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叶剑英力荐粟裕当军委副主席:一看任命,却成了人大副委员长

烟寒若雨话秋风 2024-07-06 14:24:56

毛主席心目中,谁是第一“战神”?

1961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访华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毛主席笑着摆了摆手:“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他也是我们湖南人。”

毛主席口中的“他”,正是“尽打神仙仗”的开国中将粟裕。

不过,新中国成立后,粟裕不是元帅而是“大将”,因为这个“将衔”,他最高也只做到了解放军总参、军委常委。

1979年,叶剑英曾力荐粟裕当中央军委副主席,但粟裕最后只当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那么,“常胜将军”粟裕为何评不上元帅?又为何没当上副主席?

战神粟裕:我只是毛主席领导下的“沧海一粟”

1944年,远在延安的毛主席听闻粟裕在车桥战役中大获全胜,欣慰地说:“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毛主席慧眼如炬,从来不会看错人。

苏中战役,粟裕创下了“七战七捷”的奇迹,接着在宿北、鲁南、莱芜战役中屡立奇功。

孟良崮战役,粟裕更是一举歼灭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国民党整编第74师。

粟裕想毕其功于一役,在济南战役中围点打援,消灭国民党在江北的全部有生力量。

然而,国民党部队贪生怕死,支援济南并不积极。

虽然我军取得了济南战役的胜利,却没有实现最初的作战目标。

这才有了粟裕“抗命不尊”“斗胆直陈”,发起淮海战役,歼灭国民党40多万大军。

解放战争中,粟裕从鲁中一路打到上海,未尝有过败绩。

用陈毅的话说:“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记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荣誉、信任接踵而至,他既是华东军区副司令、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还肩负着解放台湾的重任。

但粟裕,还是粟裕。

他从不居功自傲,经常跟身边的人说:“我之所以能对革命作出点贡献,是毛主席中央军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野战军配合的结果,是广大指战员流血牺牲的结果,是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的结果,我个人只是沧海之一粟。”

粟裕这种虚怀若谷的心态,让毛主席对他更为欣赏。

毛主席曾当着陈毅的面夸赞道:“粟裕,一不是樊哙,二不是韩信,三我毛泽东也不是刘邦;粟裕就是粟裕,是人民解放军的战将,是人民的好儿子!”

所以朝鲜战争爆发后,毛主席第一个想到的志愿军指挥官,就是粟裕。

只是,粟裕头部还有未取出的弹片,疼痛难忍,实在是上不了战场。

毛主席对此也表示理解:“病情仍重,甚为系念。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休养地点,如青岛适合则在青岛,如青岛不甚合适,可来北京,望酌定之。”

日发严重的病情,让粟裕只能从事些相对简单的工作。

因此,总参谋部和军事科学院,成了粟裕后半生两个最为重要的地方。

当官、评衔,粟裕:我只嫌高,不嫌低!

1976年,国际形势,波云诡谲,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向粟裕叮嘱道:“现在要把眼睛、耳朵和鼻孔都张得大大的,嘴巴闭得紧紧的!”

粟裕作为军事科学院第一书记和全国人大解放军代表团团长,谨遵叶剑英教诲,一面到全国各地的军事机关和军队进行了调查研究;另一面制定“未来反侵略战争”的详细计划。

每当有新的成果和发现,粟裕都会第一时间向叶剑英报告。

叶剑英跟毛主席一样,都很看好粟裕。

早在军事科学院期间,叶剑英就非常器重粟裕。

1958年9月, 叶剑英在欢迎粟裕的常委会上, 既不叫粟裕同志, 也不叫粟副院长, 而是叫粟裕为粟总。

这样的称呼,出于叶剑英之口,非同寻常。

这次会议上,叶剑英还决定,将军事科学院的日常工作交给粟裕主持。

此后,粟裕的秘书鞠开,又多次陪同粟裕去看望叶剑英,而叶剑英总是称粟裕为粟总。

叶剑英一直觉得粟裕在军中的职务,应该再提高一些。

1979年,粟裕去烟台看望叶剑英时,两人聊了很多。

叶剑英表示,回京后,将给中央写信,举荐粟裕当中央军委副主席。

此时的军委副主席,只有叶剑英、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四人。

粟裕作为排名第一的大将,完全有资格担此大任。

作为元老,叶剑英有着很高的话语权,他的举荐份量很重。

可是,粟裕最终并未当上军委副主席,而是成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粟裕自己不想当,他的头痛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日趋严重。

每次发作,都只能把头往墙上碰或者用冷水浇头。

在中央征询粟裕意见时,他表示自己恐怕难以胜任。

而粟裕究竟得了什么病?

