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去世后夫人想要为他送行,杨尚昆批示四条:不准各地开设灵堂

烟寒若雨话秋风 2024-06-17 21:54:36

1961年,毛主席接见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时动情地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他就是粟裕!”

“战神”粟裕,号称新中国版的“常胜将军”。

解放战争时,他创造了在苏中地区七战七捷的傲人战绩,又在高邮、孟良崮、开封、济南等一系列战役中,百战百胜。

淮海战役中,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一举歼灭了44万国民党军,毛主席连连称赞:“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此后,粟裕率领主力,打过长江,陆续解放了南京、上海、杭州。

那么,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叱咤风云的战神粟裕为何“籍籍无名”?

大兵团作战经验丰富的他,为何没有参加抗美援朝?

粟裕去世后,他为何没有葬在八宝山,没有告别仪式、没有追悼会,上级领导又为何下令全国各地,不准开设灵堂纪念?

渡江南下,粟裕为何抗命不尊?

1948年4月年河北阜平,毛主席以风趣的语调问粟裕:“粟裕,你是不是不敢南下,怕打不赢阿?”

原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中央决定让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即刻渡江,配合友军,将战场引向蒋管区。

不曾想,粟裕却“抗命不尊。

粟裕在回电中表示,我军在中原战场上已集中十几个能打硬仗的纵队,并且有华东、华北和中原解放区为依托,具备了打大歼灭战的条件。

只要我们集中兵力,打两三个大歼灭战,全国的局势很快就会改观。

粟裕还说,华野南下劳师远征,人困马乏,而敌人以逸待劳,很有可能占据上风。

何况,南面的蒋管区,我军群众基础并不牢固。

为了表明自己的诚惶诚恐,粟裕特地在电文最后加了“管见所及,斗胆直陈。是否妥当,尚祈裁示”十六个字。

而中央经过讨论后还是决定,让粟裕执行之前的命令,既率领三个纵队南下,进入江南后改编为东南野战军。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粟裕没有直接接受命令,他依然坚持江北决战,比江南决战更有利的主张。

电文最后,粟裕写道:“以上是职个人不成熟的意见……斗胆直陈,是否正确尚祈指示。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松懈。”

毛主席认真听取了粟裕的意见,特地让粟裕和陈毅来阜平作报告。

“真围城,真打援”粟裕提出了他的想法:包围大型城市,吸引国民党援军,而后逐个歼灭。

毛主席听后欣慰地说:“看来,你是想在江北全歼450万蒋军啊!”

粟裕本想在济南战役中消灭国民党主力,奈何,国民党援军行动缓慢,都不想解济南之围。

于是,粟裕就把目光投到了淮海方向——在两淮与海州之间拉开阵仗,将苏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来一次“淮海战役”,这便是“小淮海”。

毛主席在“小淮海”基础上,提出直接攻打徐州,一举解放淮河以北,端掉国民党“剿总”,这正是“大淮海”。

所以,淮海战役最早就是粟裕“斗胆直陈”出来的,没有粟裕,就不会有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中,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消灭了国民党的大部分主力,为渡江战役,奠定了基础。

抗美援朝,怎么不见粟裕的身影?

粟裕百战百胜,又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为何他没有出兵抗美援朝?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毛主席断定,美军很有可能支援南朝鲜。

为了以防万一,毛主席决定抽调战略预备队4个军以及配属的炮兵、空军等部队25 万多人,组成东北边防军,由粟裕任司令员兼政委。一旦情况有变,边防军立即入朝。

可见,毛主席从未忘记“淮海战役,立下第一功”的粟裕。

后来,毛主席又请陈毅向粟裕当面明确要求他担负抗美援朝作战指挥任务。

此时的粟裕,身体情况不容乐观,每天都被头痛折磨的寝食难安。

但是,粟裕为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依旧带兵主持准备工作。

粟裕要求华东军区司令部选配指挥部的参谋、通信班子,要华东空军调查研究侵朝美军空军的飞机数量和作战能力,并向中央军委建议增调三野九兵团参战。

粟裕本来以为,过几日就能有所好转。可是,繁重的工作反而加剧了他的病情,不仅难以主持军务,甚至不能左右环视,吃饭时只能把饭菜摆在正面一条线上。

无奈之下,粟裕向中央提出先去青岛休养一段时间,以观后效。

待了半个多月,粟裕的病情没有任何好转。

以这种情况,率兵赴朝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粟裕写了封亲笔信,托罗瑞卿当面转交给毛主席。

粟裕身体不好,毛主席向来知道,所以没有强求,而是回信安慰道:“罗瑞卿同志带来的信收到了,病情仍重,甚为系念。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修养,直至病愈。修养地点,如青岛合适则在青岛,如青岛不甚合适,可来北京,望酌定之。问好。”

