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分享育儿干货内容,解决爸妈育儿烦恼,让爸妈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文 | 大果小果妈妈
一位妈妈求助说,自己想把三岁的女儿接到身边来,但是老公不同意,理由是接过来要另外租房子,又要照顾孩子,又要办理孩子入学,要多花很多钱,还不如放在老家养,省事。面对老公的这种态度,该怎么办?
底下一百多个回答惊人的相似,纷纷指责这位老公不负责任的态度,劝说妻子赶紧离婚,可能,是因为太气愤了吧。
当时,我也忍不住凑个热闹,跟这位妈妈说:已经错过了孩子的头三年了,别再错过了,再苦再难,把孩子带在身边生活总归是甜的。
自己小时候就是个留守儿童,那种日夜期盼父母能回家却又屡次失望的感觉至今印象深刻,现在自己有孩子了,坚决不想让孩子也成为留守儿童,所以一直带在身边。
我发现很多父母养育孩子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孩子小,啥都不懂,给谁带都一样,所以,只把重点放在孩子吃饱穿暖上,常常忽视隔代养育对孩子的某些不利影响。
却忘了,父母一旦错过了孩子的最佳养育时间,往后的几十年也难以填补孩子缺失的童年。
一、孩子小,真的谁带都一样吗?如果,单纯从喂养的角度来看,好像是谁带都一回事,但再小的孩子都有本能的心理需求,隔代养育无法取代孩子心中父母的位置。
有句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孩子以后人格的形成,尤其是这两个年龄阶段。
千万别低估了亲手养育孩子的价值。
1、第一个年龄阶段:1-3岁
儿童和世界的第一个联结通道是由母亲建立的。母乳喂养、肌肤相亲、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是在打通和拓宽这个通道。
亲密母子关系是亲密父子关系的前提,孩子与父母间亲子关系的质量,又决定了孩子未来和整个世界的相处质量。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1-3岁,是与父母建立爱、亲密与安全感的极关键期,母亲的哺乳、拥抱、抚摸和亲吻无可替代。
如心理学家李维蓉所说:真正的家庭教育,重点不在教育而在环境。
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生长在什么样环境下的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这个时期,父母一定要陪在孩子身边,让孩子感受到熟悉的环境和心跳,让孩子感到爱与安心。
2、第二个年龄阶段:4-10岁
孩子4-10岁,既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也是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起权威、信用和值得依恋的关键期,而依恋来自于陪伴。
朋友佳佳在家全职把孩子带到三岁大后,就把孩子送去读幼儿园了,自己外出打工,让父母帮忙照顾孩子。
上次跟她聊天时,她突然说她打算回老家发展了。
原来,前段时间她听说八岁的儿子断断续续感冒了半个月都不见好转,于是她请假回去了一趟。
原以为,孩子这么久没见自己,应该会很黏自己,结果,儿子对她很陌生,就连叫妈妈都还是奶奶提醒说这是妈妈呀;到晚上,儿子也是习惯性地要跟奶奶睡。
更让她傻眼的是,孩子和她不亲就算了,还经常顶撞她,身上各种小毛病,成绩在班上垫底,说什么都不听,说得急了就哭着去找奶奶。
她说看到孩子这样子对她,感到非常的失落和心酸,自己在外面辛辛苦苦地为了他,结果到最后……想想真是不值。
为了孩子,第二天回去上班就跟老板提辞职了,说打算在家一边上班,一边把娃的教育拉回来。
陪伴的缺失,让孩子与父母之间失去了契约感,即‘小时候你不管我,长大了我也不需要你管’。
二、父母该知道的隔代育儿弊端每一个离乡打拼的人,都觉得自己是爱家、爱孩子的。
为了孩子,远离家乡,在外地拼命赚钱,舍不得吃穿,一发工资就往家里寄,看起来似乎是为了家庭牺牲自我。可事实上,长期的亲情缺失给孩子带来的身心创伤是无法估计的。
一位心理专家指出,现在罹患自闭症、多动症等神经官能症的孩子越来越多,就诊的孩子往往有相似的成长经历:90%以上在幼年早期和母亲有较长时间的分离,由老人或保姆带大。
近年来青少年离家出走,自杀事件也越来越多,深究其原因,发现所有的问题都回归到了家庭教育,这些孩子大多数缺乏父母陪伴,缺少亲情呵护。
关于隔代育儿的弊端,父母该知道这些,以便大家权衡。
1、没有安全感,幸福感很低
父母是孩子的整个世界,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孩子的整个世界都是灰暗的。哪怕明明父母双全,没有陪伴,依然是个孤儿。
