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刻板印象里,体制内等同于安稳、富足,是一座与贫困绝缘的“理想国”。毕竟,其工作稳定性高,收入虽不算顶尖但胜在稳定,福利优厚,社会地位也相当不错。能跻身其中的人,无论是过五关斩六将考上的公务员,还是经过层层选拔的事业单位人员,都是从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能力、学历、素养都较为出色 。

然而,近年来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悄然浮现——体制内“穷人”正不断增多。他们外表光鲜,身着正装出入办公大楼,有着稳定收入,名下有房有车。但实际上,他们常常在月底就开始为钱发愁,工资刚到账,就被房贷、车贷、生活开销瓜分干净。一旦遭遇家人重病、孩子升学等意外支出,财务状况立刻捉襟见肘,沦为“体面的穷人” 。
体制内工作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旱涝保收、福利健全上,这也是无数年轻人挤破头考编的主因。但从宏观社会就业视角看,它不过是众多职业之一,体制内人员同样要应对生活难题。
以新一线城市一位普通科级干部为例,每月扣除五险一金后到手工资8000 - 10000元,年终绩效奖金5 - 8万元,加上各类补贴,一年总收入20 - 25万元。看似不错,但支出同样惊人:每月房贷8000元,即便有公积金支持,商贷部分仍需3000 - 4000元;日常物业、水电、通勤等开销2000元左右;生活消费2000元;人情往来每月至少2000元。如此算来,每月硬性支出远超收入,若夫妻双方都是普通体制内人员,再加上孩子的教育、兴趣班费用,生活压力巨大,生活品质难以保障。
大众常将公务员与“官”划等号,认为他们手握大权、资源丰富、生活无忧。但实际上,处于领导岗位的公务员仅占体制内人数的5%不到 。占比最大的是基层公务员,他们像古代忙碌的小吏,每日处理繁杂琐碎的事务,如文件收发、数据统计、群众接待等,却没有多少决策权。他们工资普通,晋升机会少,也很难有贪腐机会,过着平凡的生活 。
不少人觉得体制内工作清闲,朝九晚五、喝茶看报。但现实是,基层工作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如今政策从出台到执行,全流程要求严格规范,需调研、征求意见、汇报进度、评估效果、总结经验,这使得基层人员白天跑业务,晚上加班写材料。不仅如此,他们还要承担驻村扶贫、信访维稳、应急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除此之外,日常还要撰写工作纪实、制作汇报PPT、收集整理信息,甚至帮老同事处理电脑操作难题。体制内加班频率和强度并不低于企业,关键是没有加班费,工作人员只能凭借觉悟和责任感默默付出 。
体制内人员待遇由隐性福利和基本待遇构成。隐性福利曾包括福利分房、子女教育优惠、节日补贴等,但八项规定实施后,福利分房取消,节日补贴规范,体制内人员的隐性福利大幅缩水。基本待遇会随职务、职级晋升提升,但晋升之路困难重重。编制职数限制、人际关系复杂、论资排辈现象普遍,很多人在科员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收入增长缓慢 。
与社会其他从业者相比,体制内人员纪律约束严格,严禁在外兼职。即便有好的创业、赚钱机会,也因担心违纪影响前途而放弃。同时,体制内接触优秀人才多,对经济社会形势了解深入,导致他们对生活品质要求较高。工作性质又要求维持体面,在穿着、社交、子女教育上花费较多。在严禁宴请背景下,接待上级考察等有时还需自掏腰包,收入难以支撑开销,只能节衣缩食 。
对家庭条件优越的年轻人,体制内工作是实现理想的平台;但对普通家庭孩子,若无父母经济支持,生活都会难以为继,更别说追求晋升发展。曾经的“避风港”,对部分人来说已变成负担 。
有人说体制适合家境好、有关系的人,不适合穷人家孩子。但每个行业都有优劣,就业选择需结合自身情况理性判断。体制内“新穷人”现象,不仅是个人困境,也反映出就业、社会分配等层面问题,值得全社会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