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出上联:“灯明月明,大明一统”,无人敢对,神童却巧对下联

韩静若雪说事阿 2025-02-21 09:33:24

明朝的永乐帝朱棣啊,那可是把他爹的脾气完完整整给继承下来了呢。这人呐,心情好的时候,不管什么事儿,那都好商量,都好解决。可一旦要是不高兴了,那可就不得了啦,说杀人就杀人呐,而且就连跟他最为亲近的那些人,也都躲不过他这要命的一刀,在他的怒火之下,谁都可能遭遇厄运呢。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群臣心里都很有顾虑呢。为啥呢?因为大家都不敢在他跟前过于表现,都特别害怕自己一不小心就变成了他的“磨刀石”呢。就说有一回吧,朱棣出了个上联,按说这对联嘛,臣子们当中不乏有学识之人,可居然没人敢站出来给他对下联。您说巧不巧,最后居然是一个小孩把这上联给对上了,这事儿说起来也是挺有意思的呢。

大家可能会好奇,这个小孩究竟是何方神圣?怎么就能够对得出朱棣给出的上联呢?而且,他居然还敢去对朱棣的上联,这又是出于什么缘故呢?

天子守国门

明朝的开国皇帝乃是朱元璋,这人出身可不一般,是从最底层摸爬滚打起来的,说他是泥腿子出身一点儿也不为过。想当初啊,朱元璋原本可没想着要当什么皇帝,他一开始哪有那么大的志向。只是当时那个时代背景特殊,各种局势风云变幻,就像是有一股无形的力量,硬生生地把他给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让他一步步走上了成为皇帝的道路,这也算是时势造英雄了吧。

朱元璋所做的这所有的一切,其实目的特别简单,那就是他就想能够好好地活下去,并且过上那种舒心的好日子。不仅如此呢,他还希望天底下的老百姓也都能不再遭受那些官吏的肆意欺辱。他所做的诸多事情,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这样的一些想法去开展的呢。

朱元璋一路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不断迈进,在经历了诸多艰难险阻、不懈奋斗之后,一步一个脚印地最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谁都没有料到,想当初有那么一个小乞丐,只能在街上靠着向人讨饭来勉强维持生计呢。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毫无前途、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乞丐,最后竟然能够登上高位,成为掌管着一个国家的君主,这可真是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呢。

要知道,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其实并没有感到特别开心呢。当皇帝啊,真的并非是一件能让人开心愉悦的事儿。尤其是像朱元璋这样心中满是想法的皇帝,这当皇帝的日子过得可太累人啦。

在清朝时期,有一位雍正皇帝呢,他可是个很有自己想法的皇帝哦。在位期间,他为了处理诸多政务,那可真是操碎了心,最后竟然活活给累坏了身体,实在是令人感慨呢。再说说朱元璋吧,他比雍正的情况呢稍微好一些哦。朱元璋有个儿子叫朱标,这朱标可真是很不错呢,既懂事又特别能干,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非常合格的接班人,要是能顺利继承大统的话,想来也会把事情处理得很好呢。

然而,命运似乎总喜欢捉弄人,这次它就跟朱元璋开了一个无比沉重的玩笑。谁能想到呢,朱元璋竟然遭遇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之事,这一切的发生实在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在朱标离世以后呢,年迈的朱元璋这下没办法,只得再次出面去主持大局了。要知道,之前他都已经把养老的计划妥妥地安排好了呢,就想着能好好安享晚年了。可谁能想到,朱标的去世让这一切都化为泡影啦。毕竟那么多政务,堆积得像山一样,哪能就这么没人去管呢?总得有人出来挑起这个担子,所以朱元璋只能重新站出来处理这些繁杂的事务咯。

朱元璋身为皇帝,平日里要处理诸多繁杂的政务,已经十分忙碌了。但除此之外呢,还有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也一直搁在他心头,那就是得好好考虑一下自己的继承人问题。要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朱元璋也清楚自己剩下的时间并不是很多了,所以关于继承人这件事呢,那肯定是宜早不宜迟,还是尽早解决为好,不然拖下去指不定会生出多少麻烦事儿呢。

刘伯温出了个主意,说是老朱家得依照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相克规律来行事。只要能让这五行相克的顺序顺利地循环不停、周而复始,那么大明朝便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不会断绝呢。

朱元璋满心以为自己的儿子们都会乖乖听话的,可哪能想到啊,这些儿子没一个是老实本分的。就说那老四朱棣吧,可真是不简单呐。当时面临削藩的情况,他居然想出了装疯卖傻的法子来应对,就这么着躲过了一劫。结果呢,转过头去,他就要和自己的侄子兵戎相见,挑起战事啦。

