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这是一首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写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想不到吧,浪漫诗人也会关注现实,也能写出现实主义题材佳作。也许有人好奇,丁督护到底是谁啊,值得李白改变风格为他写诗。其实《丁督护歌》属于乐府旧题,就是说汉乐府中早已有了这个主题,李白利用这个题目创作新的内容。
李白喜欢游山玩水、游历四方。有人专门考证过,李白一生去过200多个地方。20出头的年纪离开蜀中,一直到50多岁还行走在路上。李白在漫游过程中,见到了各地百姓的疾苦,他要为百姓发声。这首诗就是在哀叹拖船民夫,他们出卖体力谋生,却生活在贫寒之中。这是什么造成的呢,李白陷入了沉思。民夫汗如雨下,商贾饮酒狂欢。他必须说出来心中的愤慨,有感而发真情流露,让这首诗充满了浑厚的情感。
据考证,《丁督护歌》写于天宝七年,李白到了吴越之地。吴越是春秋时期的吴国、越国,位于长江南岸。那里沟渠纵横,地势高低不平。日常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以舟船为主。唐代的船装载有限,需要经常靠岸补充各种生活用品。为了确保船只顺利靠岸,水边住着大量民夫靠拖船谋生。
诗中写道,李白乘船从云阳出发,向北方前行。两岸商贾云集,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吴牛喘月是个典故,吴地闷热潮湿,牛怕热看到月亮还以为太阳出来了,开始喘气。李白用这个典故是为了指出时间,到了夜晚,拖船民夫还在辛苦劳作。夏天的晚上格外闷热,连水都喝不上。拖船民夫在水中劳作,累极了想要喝一口水都喝不上。
河水浑浊,成了泥浆,这样的水无法饮用啊。浑浊到一半泥浆,一半水的程度了。可见他们的生活有多么穷苦。为了缓解疲劳,他们唱起了《都护歌》。歌声凄凉哀婉,说不尽心中的悲哀。李白内心动情,泪如雨下,他又能为拖船民夫做点儿什么呢?船上载着石块,船夫被官府驱役。要赶紧把开采的石块拉到上游地带。这些拖船民夫,每天都要这么劳累。他们没有休息时间,山中原石采之不尽。李白要为这些民夫悲伤千古。
哀伤,是因为李白看到了民夫无休无眠彻夜劳作,连基本的生存问题也解决不了。伤感,是因为面对这种情况李白也无能为力。他只能赋诗一首写出内心的复杂感情。后人评价这首诗,有个共识。将《丁督护歌》放入杜甫诗集中,估计也很难分辨出来。用情至真,毫不雕琢,让人看到了李白风格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