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煮茶正当时#
《道德经》的道
一、道乃众妙之门,玄之又玄
许多优秀的作品,往往开篇就点明中心,老子的作品也不例外。在《太上感应篇》中,开篇就是“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在《道德经》中,同样也在开篇点明中心:道,非常道,乃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并且阐明了为什么。
《道德经》第一章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其核心思想是论道,包括宇宙生成,天地运行,生命演化,内涵微妙玄,贯穿天地人,需要细细体会!
(一)学习《道德经》第一章
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一学《道德经》的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以观其妙,故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释义:
那些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道,并不是永恒的、真正的道;同理,能够用语言说出的名,也不是永恒的、终极的名。
无,是天地的源起,有,是万物的开端。
所以,常从无中无观察探索道的奥妙,从有中去认识辨别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实质是同出一源,而称谓不同。但是都称得上深远玄妙(后文中的有无相生进一步作了阐述)。
这不是一般的深运玄妙,而是深远又深远,玄妙又玄妙,也是天地万物,乃至宇宙一切无穷奥妙的总门。
分析:
无,有,就是道的两个方面,也是玄妙之中的两种对立的表现形式。
道,可以是经术之道,而不是自然常生之道。自然常生之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辉,灭迹匿端。(经术之道)不可以真正称为道。名,可以说是富贵、尊荣、高世之名,但不是自然常在之名。
自然常在之名,如婴儿未言,鸡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处石间,内虽昭昭(明白),外如愚顽(轻易看不明白)。自然常在之名并不是富贵尊荣高世之名。
无,指的是万物生成之初,那种无可名状的浑沌状态,无名才是道,因为道是无形的,不可以有名。有,指的是天地之始,即天地之本,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有”,本指万物生成有了形体以后的初始状态,“万物之始”,是指宇宙万物形成的开端。天地是万物之母,因为天地含气而生万物,长大成熟,就好像母亲养肓儿子。
有名才叫天地。天地有形位阴阳,有刚柔,这都是有名。有欲与无欲,都是出于人的内心、思想,但名字各不相同。(无名无欲可以长存,有名有欲容易失身。)
有欲无欲,同受气于天,天中有天,禀气有厚薄,能中和滋液就是圣贤,错乱浊辱滋生贪淫。人能常无欲,就可以观察明了道的精要微妙,精要微妙专一,专一出于有名,道可赞为叙明是非了。“妙”,就是精要微妙,指道的玄炒之处。
常有欲的人,可以从他看到世俗的归处。“徼”,归的意思。原指边际、边界,这里引申为端倪。
能知天中有天,禀气有厚薄,去除情欲二字,就是道的精要玄妙之门户。“众妙之门”,指精深臭奥妙的天地万物及变化规律(即道)由此而产生的总门。
初步理解:
《道德经》第一章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指明道的本质。即老子说的道,不是我们平时说的经术之道,而是自然常生之道。
自然常生之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辉,灭迹匿端。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大道无形。用现代的辩证观来说,道,就是宇宙间自然的、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我们平时说的经术之道,是人为之道,是受人的主观意志影响的。
由此我们可知道有我们平时说的经术之道和自然常生之道,它们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紧接着第二句话,就用类比的方法说“名,可名,非常名。”。所以,名,可以说是富贵、尊荣、高世之名,但不是自然常在之名。
自然常在之名,如婴儿未言,鸡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处石间,内虽昭昭(明白),外如愚顽(轻易看不明白)。自然常在之名并不是富贵尊荣高世之名。
因此,名也有自然常在之名和富贵尊荣高世之名,两者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常名和非常名,并非特指某一事物,而是对某一认识对象的分析解读。
第三句同样类比的方法说“有和无”,当然也有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不过,这里,老子以“天地”这个具体事物予以说明。
有是天地之始,无才是万物之母。因为有名才叫天地。天地有形位阴阳,有刚柔,这都是有名。而无,指的是万物生成之初,那种无可名状的浑沌状态,无名才是道,因为道是无形的,不可以有名。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有和无是相互生存的,有和无,同出而异名,他们谓之玄。玄,意思是深远玄妙。所以“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就是说“道”,不是一般的深运玄妙,而是深远又深远,玄妙又玄妙,也是天地万物,乃至宇宙一切无穷奥妙的总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