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好公仆!卢书记,是能官干吏,再过五百年,河南人民,也会记得他的功绩!”
“卢书记,亲民爱民,实干苦干,河南人民非常想念您,欢迎您随时回家看看!”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卢展工尽管已经离开河南多年,但一提起他,百姓们还是满心的感动、感激。
一元公交、信阳红茶、乡野调研、招商引资,每当河南民众谈起卢展工的政绩,就会滔滔不绝。
那么,卢展工为何这么受人爱戴?他为河南带来了什么?
卢展工:当官要为民做主2010年7月,卢展工的一番话振聋发聩:“有权的有车,有钱的有车,谁知道老百姓等公交车的滋味儿!”
卢展工一声令下,全河南的空调公交车,统一降为一元。
卢展工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看看马路边的公交站牌,看看那些等公交车的市民,当一辆普通公交车和一辆空调公交车驶来的时候,你们看看他们的反应。他们宁愿坐拥挤的普通公交车,都不坐空调车,不就是为了节省那一块钱吗?”
尽管身居高位,可卢展工依然没有丢掉百姓思维,他长叹一声:“现在很多官员不换位思考,不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想问题。”
2010年6月,酷暑季节,卢展工到鹿邑县太清宫镇怀六村调研。
因为天太热,村民买来扇子,卢展工坚决不用。
他说:“大家攒钱都不容易,扇子能退就退,不能退就由县里给钱。”
2010年8月17日下午,郑州市区60路公交车,绿城广场站点上来了一位年近六旬的男乘客。
乘客上车后,投掷下一元硬币,感受着空调吹来的冷风,满意的点了点头。
坐在窗边的一个小姑娘看上来一位长者,赶紧给他让座,自己坐到了最后一排座位上。
有人问小姑娘:“认不认识他?”小姑娘摇了摇头。
当她得知这是省委卢书记时,小姑娘惊奇地睁大了眼睛,似乎有点不相信。
车厢里的其他乘客都认出了卢展工,一窝蜂的跑到他身边,一口一个“卢书记”,非常亲切。
于是,卢展工开始和大家攀谈起来。
看到对面的乘客脚边堆放着工具包、油漆桶,卢展工便问他:“同志,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乘客回复道:“打工的,做些石材零工。”
卢展工又问:“在哪里打工,现在往哪里去?”
“在荥阳打工,活干完了,准备回中牟老家。”
“常坐这趟车吗?”
“常坐,坐一趟一块钱,很便宜也很方便。”
听到这里,卢展工很欣慰。
“打工一月能挣多少钱?”
“两三千吧。” 卢展工点了点头,又微笑着问另一位乘客。“你是做什么的?”
“自己开了个小饭店,现在去东建材买点东西。”
“怎么不打车呢?”
“现在公交又方便又便宜,还是多亏了您呐卢书记!”说完,他激动地起身,向卢展工致谢。
作为省委书记,卢展工却经常前往基层。
2010年的冬天,河南焦作的一家广告公司,来了一位应聘者。
应聘者讲了自己在广告行业的工作经验,又说了很多对广告制作的见解。
可公司的人事一听应聘者今年50多了,立马拒绝了他。
这家公司不知道,他们眼前的这位求职者,竟然是省委书记卢展工。
事后,卢展工要求有关负责人最大限度地满足“4050”群体的就业需求,同时也引发全省对“4050”群体就业问题的关注。
多吃亏,才能有作为!“如果我喝了群众一盅酒,就拔了我的舌头;如果乱花群众一分钱,就剁掉我一根手指头。干部要带头干活,带头吃亏!”
2012年3月11日,全国人大河南代表团,省委书记卢展工,点名让《吃亏歌》的主人公,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讲讲“吃亏”的故事。
卢展工说:“前几天我在《河南商报》上看到了这首《吃亏歌》,深有感触。当干部,必须能吃亏,肯吃亏,常吃亏,多吃亏,工作才能往前推、有作为。”
而卢展工,就是这样一个不怕吃亏的干部。
2009年,《河南日报》的封面上,刊登了一张卢展工在河南临颍县与福建商人的合影。
画面中,企业家坐着,而卢展工站着。
不只是合影的客商受宠若惊,就连记者郭宇都不由得感叹:“以前还从来没有见过客商坐着、领导站着合影呢,我当时很兴奋,感觉这可是个好新闻啊!”
当时,卢展工正在漯河市视察,听说巧巧食品公司,来了几位准备投资的闽商,他当即过去看望。
合影留念时,本来都给卢展工安排好了“C位”,可他却站起身来,对客商们说:“我是你们的坚强后盾,我应该站在后面。还是你们这些企业家,去前边坐下吧!”