最终,毛主席决定派彭老总入朝参战。

如果粟裕的身体情况允许,志愿军总司令非他莫属。

当时,我国的医疗水平有限,毛主席特地安排粟裕去苏联治疗。

粟裕戎马一生,先后六次负伤,其中有两次伤到了头部。

第一次发生在南昌起义后不久的福建武平战斗中,当时一颗子弹从粟裕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过他当场昏死过去,苏醒后动弹不得。

第二次,是在赣南,当时粟裕率领部队,与进犯国民党唐云山独立十五旅展开激战。

敌人的一枚迫击炮,刚好在粟裕的身边炸开。

粟裕只觉得头部被猛地一击,就倒在地上,昏了过去。

战士们看到粟裕头部负伤,满脸是血,急忙跑过去帮他包扎伤口,并要把他抬下战场。

“别管我,快去追敌人!”粟裕苏醒后,说完这句便又昏迷过去。

直至战斗结束,粟裕才被抬到了后方医院。

军医惊讶地发现,一块锐利的弹片深深地嵌进了粟裕的颅骨。

因为条件简陋,不能进行开颅手术。军医们只能用纱布,把粟裕的头颅紧紧缠住。

治疗三个多月后,粟裕伤愈归队。

自那之后,战事一紧张,或者工作一劳累,粟裕就常犯头痛头晕病。

疼的最厉害时手都不能去摸,摸的话,根根头发像针一样扎。

骨灰不进八宝山?不许设灵堂纪念?

粟裕的头痛伴随了他大半生,那么他到底得了什么病?答案,在他去世后才被揭晓。

回忆起粟裕的点点滴滴,他的夫人楚青写满了愧疚与心疼。

楚青说:“粟裕的头,一旦疼起来就没完。受不了的时候,他就用凉水冲头。看着他那痛苦的样子,我们既着急,又没办法。”

楚青很自责,没有照顾好粟裕。

战争年代,一打起仗来,粟裕在前方常常几天几夜不睡。

淮海战役时,粟裕日夜守候在指挥所,注视着战场情况的变化,设想着临机处置的方案。

为了圆满完成任务,他竟连续七天七夜没有睡觉。

一紧张,一劳累,头痛就会加剧。受不了时,粟裕就让警卫员反复摁头,或用凉水冲头,或者用看地图来分散疼痛,带病指挥作战。

即使新中国成立后,粟裕的头痛也无法根治。

为了缓解,医生给粟裕做了一个简单的“健脑器”。

头发热了,就把它戴上帮助头部散热。

但这还是解决不了问题,粟裕的头部仍然又烫又痛,他也还是不言不语地用冷水浇头。

1984年,战功显赫的粟裕大将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2月15日,他的遗体在北京火化后,才揭开了头痛的谜底。

粟裕的长子粟戎生在火化炉床上捡扫骨灰时,在父亲头颅骨灰中发现一块直径约有黄豆大小和两块绿豆粒大小的乌黑色薄片。

拿起一看,竟然是三块残碎的弹片。

这三块弹片,难道就是父亲头痛的罪魁祸首?

粟戎生赶忙把这一情况告诉了悲痛之中的母亲楚青,楚青用颤抖的双手捧着三块弹片,翻来覆去看个不停。

原来,这三块弹片,就是当初在赣南打仗时嵌入的,已经伴随了粟裕54年。

粟裕头痛的疑团解开了,可新的怪事又发生了。

杨尚昆列了四条关于粟裕身后事的规定,其中一条是不许各地设立灵堂纪念。

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1984年春节,粟裕没能出席中顾委等单位举办的茶话会。

他委托中顾委秘书长荣高棠,代他发表了一份发言:“我们这些老同志,常被人称为‘有影响的人士’,我以为影响主要是党的光辉,战斗的业绩,革命的传统,作用于我们身上所产生的影响,让我们珍惜这种影响,为党为人民,发出最后的光和热吧。”

此时的粟裕,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

向来简朴的粟裕,从来不爱给人民添麻烦。

2月5日,粟裕去世后,他的夫人楚青向中央军委转述了粟裕生前的遗愿:“我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党的领导下,身经数百战,在和我共同参加战斗的同志中,牺牲的烈士有十数万。而我,还活着见到了革命的胜利。

在我身后,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要举行追悼会,希望把我的骨灰,洒在曾经频繁转战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山东、河南,几个省市的土地上,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在一起!”

所以,杨尚昆依照粟裕的遗愿,让楚青带走了粟裕的骨灰,洒在了他曾战斗的八个省市。

至于告别式、追悼会、灵堂,则通通不许办。

楚青及全家将那三块弹片视为传家宝,并在2003年捐给了军科院院史馆。

楚青动情地说:“把弹片交给军事科学院,是我们家人的想法,也是它最好的归宿。”

参考文献:

佚名.粟裕为何没有参加抗美援朝[J].文史博览,2007,(09):29-30.

粟裕坎坷磨难的后半生

余玮.楚青:我和粟裕不得不说的“情”结[J].党史纵横,2007,(08):20-25.

18 阅读:372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