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0 日深夜,一篇 "双一流高校学者 C 刊论文全文抄袭 SSCI 论文" 的爆料在学术圈炸开了锅。次日凌晨,华南师范大学官方通报证实:该校副校长吴坚与研究员钟燕慧合作发表的论文《论习惯国际法的重构 —— 基于南北国家利益平衡的视角》,被认定存在翻译抄袭和不当署名双重学术不端行为。
一、事件脉络:从举报到实锤仅用 3 天举报发酵4 月 7 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指出,《开放时代》2024 年第 1 期刊发的论文涉嫌 "全文翻译抄袭"2018 年发表于《美国国际法杂志》的英文论文《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A Third World Perspective》,作者为知名学者 B.S.Chimni。(注:《美国国际法杂志》是全球国际法领域 TOP5 期刊,SSCI 排名第一)
期刊核查杂志社连夜启动调查,6 名跨学科专家从基本假设、核心观点到文献引用进行全方位比对,最终一致认定:
核心论点与英文论文高度重合
段落结构存在 "逐句翻译" 痕迹
关键数据未标注原始来源4 月 10 日 23 时,《开放时代》正式发布撤稿声明,成为国内首例因 "翻译抄袭" 撤稿的 C 刊。
校方通报4 月 11 日凌晨,华南师范大学发布通报:
成立学术道德专门调查组
确认论文存在未经许可使用他人署名问题
将依规依纪对涉事者严肃处理(注:根据《华南师范大学学术不端处理办法》,涉事者可能面临撤职、解聘等处分)
二、涉事学者:光环背后的学术污点吴坚:副校长的学术 "滑铁卢"
职务履历
:副校长、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 10 余项科研项目
学术争议
:除本次事件外,其 2023 年发表的《菲律宾对大国外交的 "金凤花原理"》被指 "研究方法陈旧",2022 年《小马科斯会否推行菲律宾 "发展型外交"2.0 版》被质疑 "数据来源模糊"。
钟燕慧:青年学者的诚信危机
学术背景
:武汉大学国际法博士,主要研究东南亚国际关系,2024 年曾参与东盟使团调研
争议论文
:除《开放时代》撤稿论文外,其与王某某合作的《欧盟数据监管立法及其全球影响》也被《国际经济评论》确认抄袭,成为 "双撤稿" 学者。
三、深度追问:学术生态如何 "祛病强身"抄袭为何屡禁不止?
利益驱动
:C 刊论文是职称评定、项目申报的 "硬通货",部分学者铤而走险
监管漏洞
:翻译抄袭隐蔽性强,现有查重系统难以识别 "跨语言洗稿"
惩处过轻
:对比国外终身禁业的处罚,国内多为 "通报批评 + 撤稿",震慑力不足。
期刊责任何在?
《开放时代》虽实行匿名审稿,但涉事论文从投稿到刊发仅用 4 个月,明显短于该刊平均审稿周期(6-8 个月)
专家建议:建立 "跨语言查重" 机制,对国际法、国际关系等交叉学科论文实施 "双重盲审"。
高校该如何自净?
华南师范大学官网显示,吴坚职务页面仍正常显示,而钟燕慧的简历已被清空
教育部明确要求:对学术不端者实行 "一票否决",取消 5 年内科研申报资格。
四、事件启示:学术诚信是科研的 "生命线"本次事件中,《开放时代》作为国内社科领域的 "标杆期刊",用实际行动捍卫了学术尊严;华南师范大学作为 "双一流" 高校,也展现了对学术不端的零容忍态度。但更值得深思的是:
当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都卷入抄袭漩涡,如何重建公众对学术共同体的信任?
当翻译抄袭成为 "灰色产业链",怎样构建更完善的学术监督体系?
正如《开放时代》在撤稿声明中所言:"学术不端是对知识创新的背叛,唯有刮骨疗毒,方能守护学术净土。" 这不仅是对涉事者的警示,更是对整个学术界的深刻提醒。
索引:
华南师范大学官方通报(2025 年 4 月 11 日)
《开放时代》撤稿声明(2025 年 4 月 10 日)
教育部《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
澎湃新闻《华南师大刚通报完,钟某某又被确认抄袭》(2025 年 4 月 11 日)
界面新闻《华南师大凌晨通报 "副校长论文全文抄袭"》(2025 年 4 月 11 日)
(本文不代表任何机构立场,仅基于公开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