童年陪伴的缺失,长大后就算回到爸妈身边,依然会感觉很陌生,无法真正融入。
我一朋友,她是家里的老大,爸妈外出打工,就把她放老家养,准备接她回身边的时候,又怀了老二,于是等到她上初一爸妈才把她接到身边。
她说,虽然有时候也很开心,但是看到弟弟和父母那么亲密,她很羡慕,却始终无法做到。
2、易形成自卑讨好型或叛逆乖张的性格
观察身边的留守儿童就会发现,有的孩子会很胆怯自卑,常常遭人欺负却不敢说,尤其是被寄养在旁亲里的孩子;
有的孩子则无法无天,喜欢在学校欺负比自己小的孩子,在家里也是上蹿下跳,没人能管得住。
还有的孩子,小时候表现出压抑性地乖巧,而到了青春期,他们的问题就报复性的出现,容易发展出反社会人格,叛逆,形成坏的癖好等等等。
3、容易养成不好的行为习惯
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很多都是被宠大的,再加上老一辈人不懂怎么教育孩子,基本上也不会把重心放在孩子的行为习惯上,更多的是关注孩子吃不吃得饱,穿不穿得暖。
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年龄阶段是6岁之前(幼儿期),其次是12岁之前(童年期)。如果说,早期教育只需花1公斤之力,那么,后期教育花1吨之力,都未必能达到这么效果。
三、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错过了就是一生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说过这么一段话:
“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而且很短,只有十年。
在最开始的十年是最关键的时刻,孩子对社会的感知,个性的形成和父母的感情培养都是最佳时机。
孩子十岁以后,任凭父母百般努力、拼命补偿,也无济于事,因为你们过期了。”
这段话,很残酷,但也很现实。
孩子的成长就像一部无法重播的电视剧,每一集都有新的剧情,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没有重头再来的机会。
为了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请放慢前进脚步陪伴一下孩子。
陪伴孩子需要注意4点:
1、注重陪伴质量,全情的投入和观察
高质量的陪伴,比如,抽出一段完整的时间,专心陪孩子玩游戏、做运动、哪怕只是单纯聊聊天,了解孩子的烦恼、困惑以及迫切需要家长帮助的问题。
这个过程中你是完全属于孩子的,而不是被手机等他事情占据精力。
2、多鼓励,少唠叨
亲子交流时少责备,多鼓励和呵护,挖掘孩子身上的正能量。无休止的唠叨、贬损,会让孩子心生反感。
3、少干涉和控制
接纳孩子和自己的不完美。
不要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有太多的毛病,总想着在陪伴的过程中想方设法改变他们。也不必对孩子过于关注,寸步不离嘘寒问暖,生怕孩子磕着碰着。
这种没有界限感的陪伴,父母觉得累,孩子也会觉得烦。
4、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家庭氛围
不压制意见,孩子可以畅所欲言,家长要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彼此交流。融洽的家庭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幸福感和自信心都会更强。
很多父母会感慨,我也想把孩子带在身边啊,可是条件不允许,可是工作太忙了……我能怎么办?
其实,只要你打定主意想把孩子带在身边,一定可以有办法的。
钱什么时候都可以再赚,但是孩子的成长就仅此一次,教育孩子,除了言传身教和陪伴,没有任何捷径可循。
亚洲首富李嘉诚说:一个人在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
最可悲的事情莫过于做父母的努力工作,想要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却错过了陪伴孩子的机会,成了孩子眼中的陌生人。
《穷爸爸、富爸爸》中写道:“所谓成功,就是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小孩。”
孩子成长的路,只有短暂的这么几年,哪怕我们再苦再难,只要能陪伴孩子成长,怎样付出都心甘情愿且值得。
为人父母,挺住就是一切!千万不要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