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小国——南越国与岭南

六六六谈过去 2025-02-03 21:44:34

南越国,是秦末至西汉时期位于中国岭南地区的一个政权。南越国于公元前203年(汉高祖三年)开国,前111年灭国,历五位皇帝共九十三年。

南越国的结构与周朝分封的诸侯国比较相似,统治阶层是文化相对进步的外来人群,而被统治的大部分是本地土著,比如齐国与鲁国。不过秦朝不同于周朝,秦朝行郡县制,不设诸侯国,直接管辖地方全都推行“郡县制”,间接治理的地方表面上也要行郡县制,比如闽越改闽中郡,不派遣朝廷官员,依旧土著首领治理,不过首领要削王号,改为”君长“。

秦大军攻陷岭南后,大军直接留在了岭南,设置了岭南三郡,不过这些”初郡“官制不完备,又因秦朝过早灭亡,岭南三郡并无后方支援,为活下去,赵佗进行了”和缉百越“的政策,主动融入并接纳本地文化风俗,比如刘邦派遣的使者陆贾见赵佗时,赵佗的形象为”魋结箕倨“。

高祖使陆贾赐尉他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他魋结箕倨见陆生。

魋结,是一种椎形的发髻。箕倨,即张开双腿,为一种轻慢的姿势。

以当时的环境而言,诸侯面见使者头上要戴”冠“,姿势为“跪坐”,赵佗此举完全是以“蛮夷大长”的身份见汉使陆贾。

所以在说南越国前,还得先介绍“百越文化”。

百越文化特点

中华文化大概可分为三类,一是北方游牧,二是中原华夏(核心在陕西河南山东),三是濮越(长江以南,东南的百越,西南的百濮)。

先秦时期古籍对长江以南沿海一带的部族,常统称为“越”,如吴越,闽越,瓯越,南越,骆越等。这里的“越”并不是说它们是一个“民族”,而是一个地区,通常指整个东南地区。

不过因南方相似的环境,史书上记载了不少越人的“特点”,如跣足左衽、断发文身、凿齿拔牙、习居干栏、食蛇蛤之习,迷信鸡卜,崇拜蛇蛙等俗,这些习俗与中原不同。当然了,其中还有“片面”性的东西。

如跣足左衽,跣足,指赤脚、光着脚;左衽,中原衣服是交领,因右手是惯用手,所以在右边系衣带,称为“右衽”。左衽,是给逝者穿衣时的方式,或者干脆指少数民族的穿衣特点。越人光脚是因为天气炎热,再加上要干农活,通常指的是栽“水稻”,至于越人全部“右衽”则是中原的歧视了。

断发文身,剪短发与文身,这是吴越的特点。中原地区用儒家所说就是“身体毛肤……不可毁伤”。

凿齿拔牙,在旧时文献中,这种风俗习惯被称作“凿齿”、“打牙”。这是一种有意识地采用人工方法,拔除(或打、或敲)某些健康前位齿的行为,也可视为一种成年礼。

还有住居用的“干栏式房屋”。北方干燥,可直接在地面挖洞居住,半穴居式的房屋较为省便。南方潮湿多雨,必需要有“地基”。

出行方面,越人有独有的“楼船”,其实也可看作“舟”,因南方水与山多,船适合当交通工具。舟流传到现代就变成了“龙舟”。

陶器,原始人类两项最大的发现,一个是“火”,一个就是“陶器”,用泥土烧制成装食物的器皿。游牧文化是不会用陶器的,因为经常移动,陶器易碎,游牧文化装水用动物的“胃袋”。大量使用陶器的就是中原华夏与南方濮越,又因质地不同,三者的陶器也有不同特点,如百越用的陶器喜欢“几何纹”与黑陶,这几何纹的陶器起点在“河姆渡文化”,其后往东南方向传播。

秦对岭南的治理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朝完成对岭南的平定岭南的大业,整个岭南由此划入了秦朝的版图。 到前207年秦朝灭亡,秦朝对岭南实际统治时间只有八年。在这八年内,秦朝对岭南进行了初步的“治理”。