靖难之役持续了四年的时间,之后这场战役宣告结束。而朱棣呢,他可是达成了自己心心念念的目标,成功登上了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再看看朱允炆,他可是由朱元璋亲自悉心培养的呢。原本坐在皇位上的他,却在这场叔侄相争的风云变幻中,沦为了失败者,就仿佛变成了他四叔朱棣登上皇位的一块垫脚石一般。最终啊,朱允炆只能在那宫殿之中,燃起了一把火,至于之后的情况,也给后人留下了诸多的猜测。

朱棣宣称自己并未找到大侄子,还说大侄子大概是趁着大火的时机逃走了。可话说回来,这又怎么能确定不是他为了给自己摆脱某种责任或者嫌疑而编造出来的借口呢?毕竟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旁人实在难以确切知晓。

没过多久,朱棣便正式进入皇宫了。可即便已经到了这儿,他却怎么也不敢去坐那张象征着至高无上皇权的龙椅。每当看向那龙椅的时候,朱棣心里就直发怵,总感觉自己的父亲好像就端端地坐在那上头呢,正一脸严厉,恶狠狠地盯着他,仿佛在对他这不孝的行为表示极大的不满,这让朱棣心里十分忐忑,始终不敢轻易去触碰那龙椅一下。

要知道,当时的局势可是相当不稳定。朱棣呢,他确实是第一个站出来起兵造反的人,不过呢,可不能就此觉得就他有这份能耐去造反哦,实际上,他那些其他的兄弟当中,也是有本事能够发起造反之事的。要是在那个时候,他的其他兄弟带着兵打进南京城的话,就朱棣而言,他还真没办法去进行阻拦呢。

朱棣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量,最终做出了迁都的决定,要把国都迁移到自己的老家北平去。要知道,北平是他极为熟悉且有着深厚情感联结的地方,他的长子以及妻子都在那儿呢。待在北平,能让他心里觉得更加踏实、安心,所以才坚定了迁都于此的想法。

就这样,朱棣当时在南京城里面展开了紧急招募行动,专门去召集那些在园林设计领域堪称顶级的设计师们。随后,便把招募到的这些设计师全部都调到北平那边,让他们负责去修建皇宫。

就在朱棣安排人在北平修建皇宫期间呢,他可没闲着,又开始谋划新的举动了。他首先把目光投向了自己大侄子的老师方孝孺,心里想着让方孝孺来为自己撰写一道能够昭告天下的圣旨。

朱棣心里暗自琢磨着:这全天下的人啊,都一个劲儿地认为我是在欺负自己的侄子呢。哼,那我就想个法子,把侄子身边的那些人给弄出来,让他们来替我讲讲道理,如此一来,想必人们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吧。

朱棣心里有着自己的盘算,觉得事情应该能按照他所期望的那样发展。可谁能想到呢,方孝孺那可是个名副其实的硬骨头。朱棣这边又是对他用刑拷打,试图让他屈服,又是对他恶语相向、百般辱骂,各种办法都使尽了,好的招数、坏的招数全都轮番上阵用了个遍。然而,方孝孺始终坚守自己的立场,无论如何都不肯为朱棣撰写那道诏书。

朱棣拿着刀在方孝孺的面前比划着,可方孝孺呢,那真是面不改色,眼睛一下都没有眨,就那么坦然地面对着,丝毫不为所动呢。

朱棣听闻相关情况后,那可真是被气得暴跳如雷,心中的怒火一下子就熊熊燃烧起来了。当下,他毫不犹豫地就下达了命令,要对方孝孺施以最为严酷的刑罚,也就是处以极刑,以此来发泄他心中的那股怒气。

姚广孝曾特意提醒过朱棣,说道:“哪怕方孝孺坚决不投降,您也千万别杀了他。”可朱棣呢,把这提醒的话就那么抛到了九霄云外,压根没放在心上。谁能想到啊,方孝孺他们一家人可全都是忠肝义胆的忠义之士呢,这结果还真是出乎朱棣的意料之外。

方孝孺在遭遇重大变故时,其亲属也有着悲惨的结局。他的弟弟毅然决然地选择和他一同前往刑场,要与他共同面对那残酷的命运。而他的妻子呢,在这般绝境之下,带着满心的绝望与悲戚,和两个儿子一起选择了自缢这种决绝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更令人痛心的是,他的两个女儿也未能逃脱厄运,她们直接投身河中,最终溺死在了冰冷的河水之中,整个方家笼罩在一片浓重的悲剧氛围里。

方孝孺之死可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事儿就像是发出了一个信号似的,其他那些藩王一察觉到动静,立马就凑过来了。为啥呢?因为方孝孺这事儿在他们眼里,那可就是一个起兵造反再好不过的由头啦。就说朱棣吧,在很多人看来,他的行事作风挺残暴的。像方孝孺这样的忠良之士,都被他给残害了。那些想要造反的人呐,通常都会拿这类事儿做文章,什么“朱棣如此残暴,不停地残害忠良,要是照这样发展下去,国家都要不像个国家的样子啦”等等之类的话,那可都是他们造反时常用的一套说辞。

