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小国——闽越国

六六六谈过去 2025-01-23 22:06:36

闽越王是闽越国的首领,根据立国时间可分为二种,一种是是汉高祖刘邦建国初期分封的一个异姓诸侯国王;另一种从越王无疆于公元前334年亡国后,越国后裔逃到闽地,成为闽地的部族首领的闽越王。

关于“闽越”可划分为二类,一类是本地土著“闽”,另一类是外来势力“越”。

历史上最早关于“闽”的记载是《周礼》,“职方氏掌天下之国,以掌夭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蓄之数要。周知其利害”,“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 。

这里表明”闽“是一个方国,是向周朝进贡且与“蛮、夷、貉、戎、狄”并列的方国势力。其中的“七闽”大概是向周朝进贡的七个闽部落。所以“闽”在先秦时期应该是势力强大的部族,只可惜史料几乎没有记载,只有后世追述。

比如汉朝许慎《说文解字》里讲“闽”为“东南越,蛇种”,这里的“蛇”应当作图腾解释。《史记》中对闽越之地的描述有“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埶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无饥馑之患……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大概是此地还没进入“阶级”社会,贫富差距不严重。但同时农业技术上十分原始,如“火耕而水耨”指以火烧草,用水淹,不用牛耕,不插秧,直接栽培。

这些描述说明本地闽族还相当落后,即便有越人的融入,因地理环境的原因也无法做出大的改善。

闽越国史迹

楚威王六年(前334年),越国勾践六世孙无疆为楚国所灭。越国被灭,其后裔分散在江南海滨一带,各据一方,互不统属。其中一支移居今福建境内的越人后裔,和当地的闽族融合而形成闽越族,建立了闽越国。又经过数代努力,至战国末期无诸称王,闽越成了百越中最为强大的一支。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中国,随后派兵南下平百越。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南越后,秦兵打到福建,以其辖地为闽中郡,削去无诸王号,降为君长。

秦始皇死亡后,“陈吴起义”,六国后裔响应,无诸率领闽越军参加反秦队伍,接受鄱阳令吴芮的领导。

史载无诸因“秦夺其地,使其社稷不得血食”,率众归鄱阳令吴芮,“从诸侯灭秦”。又从刘邦入武关,战蓝田,攻析、郦,无诸的闽越军“以阻悍称”。项羽分封诸侯时以“楚、越旧隙”,不封无诸为王。同年,楚、汉战争爆发,无诸率闽中甲兵佐刘邦,击项羽。

汉高祖五年 (前202年),刘邦即帝位,立无诸为闽越王,派使者前来册封。时无诸在福州,为迎接册封使者,在南台江边的惠泽山建台,作为举行册封仪式的场所。册封后,此台就被称为越王 台。后人为纪念无诸,在台旁建有闽王庙,俗称”大庙“,故惠泽山又叫大庙山,成为闽越国的最重要遗迹之一。

闽越王无诸与汉朝关系和眭,连闽越国的”氏“也成以”驺“氏,驺是皇帝车架中骑马的护从,属于皇帝的亲随成员。

无诸的生平卒年史书没任何记载,如果按战国晚期自称闽越王推测,无诸在受汉封为闽越王时,应当有五十多岁。

又汉惠帝三年 (前192年), 汉廷又立海阳齐信侯摇为东海王,从侯爵升级为王爵。因东越一带,属闽越势力最强,东越便以闽越为长,西汉此举可以说是分裂闽越。

为何西汉会插手闽越事物,最大的可能是无诸死后,闽越发生政治动乱,西汉趁机分化闽越势力,将一些势力较强的”部族“分封出来,这就有了东瓯国。

史书上再见闽越国君主的记载,就是公元前154年(孝景三年)吴、楚等七国叛乱,吴楚邀请闽越国参加反叛,闽越国“未肯行”,大概是闽越国仍在内乱中,这里的“内乱”应当指有多个首领,无诸时期因无诸威望,各部族承认无诸为闽越王。

待无诸死后,子孙为争夺闽越国王位发生了强烈冲突,最终的结果是驺郢夺取了王位。

至于驺郢是谁?

