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菜共生生态养殖塑造新质生产力

秦柳钱 2025-04-13 04:31:47

鱼菜共生生态养殖塑造新质生产力

汲琳婷等

鱼菜共生生态养殖,作为一种创新的农业生产模式,正日益成为塑造新质生产力的典范。它巧妙地将水产养殖与水生植物种植相结合,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平衡。这种养殖方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了环境污染。同时,鱼菜共生生态养殖还丰富了农产品种类,提升了农产品品质,为市场提供了更加健康、营养的食品。因此,推广鱼菜共生生态养殖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鱼菜共生生态养殖优势

鱼菜共生技术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下的物质循环方式,以水产养殖和水耕栽培技术作为基础,通过不同组合方式构建可繁可简、类型多样的养殖系统,让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符合可持续性循环农业的生产模式,是一种解决农业生态危机的有效途径。在新时代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农业开始逐步实现自动化,温室内可以自动浇灌、监控温度和空气湿度,还可以自动监测水质情况和植物及鱼类生长状态,养殖户在手机上就可以操控整个鱼菜共生系统,根据智能控制系统提供的数据来开启浇灌、加肥和换水等开关,实现生产自动化、智能化。

鱼菜共生系统中有鱼的存在,任何农药都不能使用,否则会造成鱼和有益微生物的死亡和系统的崩溃。因此,鱼菜共生系统的蔬菜和水产品都是无农药、无化肥、无重金属的绿色食品,更符合消费者的健康需求。鱼菜共生系统的水是循环使用的,只需定期补充蒸发和渗漏的水分,大大减少了水的消耗,比传统的水产养殖和水耕栽培节水 80%以上。同时,鱼菜共生系统的能耗也很低,主要是水泵和空气泵的电力,比传统的农业生产节能 50%以上。鱼菜共生系统还能够减少养殖废水和农业废弃物的排放,降低了对环境的负担。鱼菜共生系统的生产效率是传统的农业生产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一方面,鱼菜共生系统的蔬菜是无土栽培的,可以利用空间的三维立体,增加种植密度和面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另一方面,鱼菜共生系统的鱼类由于水质的改善和植物的遮荫,生长速度更快,存活率更高,品质更好。鱼菜共生系统的双重收益,使得其经济效益远高于传统的农业生产。

鱼菜共生有多种方式和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地、规模、目的和条件进行选择和设计。鱼菜共生适合种植各种蔬菜、水果、草本植物和观赏植物,也适合养殖各种淡水鱼、虾、蟹、龟等水生动物。现阶段像这种把绿色环保与循环种养有机结合的养殖模式,就是顺应时代潮流、探索出适合当地渔业生态发展的渔业新科技、新动态、新模式。

二、国内外应用共生生态养殖

鱼菜共生的历史来源悠久,公元 11 世纪,南美洲的阿兹特克人就用一种名为“奇南帕”的方法种植农作物,他们把植物种植在木筏等材料做成的浮岛上,在人工浮岛上发展农业;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马萨诸塞州“新炼金术”研究中心启动了生态方舟项目,被认为是现代鱼菜共生技术的起源;80 年代,美属维尔京群岛大学成功研发出了鱼菜共生系统的UVI模式,将植物种植在浮筏上,漂浮在一定水深的水槽中,为户外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思路;同期,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开创了NCSU模式,在温室内采用沙子或砾石构建固体基质栽培床,循环水经由栽培床后返流回养殖水槽内,成为大多数小微型鱼菜共生系统的原型。

中国在稻田内养鱼历史悠久,三国时期的《魏武四时公制》就有相关记载:“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直到 20 世纪前,其实少有农业生产者主动将鱼放入稻田进行养殖的情况,这与现代鱼菜共生的养殖模式还是有较大差异。现代鱼菜共生是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两种农业生产方式结合而成的产物,“循环水养殖和水耕栽培在一个生产系统中的集成”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对鱼菜共生的定义。目前,现代鱼菜共生项目已遍布全球 40 多个国家或地区。近些年,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现代鱼菜共生技术在我国发展迅猛,在北京、山东、上海、江苏、浙江、湖北、四川、广东等多地已达到一定的产业规模,形成了与传统“稻渔共生”并存的新格局。

三、鱼菜共生实践方式

(一)基质栽培

基质栽培模式鱼菜共生系统,采用地下掩埋式养鱼池和地上蔬菜基质生长床,充分利用地下和地上空间,使空间得到高效利用。蔬菜种植在如砾石或者陶粒等基质中,基质起到生化过滤和固态肥料过滤的作用,硝化细菌生长在基质表面,具体负责生化过滤和固态肥料过滤。这种方式适合种植各类蔬菜。因为基质栽培模式鱼菜共生系统能高效利用空间,装置简单易学,是当前推广应用范围最广和最流行的鱼菜共生系统。

