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三年(198年),襄阳城外草庐中,州郡使者第三次叩门。杨虑端坐竹席,青衫素朴,案前摊开一卷《礼记》。
使者递上太守亲笔信,语气急切:"杨君才德冠绝沔南,若肯出仕,必为百姓之福!"
杨虑指尖轻抚竹简,望向窗外连绵稻田。他想起上月路过市集,见流民啃食树皮,郡守车驾却镶金缀玉而过。心中暗叹:"乱世为官,不过沦为权柄傀儡。"转头对使者一揖:"德不配位,反招祸殃。恕虑难从命。"
使者拂袖而去后,门徒许昭忍不住问:"先生拒仕,岂非辜负一身才学?"杨虑提笔在墙上写下"守心"二字,轻声道:"治世在朝,乱世在野。我辈立身,当如莲出淤泥——根扎浊世,花向清天。"

建安八年(203年)深秋,杨虑染寒疾久咳不止。门生聚于榻前,见昔日风姿清朗的先生已形销骨立。幼弟杨仪攥着兄长衣袖哽咽:"阿兄若去,沔南何人主德?"
杨虑勉力支身,取过案头未写完的《劝学篇》,墨迹在最后一行陡然虚浮:"诸君且记,德非独善其身,当如星火燎原..."
话音未落,竹简坠地。他喘息着扫视众人:"莫效屈原投江明志,当学管宁割席守节。记住——"
忽然剧烈咳嗽,血色漫透帕巾。杨仪慌忙取药,却被他按住手腕:"不必了。"苍白的脸上泛起笑意,望向窗外南飞的雁阵:"十七春秋虽短,幸未负本心..."
三、余晖永耀三日后,襄阳城飘起细雪。送葬队伍绵延三里,白衣门生抬棺吟诵《德操》,沿途百姓自发撒米铺路。许昭捧着先生临终所著《守心录》,见末页血渍浸透字迹:"德者,非求人知,但求俯仰无愧。"
十年后,杨仪随诸葛亮入蜀。临行前,他在兄长墓前埋下一坛襄阳黄土。
许昭已成沔南书院山长,院中栽满先生最爱的青竹。每当新月升起,学子们便指着竹影斑驳说:"看,德行杨君还在批阅文章呢。"
沔水汤汤,带走少年形骸,却将那份"宁守清贫不折腰"的风骨,刻进了荆襄大地的晨钟暮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