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西双版纳。
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在这片美丽的热带土地上,保存着不少宁静古朴的村寨,干栏式建筑少数民族风情,别样美好。
一起来看看最美的3处中国首批传统村落,你曾经去过几个?
1 景洪市基诺族乡洛特老寨村
在基诺山苍郁的树林深处,一个小而精致的村庄,背靠着基诺族发祥地杰卓山,地属高山地貌区,村庄掩映在树林中,四面青山环抱,风景宜人,它便是洛特老寨村。
洛特——新奇而又独特的寨名,实为地名学瑰宝之一,本意是石头山脚的寨子。地处山高1400米的洛特老寨村,路途遥远,谷深、密林交错,气候宜人,季风频繁,日照光强,雨量充沛。登上“杰卓山”,感受雨林气候,穿梭在古茶树地下,遥望山脚,云雾沉睡在千山万水、一马平川,阳光照射下的茶嫩叶显得格外清透明亮。
这里有西双版纳的“六大茶山”之一,以盛产“攸乐茶”闻名。
进入村寨,你便被眼前的景象惊到了,好一幅人与自然相融合的绝世风景画。青一色的杆栏式建筑,楼由木架支撑,用粗木做梁、柱,连榫为架,不用金属连接,楼板和四壁用木板或竹片排列铺成。村寨四面环山,更具有独特的热带雨林奇观。洛特老寨村沿山坡建成,村寨掩映在树林中,房屋依地形沿一条主要道路的两侧零散布局,无明显朝向,以主干道相顺,以便通行。
这里是基诺族传统文化的体验地,是基诺族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是中国最后一个被确认的少数民族,也是中国第56个民族!这里完整地保留着基诺族最传统的文化。大鼓舞、特懋克节、刀耕火种、砂仁制作、基诺族服饰、基诺族茶文化等。“大鼓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 景洪市勐罕镇曼春满村
景洪市勐罕镇曼春满村。傣族村寨,沿澜沧江而居,宁静且美好。
这里处处独栋房屋、每户带有庭院,庭院里种满热带果树这就是傣家,从建村到现在村落傣族干栏式建筑保持完整,村寨布局基本保持原样,这里是传统风貌保留得较完整的傣族村寨之一。
曼春满古佛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留着最初时古老的建筑风格,原汁原味的南传佛教文化与傣族文化。作为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始建于乾隆六年(傣历1103年,公元1741年),由佛殿、戒房、僧房、佛塔等组成,屹立于中央的大殿是建筑群的主体,面阔六间17.5米,进深七间24.5米。重檐,上层两边坡,下层四边坡。
3 勐腊县易武乡十字街村
易武十字街以传统民居建筑群及茶马古道的起始点为主题,具有悠久历史、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外来建筑文化和当地文化相结合的传统村落。易武为傣语地名,“易”意为女性,“武”意为蛇,易武即美女蛇之意。
易武产茶的历史已有上千年,是普洱茶的圣地,贡茶之乡,是优质“普洱茶”、“七子饼茶”的原产地,是滇藏茶马古道的起点。早在清初时期,这里由于普洱茶发展鼎盛,人口俱增,易武也逐步发展扩大。从大天井向东西南北向四面展开,延伸的直街道,又修筑横街道相连,纵横交错,居民、茶庄、商铺顺街道两侧建盖。
二百多年前,随着茶叶贸易的兴盛,当地官绅士庶共同集资建造了关帝庙(始建于1786年,至1878年完全竣工。现在的“易武茶文化博物馆”),是石屏等地往来商人食宿、集会、交流商业信息、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当地居民也常在此举办庙会和一些祭祀活动,其内曾经香火缭绕,热闹非凡,因此又被称为石屏会馆、茶祖会馆。
易武古镇用青石板铺就的街道曾经有12条,共2620余米长。易平和武庆两条正街,统称易武街。十字街就是当年的武庆街,也是由于当年建造时中间有一条十字街道而得名。
十字街村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其成为普洱茶发源地的美名。沿着石板小道从公家大园走进十字街村,沿途历经风雨的茶庄古楼随处可见。这些老屋现存10多间,多是两层,分成前后院,前院大多是茶庄门面、商铺,后院则多为加工作坊和居室,里面有晒茶、蒸茶、晾茶、压茶的古老工具。最出名的茶庄,要数车顺号茶庄。
易武产茶的历史已有上千年,有两个时期发展较快:一是从雍正二年至乾隆六十年约70余年间,这是易武茶山最鼎盛的时期,形成了“山山有茶园,处处有人家”的格局。年产茶最高达7万担;二是从道光二十五年至民国二十六年约90余年间,这是易武茶业最兴旺的时期,一度成为普洱茶交易和集散中心,茶庄不断涌现,包括同兴号、同庆号、乾利贞、同昌号、安乐号、车顺号等诸多老茶庄。
贡茶是易武的一张名片,而在十字街村,至今可见易武贡茶进京的起运点——公家大园。当年,进京贡茶先到这里集合,举行仪式,再运往京城。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
更多古村古镇查看“古村记”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