史书上说是无诸的儿子,可无诸与郢相隔时期太长,不可能是其儿子,所以他们中间一定有其它闽越首领,只不过史书无记。

闽越国又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到汉武帝时,已成为“甲卒不下数十万”的国家。所以闽越国经常“举兵侵陵百越,并兼邻国”,与汉廷相抗衡。

建元三年(前138年),闽越王郢举兵围东瓯,包围其都城。东瓯王向汉廷告急,汉武帝命中大夫严助发会稽兵浮海救之。闽越军见汉军至,退兵回国。之后汉廷应东海王之请,迁其民于江淮之间,东瓯土地遂为闽越所有。

建元六年(前135年),闽越王郢发兵攻打南越,南越王赵胡上表汉廷请求增援。汉武帝派大行王恢率军自豫章出发,大农韩安国自会稽出发,水陆并进攻打闽越。

在汉军压力下,闽越王郢的弟弟余善计划在都城发起政变。政变前,余善寻求国内贵族支持,对他们说;“王以擅发兵击南越,不请,故天子兵来诛。今汉兵众彊,今即幸胜之,後来益多,终灭国而止。今杀王以谢天子。天子听,罢兵,固一国完;不听,乃力战;不胜,即亡入海。”皆曰“善”。

贵族们支持余善的决定,随后余善刺杀了郢,并遣使将郢首级献于大行王恢,向汉廷谢罪。

郢被杀后,汉武帝认为首恶已诛,而无诸孙繇君丑不曾参与叛乱,故立丑为越繇王,继承闽越王位,“奉闽越先祭祀”。因闽越国内余善得贵族支持,势力又大,汉廷又封余善为东越王,“与繇王并处”。从此,闽越国一分为二,丑的很势力可能在闽西北一带,而余善则在福州一带。

元狩三年 (前120年) 丑去世,王位由其子居股继承。

余善为东越王,实质掌控闽越国,在余善与汉廷和平相处二十二年后,于元鼎五年(前112年)出现问题,时南越相吕嘉反汉,汉廷出兵讨伐。

余善见有机可乘,便自告奋勇,请以兵八千从楼船将军杨仆击南越,其目的就是夺取广东潮梅地区。但行至广东揭阳,便以海上“风波”为借口,不再前进,并暗中同南越相通。

元鼎六年(前111年)初,杨仆率军攻破番禺,南越降,杨仆上书汉武帝,建议率战胜南越之师 再击闽越,汉武帝以“士卒劳倦”,不许,但命令汉军移到江西豫章一带待命。

同年秋,余善得知杨仆出兵建议与汉军驻扎闽越边境的消息,自知反情败露,便决定先发制人。元鼎六年(前111年),余善用驺力等为“吞汉将军”,连占白沙(今浙江绍兴)、武林(今江西鄱阳)和梅岭三要隘,击杀汉军3名校尉。并刻玉玺,自称“武帝”,公开反汉。

汉武帝得此消息后,决定兵发四路攻闽。

面对汉军的进攻,闽越军连连不利,余善只得带兵固守天险泉山,负隅顽抗。汉廷派原留汉地的越衍侯吴阳回闽劝说余善投降,余善不听。吴阳便率领本邑兵攻占汉阳城(今浦城县北),使余善腹背受敌,余善只得返回冶都(今福州市)。

面对汉军压力,闽越内部又出现分裂,繇君居股(繇君丑之子)与越建成侯敖合谋诱杀余善,向汉军投降。

至此,闽越国亡。

汉军灭亡闽越后,因闽越交通不便,又地得偏地,治理成本太高,便决定放弃闽越。汉武帝下令将闽越国城池尽毁,将其民迁移到江淮间,迁移之民大多是贵族,更多的普通人都藏身大山,但此举确实打断了福建的发展进程。

闽越国的灭亡也说明一个道理,地偏田狙,只要不与朝廷起冲突,朝廷大概率是不会管你的。

0 阅读: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