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K27次国际列车缓缓停靠平壤站,我贴在车窗上的鼻尖突然感到一阵凉意——站台上,三个身着藏蓝制服的姑娘正仰头望向车厢。她们梳着整齐的波波头,胸前的金日成徽章在阳光下闪烁,白色衬衫领口露出的一截脖颈,让人想起老挂历上的80年代影星。
导游小金快步迎上来,这个25岁的平壤外国语大学毕业生,让我见识到传说中的“朝鲜式纯洁”:她会在讲解时保持半米距离,听到玩笑话先低头抿嘴,手腕上戴着上海牌机械表,却对智能手机毫无兴趣。“我们恋爱要组织批准呢。”提及婚恋观时,她耳尖泛红的样子,让我恍惚看见母亲年轻时藏在抽屉里的情书。
站在大同江边的羊角岛酒店47层,我拍下了可能是平壤最魔幻的晨景——双向八车道的未来大街空无一人,只有晨雾在斯大林式建筑间流淌。七点整,第一辆无轨电车准时出现,穿深色工装的人群如潮水般从居民楼涌向公交站,却安静得能听见皮鞋踩过落叶的脆响。
“这是我们的早高峰。”陪同的老李笑道。这位退伍军人出身的导游,总能把最平常的景象说出哲学意味。的确,当北京地铁早高峰的人流能把眼镜挤掉时,平壤街头的井然有序更像行为艺术:没有外卖电动车抢道,没有商铺喇叭叫卖,连街头巨幅宣传画里的工人,都保持着30年不变的奋斗姿态。
在开城成均馆的银杏道上,我终于找到了朝鲜的“国民车”——永久28寸自行车后座上,穿碎花裙的姑娘搂着丈夫的腰,车筐里塞满秋白菜;中学生把书包架在后轮上,叮铃铃穿过挂满"15天战斗"标语的街道;甚至见到戴大檐帽的交警,骑着凤凰牌追违规车辆,这一幕让同行的沈阳大爷直拍大腿:“这不我年轻时候的派头吗!”
最震撼的画面出现在南浦港:夕阳把西海闸门的吊车染成金色,上千辆自行车从工厂大门鱼贯而出,车铃声响成银色波浪。老李说这些车多是中国产,但朝鲜工人月薪约合300人民币,买辆电动自行车得攒两年钱。“不过我们公交月票才5毛钱。”他骄傲地补充,顺手扶起路边倒下的自行车——这个全民自觉扶车的国家,连车锁都是装饰品。
在朝鲜的最后一天,我集齐了所有“没想到”:
地铁深埋百米,马赛克壁画里工人比奥特曼还威武
少年宫舞台上,红领巾们用中文演唱《让我们荡起双桨》
女交警转身指挥时,百褶裙摆划出的弧线堪比芭蕾舞者
书店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与金正恩著作平分秋色
凌晨三点望向窗外,整座城市暗得像沉入海底
回国航班上,翻看偷拍的平壤女交警照片,邻座大叔探头问道:“这姑娘用的什么粉底?皮肤真好。”我们都笑了。或许朝鲜就像被按暂停键的旧磁带,当我们在现代化洪流中跌撞前行时,它固执地保存着那些曾经让我们安心的东西:不用美颜相机的美,不怕堵车的街道,不担心被偷的自行车,以及相信一生只爱一个人的笃定。
旅行Tips
朝鲜禁止随意拍摄军人、工地
准备些中国零食作小礼物
人民币在朝鲜可以直接使用
晚上别试图溜出酒店——真的会迷路
想到一个成语:行尸走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