企业家们感动之后是投桃报李的投资井喷,据报道,2010 年 1 月~6 月,短短几个月内,闽商在临颍新投资15亿元。
为了河南经济发展,卢展工吃过的“亏”不计其数。
无论任何场合,当着多少媒体记者,卢展工都不忘了宣传河南特产。
来了兴致,还会说上几段顺口溜: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对河南感情很深,怎么表达?“好想你”;现在天气很冷,喝点“信阳红”,暖暖身。“解解忧,想想你,暖暖身,我觉得挺好。”
在一次全国人大上,卢展工端着茶杯,跟记者们推广起了“信阳红”茶。
卢展工边品边说:“在场的都是我们河南最有名的茶企,他们拿出最好的茶叶,给大家喝。在场的有我们河南最有名的茶企业,他们拿出来给你们喝的茶叶都是最好的。'信阳红’现在已经得到全国人民的认可,福建人也承认这个还是不错的。”
除了“信阳红”外,原阳大米、“好想你”红枣、洛阳杜康、周口胡辣汤,都是卢展工借助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巧妙地植入,成为公众话题和舆论热点。
事后,有人认为,卢展工这是在给广告,更有人说他像个“推销员”。
封疆大吏,被说成“推销员”,可能对仕途存在一定影响。
但卢展工并不认为这些评价损害了他自己的形象。
只要是为了河南好,再怎么“吃亏”也无妨。
以“信阳红”为例,卢展工说:“信阳红是我命名的,在信阳种红茶,这个点子也是我出的。”
2009年底,卢展工在信阳调研时,想起了主政福建期间,武夷山近几年新出的“金骏眉”,于是他大胆建议信阳尝试红茶开发,增加农民收入。
红茶试制成功后,卢展工亲自将其命名为“信阳红”。
2000多年来,谁能想到河南能种出红茶。
尽管卢展工多次强调“信阳红是信阳人民的创造”,但谁也否认不了:没有卢展工,就没有信阳红。
离开第二故乡,卢书记:有多少融入,就有多少深情河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五千年历史中有三千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因此,卢展工不但关心经济、民生,也很注重河南的文化事业。
讲究忠孝仁义,家国情怀的豫剧,是中国戏曲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百姓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然而,却普遍存在着投入不足、经费有限、发展困难等问题。
卢展工亲自挂帅,号召社会各界,捐助河南文化事业。
在卢展工的努力下,中原文化艺术学院得到了捐建,中粮集团还对河南中华豫剧促进会捐资。
卢展工上任后,曾多次去过省歌舞剧院、省豫剧一团、省豫剧二团、省豫剧三团、省京剧院和省文联机关。
每次调研,卢展工都会贴心的问那些文艺工作者:“一个月收入多少?大家目前工作是否安心?人才能不能留得住?”
而大家回答的也都非常诚恳:“百姓爱看,我们也愿意演,但是外出演出一场要有 1.5 万到 2 万元的成本,外出演出十分困难。”
“事业经费投入不足,职工工资相对偏低,有不少人才被外地挖走了,艺术人才流失、断层现象严重。”
卢展工感慨地说:“豫剧是河南一张璀璨的文化名片,流派纷呈,名家荟萃,在全国都有很大影响,尽管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总的来说,发展还是积极向上的。”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卢展工虽然只在河南当了四年的省委书记,可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为了河南的发展,吃再多的亏,也毫无怨言,因此百姓们只要一提到他,都是赞不绝口,不自觉的竖起“大拇哥”。
卢展工对河南的感情也很深,离任时,他不舍地说:“有多少融入就有多少深情。衷心感谢河南的同志们,衷心感谢河南人民,衷心期望河南的明天会更好。”
离开河南后,卢展工成为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十三届政协副主席。
退休以后,卢展工依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保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不论何时,卢展工都是河南人民景仰和爱戴的好书记!
参考文献:
[1]平萍.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N].河南日报,2010-07-23(001).
[2]张培君.卢展工:河南最具价值的“执政品牌”[J].决策与信息,2011,(08):51-53.
[3]平萍.公交是为民公交是形象公交要优先公交当自强[N].河南日报,2010-08-18(001).
[4]石保青.领导讲话要有“百姓思维”[J].领导文萃,2011,(05):103-106.
[5]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干部要有吃亏精神[J].财经界,2012,(07):66-67.
[6]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再推“信阳红”[J].中国茶叶,2012,34(03):26.
[7]卢松,李伟杰.卢展工的品牌经[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2,(03):10-11.
卢展工与“信阳红”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