想当初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所找的理由那可真是牵强得很呢。他居然宣称皇帝的身边存在着一些坏人,而他起兵的目的呢,就是要去保护皇上。就这样堂而皇之地开启了他的造反之路。

朱棣在南京停留了两年有余的时间,在这期间呢,北京那边可是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修建工程哦。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努力,北京那边终于修建得差不多啦。这时候呢,朱棣就率领着规模宏大的仪仗队,那场面真是十分壮观,就这样热热闹闹、浩浩荡荡地开启了迁都之举,向着北京进发啦。

朱棣担心别人会编造不实的说法来议论他迁都之事,所以提前给自己准备好了充足的理由。他宣称此次决定迁都,并没有别的什么特殊缘由,主要就是为了能够更加便利地去镇守国家的边疆地区,这也就是后来人们所熟知的“天子守国门”的情况啦。

国门也要繁华

话说朱棣刚刚把都城迁到北京那会儿,北京城可谈不上热闹呢。要知道,北京这地方原本就算是比较偏远的所在啦,而且,在此之前还刚刚经历过战争的洗礼。这么一来,城里头人少一些那也是再正常不过的情况咯。

朱棣心里想着,这都城可不能显得太过寒酸,得想个法子让它热闹起来、光鲜起来才好。于是呢,他就做了个决定,要在当年的元宵节的时候,操办一场规模特别宏大的花灯会。而且,为了能让这场花灯会更有气氛、更热闹非凡,朱棣还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到都城来参观这场盛大的活动呢。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北京城内那可真是热闹非凡呢。全国各地的富商纷纷赶来,齐聚在此处,大家济济一堂,那场面可壮观啦。而当地的老百姓呢,也借着这热闹的劲儿,好好地赚上了一笔钱。

元宵节当晚,朱棣带领着群臣一同走上街头,去体验那与民同乐的热闹氛围。大家一路走着,就在这时,朱棣忽然停住了脚步。只见他缓缓抬起头,目光聚焦在天上那一盏盏绚丽多彩的花灯之上,嘴里还不停地小声念叨着什么,仿佛是在诉说着某种思绪,旁人也听不清具体所言,只是见他就那样望着花灯喃喃自语的模样。

紧接着,朱棣很自然地就说出了这么一句:“灯明月明,大明一统”。这上联啊,拢共就八个字,乍一看,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新奇、古怪的地方。可您细琢磨琢磨,这里面连着出现了三个“明”字呢,这就难免会让人不禁产生出一些联想啦。

朱棣是明朝的一位皇帝,他并不承认建文帝的正统地位呢。实际上呢,从客观情况来讲,朱棣确实算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啦。这时候就有人会琢磨啦,他口中所说的三个“明”,会不会指的就是他们爷仨?也就是朱元璋、朱允炆(虽然朱棣不承认建文帝,但这里从正常排序角度看有这么个人物存在情况)以及朱棣他自己呢,这还真挺让人好奇猜测的呢。

当时的情景是这样的,在朱棣面前,群臣一个个都噤若寒蝉,谁也不敢轻易开口说话。为啥呢?大家心里都清楚得很,朱棣那可是手握大权、说一不二的主儿,万一哪句话说得不对付,惹得他不高兴了,那可就惨啦,说不定自己的性命都得搭进去呢。所以啊,群臣都小心翼翼的,就怕一个不小心触了霉头,给自己招来大祸。

就在这个时候,忽然从旁边传来了一个稚嫩的童音,只听那声音说道:“君乐臣乐,永乐万年”。没想到啊,居然是一个孩子把这下联给对出来了呢。

有个孩子叫彭印山,是江苏那地方的人。当时,他是跟着自己在朝廷里当官的父亲一块儿出来看花灯的呢。没想到,正好就碰到朱棣在那儿对对子,而这彭印山呢,轻轻松松就把朱棣出的对子给对出来啦,可真是不简单。

彭印山这个人可不简单呐,打小就被众人称作“神童”呢。为啥这么叫他?就是因为这孩子在写诗还有对对子方面,那本事可大了,根本不用怎么思索,张口就能来,真的是特别厉害。

话说朱棣得知了彭印山的相关事情之后,心里那叫一个高兴,心想着这大明恐怕是又要出一位才子啦。基于这样的想法,朱棣便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把彭印山给选拔为“廪生”了。这“廪生”呢,其实就是能够享受公费上学待遇的学生。

朱棣对彭印山很是重视,这本该是彭印山能够取得更高成就的良好契机。然而非常可惜的是,彭印山仅仅活到了十四岁便夭折离世了。这般年少就早早逝去,实在是让人不禁感叹,真可谓是天妒英才呐!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