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条极简育儿法则,会让你的2024年更从容!

萌芽研究我最行 2024-03-20 17:15:05

姐妹们下午好~这个月跟大家组织了一个开学季报课福利,里面选的课程基本上都有配套的学业规划、对口赛事来帮扶的,如果想要系统看看2024年如何规划更好,通过这些课程,相信你也能对接下来的学习时间点更从容。

昨天直播间跟大家分享的是国际新加坡数学课Spark Math,小班直播课,分为培优班和竞赛班两个班型,可以支持过国际不少高含金量的重点数学竞赛。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私信我回复【萌芽精选好课】。

在筹备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我也有收到不少姐妹关于课程的咨询,前几天起床后,有一条内容很触动我——

“萌芽,如果不能拿名次,努力/参加还有意义吗?”

姐妹们你们觉得呢?

01

前两天,我刚陪孩子整理了他们过去一两年的活动,发现他们经历过并且有收获的事情,竟然还不少。

我们是把所有的赛事都狂扫了一遍吗?

其实也不是,有不少赛事是从初赛、复赛、总决赛那样子去准备,如果孩子能顺利走到国赛,实际上保底就有三张证书了:市赛、省赛和总决赛,或者初赛、复赛和总决赛。

所以每参加一个活动,认真走到最后,证书的含金量一定是加成的。所以我们实际参加的赛事不多,但每一个都走了很远的路程,所以累积起来,证书自然就很丰富了。

像如今广州正在大力组织的推优活动,有高含金量证书在手的孩子,核心竞争力也会更高的。

但最头痛应该是在报名那一刻吧,乱花渐欲迷人眼,到底选谁才更好。

我在整理2024年的赛事列表时,也会看到很多“机会”和“赛道”,现在更是各种大赛和活动报名的黄金期,有时候父母得替孩子做一番取舍是必然的。

选择某一个比赛就意味着放弃另一个比赛,很多比赛和活动日期都是撞在一起。那怎么选,像前面的朋友所关注的“名次和结果”,就成了她自然而然的一个判断点,我觉得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但如果只用结果来衡量得失,生活是不是少了点什么呢?

02

是了,会少了很多开始的勇气。

这个现象,心理学有专门研究,提出了一个词叫“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也就是说,你对一件事情的认知和期待,也会影响到你的行动。

人们往往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会不断向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靠拢,选择性认知、记忆和作出某些事情,让自己预言成真。

大白话就是:你我如今眼中的世界,就是你我未来的世界。

每个人在提问前一般会有一个假设,比如当你问“这有必要吗”时,潜台词或许是“我觉得它没有必要”,那你的行为和期待,就会往这个地方去选择性靠拢,这便是未来路径选择的区别点。

很多时候大家评估一件事情的有用和没用,主要是基于结果和过去的经验判断,但这个很容易引起偏见和偏差。

所以很多时候大家一直吐槽的“信息差”,有一大部分是自己潜意识里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自我实现预言”下被过滤掉的信息。

你越是看重结果,要结果才有开始的价值,那你往往会发现,真正有用的东西实在太少,所有的赛事都会注明“与升学无关”,你问身边的人可能只会告诉你“我过去不需要啊”,于是你就更难打破自己的想法,陷入:

都没用,所以没有意义。

没有意义,那就不用开始了。

这样子,你是不是突然觉得,生活好像无路可走?

03

但其实,“自我实现预言”还有多一种新的用法,可以帮助你用更坚定的方法来做选择,这样子你就少很多内耗,孩子也会少很多内耗。

这是我从心理学角度总结出来的“极简两步”:

第一步:在做取舍时不要关注结果和获奖率,关注兴趣和爱好。“这两个选择,如果我是孩子,会更喜欢哪一个?”“这个活动/赛事的主题,孩子会喜欢吗?”

第二步:努力并享受过程本身,结果随缘。“过程中的自我突破和成长,比成绩和名次更重要。”

你要明白,在目前激烈的赛事环境里(几十万乃至上百万人参加一个赛事的竞争),能站到“领奖台”上的人往往是少之又少的。

如果只是以颁奖台上那一小戳结果来判断孩子和自己的投入产出比,就很容易陷入内耗。

即便你请来了宇宙最强的机构,也无法保证你的孩子,100%就能站到颁奖台上;即便你给孩子的教育投资了几十上百万,也无法保证你的孩子,100%就能出人头地,赢得名次。

这才是真实人生。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回到“极简两步”呢?是给孩子一个“自我实现预言”。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过一个“自我实现预言”的实验。他在1960年来到加州的一所学校,要求校长对两位老师说:

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校方认定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为了能够塑造更多的优秀人才,也为了奖励你们,本学期,校方特地挑选了一些智商比同龄孩子都要高的学生让你们教。 学校相信,有你们这些优秀的教师,加上这些高智商的学生,他们会变得更加优秀,但你们无须特例,只需像平常一样教他们。

这两位教师听后感到非常自豪,也更加努力地教学。

一年后,这两个班级学生的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成绩也比其他班学生的成绩要高出几倍。

后来校长告诉了老师真相,这些学生的智商并不比其他学生高,他们是在学生中随机抽取的,他们两个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师,而是在教师中随机抽取的。

后来,罗森塔尔还多做了几次类似的实验,直接面对孩子的,面对校长和老师等等,但无一例外,在“自我实现预言”的积极预言的影响下,大部分接受实验的孩子都表现出相当不错的发展趋势。

其实养育中,我们是要多创造机会,让自己可以模仿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实验,让孩子去创造自己的“自我实现预言”,用新的认知去替换固有认知,从而产生新的转变。

在坚持和放弃之间,孩子需要能真诚、真实地感受到他所做的事情的意义和快乐。

越能体会到这种情感,他就越有精进和吃苦的动力。

社会需要不需要价值尺度?需要的,当你拿了中专文凭发现社会好一点的自己喜欢的专业都需要高中学历的时候,你会感到屈辱和不堪,这是现实。

但现实放在那里,路还是得一步一步往前走。

要不选择接受“自己能力还不达不到”事情,要不选择突破自我局限,重塑并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因此,从小如果能有大量机会和空间去关注自己的试错、自我突破和成长的孩子,才会更有机会逆风翻盘。

04

如果你坐标广东,可能你也留意到,开学初突然有好几个重大的推优活动,在过去一年里有积极充分开拓兴趣爱好的孩子,在这个活动中就有了不少的优势。

可是我也相信,每个在过去一年里带孩子去多多尝试的家长,肯定不会预知到今年有这样子的“安排”,可以说,今年的惊喜是对过去自己的坚持,是对自己想干就干、大胆去干的鼓励。

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当父母教给孩子的不是功利教育(做取舍可以有私心,但不能只有私心),而是无用教育(这事儿很酷,做做也挺好的,一起来试试呗!)时,你才有机会摸到孩子内在成长的面纱。

大道至简的你说对不对?

带孩子参与规划和执行的过程,的唯一理由就是“想”和“乐意”,想干就干,大胆去干就得了。

至于它的结果,曼德拉早已说过:

我没有失败过,要么赢得胜利,要么学到东西。

互勉,yours,萌芽。

ps:做好信息甄别是基本条件,别在乱七八糟的垃圾堆里做取舍,选哪个都是坑。

作者萌芽,国家积极心理学协会会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教养力》《这样养育,孩子才有自驱力》作者,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

0 阅读:0

萌芽研究我最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