(二)深水浮筏栽培

蔬菜种植于水槽上,用泡沫板等浮体,直接把蔬菜苗固定在漂浮的定植板上进行水培,蔬菜的根向下通过浮筏的孔延伸到水中吸收养分。这种方式虽然简单,但利用率不高,而且一些杂食性的鱼会有吃食根系的问题存在,需要对根系进行围筛网保护,较为繁琐,而且可栽培的面积小,效率不高,鱼的密度也不宜过大。这种方式比较适用于叶类及部分果类蔬菜。

(三)营养膜管道栽培

通常采用PVC管作为种植载体,营养丰富的水被抽到PVC管道中,植物通过定植篮的固定,种植于PVC管道上方的开口内,让自己的根吸收水分和吸收营养。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叶类蔬菜。

(四)气雾栽培

直接将养鱼的水雾化后喷洒到植物的根系,以达到营养吸收的目的。这种方式也主要用于叶类蔬菜,在喷雾之前需要对水进行充分过滤净化,以免堵塞喷雾装置。

四、国家乡村振兴政策扶持

乡村振兴已成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鱼菜混养实现了养殖尾水的二次利用、可以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大幅度解决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可以让传统蔬菜大棚变成一个生态圈,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同时鱼菜混养项目瞄准了市场空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助推农村实现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提效赋能,所以鱼菜共生模式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当今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发展势头强劲。

党的二十大号召: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各级政府渔业主管部门可以将鱼菜共生模式作为渔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渔农增收点培育,以财政专项资金扶持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让它们结合自己的生产经营开展该模式的研发、试验和示范,总结产品标准,推广操作技术和管理规范,以品牌为先导,运用“公司+渔农户”这一产业化模式带动更多的渔农群众户发展鱼菜共生。

五、培养鱼类产业技术人才

打造技术人才队伍,既要充盈外部“输血”系统,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也要通过“授人以渔”的方式提升人力资本,为鱼类共生生态技术“造血”赋能,为新模式输送新人才,实现“人”与“物”的有效结合,建立长效培训机制。首先围绕乡村现代渔业产业发展需求,以国家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为主要依托,联合相关科研教育单位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训力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新型职业渔民培训机制,柔性培养实用人才。其次大力推进渔业行业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引导渔民通过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增强就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围绕乡村新型渔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需求,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培养和孵化平台,打造人才实训基地,加强企业科技创新骨干、现代青年渔场主、渔业经理人、返乡创业人员等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组织开展渔业技术模式创新大赛、职业技能大赛等新渔民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活动,加快建设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渔业实用人才队伍。

当下,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深入实施,进一步指明了我国农业及农村的总体要求和前进方向,也深刻揭示出我国“三农”问题的一惯性及紧迫性。广大渔业战线上的全体人才,应该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以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不移地为之践行。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业人才,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同时,引进和留住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激发其创新潜力和创业热情,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渔业科技工作者,更要群策群力、广开思路,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主导作用,不断调动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以百倍的努力、前所未有的拼搏精神,积极投身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潮。

六、全国推广共生生态产业技术带动促进乡村发展

推动“科创强农业”,迸发新质生产力“动能”,写好乡村振兴“提质”文章。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是基层农业的重要任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号召,鼓励群策群力、不拘一格、百花齐放的产业发展格局;让全社会都关注、关心乡村振兴事业,了解鱼菜共生产业特点,对取得突出成绩的个人和养殖企业,给予相应的奖励。养殖户要积极参与技能讲座,学习鱼菜共生技术,打造智能化养殖监控系统,优选养殖品种,规范养殖技术,严格控制病虫害,积极推广生态观光旅游,大力推广健康、优质的鱼菜共生技术生产的蔬菜和鱼类,开辟多元化销售渠道,提升养殖经济收益。同时,要大力宣传、推广成功经验,确立其示范带头作用。要积极建设乡(镇)、县(区)、省市示范区与示范点,大力营造科技含量高、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突出、极具产业亮点的示范区、示范点以及先进个人,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树立、展现出鱼菜共生的产业优势、行业亮点。

七、结束语

目前,农业的边界逐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拓展,农业范围不仅涵盖了传统的农业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还延伸到营养健康、医学和公共卫生、生态文明、农业文化等新领域。农业新业态的发展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可以通过引入现代科技,如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等,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这是党中央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导向和补齐“三农”短板的问题导向所作出的重大战略,是“三农”工作方针与政策的连续性、一惯性,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基本遵循。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鱼菜共生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绿色产业,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提质增效,提升种粮积极性,促进绿色农业发展和生态循环,形成规模经营和产业化格局。从扩大养殖面积、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四个方面,探索“绿色发展路”,充实新质生产力“后劲”,写好乡村振兴“绿富”文章。

0 阅读:1

秦柳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