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糖尿病最新诊断标准”公布,有2个重大变化,医生告诉你

李大哥知识分享 2024-08-20 14:23:03

糖尿病是身体代谢持续和长期出现异常代谢后引起的“麻烦病”,可能伴随终生,而且还会诱发多种难受的并发症。现代需要经过系列诊查分析研判后才能确诊。

糖尿病祸害人类多年,现代病患数量越来越多,对健康威胁巨大。现代医学根据大量血糖临床数据和并发症,判定了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尿病现代诊断标准,最早在1979年公布,这些年围绕血糖控制标准“因病而异、因人而异、因时制宜”的共识,陆续进行若干次修订,目前公认的诊断标准是2011年世卫组织发布的糖化血红蛋白、静脉血糖等标准,包括:

1、糖化血红蛋白≥6.5%。

2、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

3、口服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

4、随机血糖≥11.1毫摩尔/升,有各种典型的高血糖及高血糖危象症状。

糖尿病诊断标准是判断和评估“有没有患病”、“是不是加重”、“要不要改善”的重大依据,它很大程度上是根据血糖监测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得出的,所以,国内外逐渐出现监测“8个黄金时间”,包括:

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估连续3个月血糖波动情况的关键依据;空腹血糖,是自身基础胰岛素分泌水平的依据;餐前血糖,是调整饮食和药物用量的重要依据;餐后2小时血糖,是反映降糖药效果的重要依据;睡前血糖,是夜间用药或注射胰岛素剂量的依据;夜间血糖,是凌晨2点到3点有无低血糖和空腹血糖高低的依据;随机血糖,是身体在特殊情况下血糖的依据;调整药物后的血糖,是反映调整用药有无达到预期目的的依据。

不过,这8个“黄金监测时间”所评判的糖尿病标准,在今年被国际糖尿病联合会打破。

2024年3月底,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在《糖尿病研究与临床实践》发布“关于负荷后1小时血糖诊断中度高血糖和Ⅱ型糖尿病的立场声明”,首次将“口服糖耐量试验1小时血糖”作为高血糖诊断标准。

该声明提出2个糖尿病诊断的核心指标:

1、指标1-hPG≥8.6mmol/L,用于诊断糖尿病前期,及早干预生活方式,高度重视滑向糖尿病,即防止由“后备军”变成“正规军”。

2、指标1-hPG≥11.6mmol/L,用于诊断2型糖尿病,再次复查后转诊给予深入评估和治疗,即防止由“正规军”转入“敢死队”。

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糖尿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口服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为什么改成“口服糖耐量试验1小时血糖”,原来的诊断标准有什么不足吗?

现代已查明糖尿病致病机理,从正常的血糖发展为2型糖尿病,一般经历3个阶段:

第一阶段:胰岛β细胞功能代偿期,此阶段虽然已出现胰岛素抵抗,但β细胞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即用超负荷工作来维持表面的正常血糖。

第二阶段:胰岛β细胞功能维持但质量减少期,随着胰岛慢慢衰竭,β细胞数量减少,胰岛素分泌能力明显下降,颓势显现。

第三阶段:胰岛β细胞不可逆受损期,病程已比较严重,胰岛素分泌无法维持血糖平稳,2型糖尿病出现并加重。

这3个阶段持续时间可达十多年,按以往的诊查手段,用“口服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评估,结果显示为正常,很容易让人放松警惕,其实身体早已向糖尿病悄悄靠拢,耽误了很多逆转的机会。

而用“口服糖耐量试验1小时血糖”评估,就能发现血糖波动、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胰岛衰竭态势等情况,及早采取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等手段,防止走向2型糖尿病“不归路”。

目前医疗水平和干预能力,在逆转糖尿病前期上是有很大胜算的,但在完全根治2型糖尿病上面,没有办法,只能控制,成本和风险比糖尿病前期大多了。

所以,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重磅声明,相比于以往的诊断标准,有利于更早识别2型糖尿病的进程,筛查出高风险人群,越早采取主动措施,越占据主动,减少高血糖的误诊误判。

不过,从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官方声明,到各国以及世卫组织认可并实施,中间还有不少的路要走,临床真正用来评估和诊断还需要时日。我们能做的,是用现行的科学防范手段,从减重、限油、戒烟酒、改掉不良生活方式做起,让2型糖尿病远离。

1 阅读: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