设置郡县

秦始皇统一岭南以后,大体按照南越、西瓯、骆越等部族的原来的活动范围,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进行统治。

一般来说一个郡有守、尉、监三官,守为太守,为郡的行政首长。郡尉管军队。监又称为监御史,管监察。郡县制实行三权分管。郡下设若干县。县设令(长),大县称令,小县称长,为县的行政首长。另有丞,主管民政;尉主持军事。县下辖有乡、里、聚或闾的组织。郡县的长官直接由中央任命,他们也直接对国君负责,贯彻朝廷政令。

由于岭南是初征服的,郡县的班子并不完整,或者说没有“太守”,只有南海尉,由南海尉统制三郡,即“置东南一尉,西北一侯"。东南一尉即在岭南设置南海尉掌握兵权,从军事上控制三郡之地,由曾率兵来岭南的任嚣担任。

因为岭南“初郡,官制不完备。再加上岭南与秦王朝联系非常困难,又岭南越人刚归于秦的控制,越人势力残余尚存,巩固和维持此前之战果,强化军事统治乃为重中之重。所以秦始皇赋予南海尉相对独立和专断的权力,使南海尉集军、政、财权力于一身。

“胡北越南,乃秦之所最长,故南海尉视他尉为尊,非三十六郡之比"。

足见南海尉任嚣与后继者赵佗权力之大,已相当于一个独立的诸侯王了。

除去南海尉外,秦朝还派遣了不少吏员去了岭南,否则后来赵佗在闭境自守时“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就说不通了。

南海尉之下就是各县级官员了,比如南海郡下置县可考者有五县:番禺县,为南海郡治;龙川县(县官赵佗),治所在今广东龙川县;博罗县,治所在今广东博罗县;揭阳县,治所在今广东揭阳县;乐昌县,治所在今广东乐昌县。

桂林郡,郡治布山县(今广西桂平、贵县一带)。下置县可考者除布山外,还有四会县,治所在今广东四会县。

象郡,一说郡治在象林县,为今越南广南省维川县;一说郡治临尘县,在今广西崇左县境。

徙民岭南

征服岭南后,秦始皇还大规模向岭南移民。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更使任嚣与赵佗发诸尝逋亡及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郡。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道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徙天下有罪谪吏民,置南海故大越处,以备东海外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的随军谪发,主要是配合军事占领,在岭南三郡安置这些移民,为迁徙人数最多的一次,所以史书上说是“五十万”。

秦始皇三十四年则强迫有罪之执法官吏到岭南从事修筑城堡、道路等工程。

秦始皇三十七年南迁人数史籍未载,但从统治者欲进一步控制边疆考虑,人数应当不少。

再就是赵佗“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人"。此事件时间不明,赵佗上书求秦始皇迁女三万,与岭南士兵为妻,皇帝只给了一万五千人。

可想而知,赵佗的数十万大军光凭这一万五千女性根本不够用,更多的应该是娶本地越女,使他们“与百粤杂处",与越人杂居在一起,以削减越族势力,防范其造反,并逐渐改化其俗。

如果按照秦朝的规划,后续应该有不少人移民过来,只可惜秦王朝于前207年灭亡,岭南无后续支持,为活下去只得联合本地越人,融入到他们的文化中去。

除上述二条上,秦王朝在岭南还修了一些交通道路与城池,比如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任嚣为抵御外敌入侵,在南海郡内设置了番禺城(亦称任嚣城)作为郡治。

“秦以任嚣为南海尉,初居泷口西岸,俗名万人城,在今城西二十七里。既乃入治番山隅,因楚亭之旧,其治在今城东二百步,俗谓之任嚣城。’’还有赵佗城“及赵佗代嚣,益广嚣所筑城,亦在今治东,今谓之赵佗城。"

赵佗等人也凭借修建的关碍与城池,才可绝道自守,断绝通往中原之道,聚兵自守以防止中原战争对岭南的袭扰。

1 阅读: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