仅孩子痛苦,父母也痛苦啊。

所以我当时就用了乐器陪练APP来缓解这部分的陪练压力,换专业的老师来陪,而不是我自己亲自陪。

孩子最开始也是各种“插科打诨”,比如上课特地迟到三五分钟,和老师课堂上沟通特地跑去喝口水,弹奏速度慢下来,万一遇到网络不好可能又耽误个几分钟。这些都是可能会让人抓狂的地方。

但我当时把陪练课“外包”出去后,我就把课堂细节也“外包”给了老师,只负责约时间上课,在旁边观察孩子的行为,我默许了他们有这些反复的行为,也允许了老师在课堂和孩子直接沟通练琴秩序。

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就拉着孩子复盘,给他们看练琴总时长。

这是我很鲜见地在孩子们眼睛里看到震惊。他们震惊地发现,原来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坚持了那么久。

人只有体验过“原来我真的可以做到”,才会对自己更有信心。

当孩子有了更多的信心后,学习积极性、效率就会提高,那时候你再回头去看那些小毛病、小偷懒的行为,其实你发现,真的不太影响结果。

人生是各种细节和瞬间叠加的结果,但对人有更为积极激励的,一定是好的体验,以及原来自己也可以那么强大的信心。

4. 要敢于调整目标,不要“既要又要”

如果你发现怎么处理问题都很艰难,生活好像是一个死胡同的时候,有时候往往都出在最开始的起点上。

目标是不是定错方向了?

目标是不是定得太高/低了?

目标是不是“既要又要”?

属于踩坑的三大陷阱题。

适当调整目标,甚至换个视角审视最开始的目标是不是跑偏了,太高了或者太低了,都是需要的。

可能有姐妹好奇,目标太高我知道会有压力,那目标过低为什么也会有问题呢?因为高、低的区别是以孩子为参照标,心理学更为看重孩子的“脚手架”学习体验,也就是踮起脚尖够一够就能达到的目标。

说明什么呢?需要给孩子一些挑战,但也不能太过。

如果目标给的太低,孩子就没有办法体验到挑战的感觉,自然也不会对自己的成功有任何喜悦感。

之前在我的学习自驱力伴学营里,就有个三年级的孩子,成绩在班上一直都是A+,但面对学习并没有太大的热情和动力,不管学什么都说“随便”。

我们分析了一圈后发现原因在于,孩子并没有在过去三年的学习中感受到和自己能力有关的“喜悦感”。

她觉得成绩好是因为题目简单,她目前的所有成绩,只是因为“恰好可以”而不是“我可以”,她对自己的学习方向也是充满不解的。

这就是典型的目标太低产生的“内心迷茫感”——很隐蔽,但是需要被认真看到和对待。

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你会发现有时候影响孩子最后结果的,往往不是智商和能力,而是心态和意志的对决。

成长的确就是痛并快乐着,养育很多时候也有许多甜蜜的负担,但哪怕吵架了也和好如初的关系,那是独属于亲情的宝贵羁绊。

试试把无序合理化,视野也就开阔了,焦虑自然就会小很多了。

互勉,萌芽~

作者萌芽,国家积极心理学协会会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教养力》《这样养育,孩子才有自驱力》作者,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

0 阅读:9

萌芽研究我最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