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流民,陕北“蛮婆”。

长安一块 2024-03-05 12:41:02

清末、民国时期,每年青黄不接时季,陕北榆林、米脂、绥德、佳县、子长、延川等地常来寓居一批一批类似“吉普赛人”生活方式叫“蛮婆家”的游民。

他们拖儿带女,赶着牛羊、驴骡驮载着行李,举家出动。每到村庄就找借破旧窑洞暂住,四处讨要食物等。

这些“蛮婆家”口音类同陕北方言,男人头部打土布头巾,身着基本同本地农民;女人向后头挽黑纱巾,并未缠足,身着宽袖大衿衣褂,袒胸露乳,就是生孩子也无所顾忌。

他们一般由男人在家看护孩子和喂养牲畜,女人则挨门逐户以相命、算卦多与在家妇女讨要。讨要时她们唱念:“她干妈,相个命,相也得相,不相也得相……”、“金丝骡子银丝马,相命相的大发财……”等等。

如不相命或不给些食物,相命蛮婆则扬言要给你施“短法子”(即念咒语施巫术使不从其意的家户不得安宁),一般人家只得应付。

还有的蛮婆常常在讨要的炒面碗里倒入很多水,使炒面沾得很稀,然后再向施舍家讨要炒面,故群众用“蛮婆沾炒面,一碗变两碗”俗语来比喻那些索取不够的人们。

民国时期“蛮婆”在陕北的活动,至今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记忆犹新,并流传:“蛮婆出自横山黑木头川”,而且在春节乡村秧歌队里常有扮演蛮婆、蛮汉角色者。

关于“蛮婆家”来历,尚有三种说法:一是宋代在陕北牧居“西夏党项族”的后裔。

二是明末陕北张献忠起义军在云南一带被清军剿灭后,逃回陕北的难民。

三是清同治、光绪年间从南方逃居陕北的太平天国军难民。

据光绪二十五年(1899)《靖边县志·艺文卷》“拟逐蚂蚂神并禀请本府设法严禁”文载:“访查近有无籍游民号蚂蚂神,驴马驮载,男妇成群,或百余人或数十人不等,借名逃难,实系懒荡游民不务正业,不备盘费。

其大股人马空手食用,每至孤村独舍,穿房入室,化米借面,抽柴取草,……或有妇女在家守门,伊等以相命甜言巧哄财物”。

这与老人们回忆蛮婆们的行径基本吻合。1985年秋,有人在榆林市镇川采访了85岁高龄的常怀忠老人,他回忆说:“蛮婆住在延安甘谷驿一带,年轻时我去过那里。

在那里蛮婆家还‘安伙子’(出租土地)”。为此,1986年春,记者路经延安时专访了延安市志办,该志办刘主任讲:他家就住甘谷驿,那里有道叫乌阳川,川里的安家屯、岳家塔、张屯、元龙寺等村庄确住有蛮婆家,乃至解放初这些蛮婆家还外出相命、算卦讨要,并说蛮婆家是外地移民,他们口音说“广果”是去偷之意,“候你脖子”是骂人“×n...m”之意等等。

又据刘典:《刘果敏公奏稿》、《续修陕西省通志稿》等志书载:1868年至1870年,清廷镇压了入陕西捻军后,将其“乱民”万余人先后安插定居于安定(今子长)、保安(今子丹)县一带,“准以所耕田为世业。”

关于“蛮婆出自横山黑木头川”,有记者于1989年专程到黑木头川的韩岔、殿市等地进行调查,据很多老年人讲,民国时期他们这里确住不少蛮婆家,但后来大都迁居它地,仍居的个别几家,其后人大都不愿承认是蛮婆家后人,如殿市乡公认吴姓、路姓等“蛮婆家”。

但这次调查意外发现在靖边县青阳岔、小河乡与横山、安塞、子长县交界的一些村庄,确仍居住着不少当年的“蛮婆家”,他们口音略不同于陕北方言,且有不少老年人懂相命、算卦术,并承认他们就是当年的“蛮婆家”。

从以上文献、口碑资料看,陕北蛮婆家是清末从南方或逃来或安插的太平天国军难民的说法较确切。至于其它说法,现尚无确切资料可佐证。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