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及下辖的几个县,改回古称,会不会提高旅游经济和知名度?

熙来攘去世界 2025-02-14 00:45:34

镇江,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璀璨文化的城市,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自古便是江南的咽喉要地。在历史的长河中,镇江及其下辖的县区曾拥有众多古称,每一个名称都如同一块历史的碎片,拼凑出这座城市的辉煌过去。

以下是镇江市及下辖县区的古称及详细历史信息:

镇江市(古称宜、朱方、谷阳、丹徒、京口、南徐、润州)

• 宜:3000多年前,周康王分封“夨”为宜侯,镇江一带即为“宜”地,1954年镇江大港烟墩山出土的“宜侯夨簋”是重要物证,这也表明镇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 朱方:春秋时期,镇江处于吴头楚尾,且在吴国东方,是江海汇集处和观日出佳地,故而称“朱方”。

• 谷阳:战国时,楚灭越后,因镇江处于北固山之南,按照“山南水北为阳”的说法,将朱方改称谷阳。

• 丹徒:秦始皇东巡时,认为此地有王者之气,令三千赭衣囚徒凿断京岘山以破王气,改谷阳为丹徒,并在此置丹徒县。

• 京口:东汉末年,孙权为称霸江东,于公元209年将政治、军事中心从苏州迁到镇江北固山一带,筑铁瓮城,时称京口。

• 南徐:南朝宋在京口设“南徐州”,东晋初大量北方贵族渡江南迁,侨置徐州于此,镇江便有了南徐之称。

• 润州:隋文帝开皇十五年,以城东润浦而命名设置润州。

京口区(古称京口)

• 京口:东汉末年成为孙权的政治军事中心后,这里一直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和政治中心。东晋时期,北方士族大量南迁,京口成为侨置州郡的集中地,如南徐州的治所就在京口,为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文化交流起到重要作用。南朝时期,京口是拱卫建康的重要屏障,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润州区(古称朱方、谷阳、丹徒、京口、润州)

• 朱方、谷阳、丹徒、京口、润州:润州区在不同历史时期沿用了镇江市的这些古称。这里是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处,西津渡古街就位于润州区,在古代是重要的交通渡口和商业码头,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冲和货物集散地。在文化方面,这里诞生了诸多文化巨著,是文人墨客汇聚之地。

丹徒区(古称丹徒、武进)

• 丹徒:秦始皇三十七年,开凿丹徒水道,又称徒阳运河,南起云阳(今丹阳),北由丹徒入江,使其成为重要的水运通道。三国时期,吴嘉禾三年,丹徒曾被改为武进县,含义是要北拒曹操,须以武力进取。西晋太康二年,置毗陵郡,丹徒为郡治之一。

丹阳市(古称云阳、曲阿、丹阳)

• 云阳邑:战国时期,丹阳初为云阳邑,是当时地区的重要城邑。

• 云阳县: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改云阳邑置云阳县。

• 曲阿县:秦朝不久后将云阳县更名为曲阿县。新莽始建国元年改曲阿县为风美县,东汉初复名曲阿县。吴嘉禾三年改曲阿县为云阳县,晋太康二年复名曲阿县。

• 丹阳县:唐天宝元年,改润州为丹阳郡,曲阿县为丹阳县,此后基本沿用此名。

句容市(古称句容)

• 句容县:汉初,分江乘县之东境分设句容县,先属会稽郡,后属鄣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句容一带属丹阳郡。东晋咸康元年,在句容县侨置南琅玡郡。唐至德二年,以句容、江宁二县置昇州。唐宝应元年,昇州废,句容县复归润州。宋天禧二年,句容改属江南东路。

扬中市(古称小沙、新洲)

• 小沙:东晋时期,扬中地域仅有露出水面的几个小沙洲,宋代始有小沙之称,当时只是长江中的一片沙洲,逐渐有渔民等在此栖息。

• 新洲:明代,扬中有新洲之名,随着时间推移,沙洲逐渐扩大和稳定,开始有了更多的开发和居民定居。

综上所述,镇江市及各县区的古称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于地域特色的敏锐洞察和精准命名。在古今交融中,这些古称不仅成为镇江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也成为推动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0 阅读:0

熙来攘去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