1984年粟裕去世后,他的家人在火化炉床上捡扫骨灰时,发现头颅骨中,有一块直径约有黄豆大小和两块绿豆粒大小的乌黑色薄片。

拿起一看,竟然是三块残碎的弹片。

而这三块弹片,是54年前,粟裕在赣南战役中负伤所留下的。

其实,高官厚禄,本就不是粟裕所追求的,只要能为人民服务就行。

1955年,毛主席曾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

有的评了大校不满意, 要少将;有的评了少将不满意,要中将。

不过,也有很多高风亮节的英雄。

比如,毛主席、周总理等人主动放弃授衔;叶剑英认为自己最多授大将就足够了;许光达听说自己被授大将后,再三给毛主席写信,要求降为上将。

在评衔之前,有消息称,粟裕要被授予元帅军衔。

就连黄炎培、邵力子等党外人士,都认为粟裕一定要评个元帅。

秘书鞠开,把相关材料递给粟裕后,本以为他会非常高兴。

没曾想,粟裕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评我大将, 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接着,粟裕严肃的指出:“今后不要议论这方面的问题了,这都是些低级趣味,有什么意思呢?”

两辞司令,一辞元帅,毛主席:难得粟裕!壮哉粟裕!

1955年,中南海颐年堂,毛主席在与周总理、朱老总等领导,讨论粟裕的军衔时,说道:“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

周总理搭话道:“可是,粟裕已经写信请求辞帅了。”

毛主席感慨地说:“有些人,打仗时连命都不要了,现在为了肩上一颗星,硬是要争一争、闹一闹,有什么意思!”

朱老总笑着说:“肩上少一颗星,脸上无光么!同时当兵,谁也没有少打,回到家中老婆也要说哩!”

毛主席越说越激动:“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粟裕三次辞帅,这是何等的胸怀!”

周总理也说:“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

“必须要当大将”毛主席补充道:“而且是第一大将!”

毛主席口中,粟裕“三次辞帅”,除了1955年授衔外,还有哪两次?

1945年, 粟裕坚持张鼎丞任华中军区司令员,自己任副司令;

1948年,粟裕执意让陈毅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兼政委,自己任代司令员兼代政委。

粟裕这两次辞帅,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粟裕认为自己年龄轻、资历浅,不如张鼎丞或陈毅,经验丰富;第二,一切为了打仗。

粟裕曾对夫人楚青说过:“我把司令让出去,是为了作战指挥上的便利。”

在他看来,战争是要冒一定风险的,作为军事指挥员,战前,一方面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

另一方面,又不能过于谨慎, 不敢用奇兵, 否则是打不了胜仗的。这就要求在指挥上一定要做到令行禁止。

粟裕认为,他个人不具备“帅才”的风范,只适合当个“将才”。

粟裕既有能力,还一心为公,这样的人才哪个领导不喜欢。

除了毛主席、叶剑英外,周总理也对粟裕高看一眼。

1969年中共九大,粟裕当选为中央委员。

随后,周总理专门找粟裕谈了次话:“你以后就在我身边工作吧,来国务院!”

周总理亲切地说:“我这里,真的很需要人。”

粟裕不想给周总理添麻烦,便推辞道:“我打了一辈子仗,不会做地方工作。”

周总理宽慰道:“不会做,可以学嘛!”

粟裕回道:“那请您转告毛主席,一旦打起仗来,我还要上前线!”

周总理笑着答应下来:“那是当然!”

中苏珍宝岛冲突后,周总理履行诺言,第一时间让粟裕去了黑龙江。

如果冲突演变为了战争,想必粟裕肯定会带队出征。

总结而言,粟裕是公认的“常胜将军”,不论是毛主席还是陈毅元帅,都很认可他的才干。就连“战神”刘伯承,都认为粟裕在打仗方面,比自己更厉害。

相较于粟裕的军事才干,他的人品,更是可圈可点。

粟裕为人,不争不抢,从不会落井下石,只有一颗拳拳报国之心。

参考文献:

薛庆超,张勤民.建国以后的粟裕大将[J].党史博览,1997,(06):14-19.

苗体君.叶剑英和粟裕相同的业余爱好[J].档案天地,2007,(04):7-12+1.

鞠开.在粟裕身边工作的十四年[J].百年潮,2007,(07):38-43.DOI:10.16624/j.cnki.11-3844/d.2007.07.007.

郭志刚.关于新中国元帅军衔的评定问题[J].军事历史,2007,(01):33-35.

陈干群.以沧海一粟自况,以普通一兵自律——纪念粟裕大将诞辰100周年[C]//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热爱祖国 振兴中华.[出版者不详],2007:6.

8 阅读:2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