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篡夺皇位后,意外发现一道圣旨,痛哭道:父皇你害得我好苦啊

韩静若雪说事阿 2025-02-21 09:34:13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藩王成功篡权夺位这样的情况是极为少见的。要知道,一般情况下这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更何况是处在建朝之初那个特殊的阶段呢。建朝伊始,往往是万民一心,大家都盼着新朝能有一番新气象,都盼着能过上安稳的好日子,在这样的时期,藩王想要篡权夺位那就更是难上加难啦,几乎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呢。

在当时那样特定的形势之下,朱棣凭借一系列的谋划与行动,最终成功地打进了南京城。

然而,当进入南京城之后,他已然坐上了那至高无上的皇位。按常理来说,在历经诸多艰难险阻终于达成这般成就之时,他应当满心欢喜才对。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居然捧着一道圣旨,就那么悲痛地哭泣起来……

储君之立

在以往的其他朝代当中,皇帝要确立储君这件事儿,那可真是常常会让皇帝觉得特别为难呢。为啥会这样呢?主要就是因为皇帝的子嗣数量往往比较多。这么多儿子,这要从中挑选出一个立为储君,不管最后选定了谁,都极有可能会引发其他儿子心里头的不满情绪。

就拿唐朝时期来说吧,唐太宗李世民啊,当时和太子李建成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呢。这些矛盾不断地激化、累积,到了后来,李世民就发动了一场宫廷之变,也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这场变故可不得了,引发了极为惨烈的局面,最终酿成了血案,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且带有几分血腥色彩的一笔。

在历史发展到后世的清朝时期,曾经出现过一件在皇室内部引起极大轰动的事情,那便是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啦。当时康熙皇帝的众多儿子们,围绕着皇位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可谓是风云变幻,在清朝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颇为浓重的一笔呢。

不过呢,在明朝时期,朱元璋可就不存在这样的烦恼啦。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可是草根出身,最后当上了皇帝,有着“乞丐皇帝”之称呢。他一路走来,历经了太多的艰难困苦,在那漫长的岁月里,生死之事他见得太多太多了。所以啊,对于那种所谓长生不老的说法,他心里压根就不信,觉得那都是不靠谱的一套说辞罢了。

要知道,明朝的长治久安是极为重要的。在那样的局势下,他心里很清楚,得尽早对皇位继承人的选定做出安排,也就是立储这件事。毕竟这关系到整个明朝未来的稳定发展,所以他很早就已经开始慎重地考虑立储方面的相关事宜了。

若是想要确立皇位继承人的话,那最为合适的人选,无疑就是长子朱标了。

要知道,在他们当中,他的年龄是最大的呢。虽说他并没有太多披甲上阵、亲身参与激烈战斗的经历,可他也是实实在在地从那战乱纷纷的时期一路走过来的。在那样动荡不安、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同样历经了诸多艰难险阻,见证了无数的混乱与纷争,所以即便没怎么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其经历也不可小觑呢。

另外,在朱元璋碰到难以抉择的决策方面的问题之时,朱标由于从小就对经史子集进行了熟读,所以往往能够给出一些别具一格的看法。

尤其是在建立明朝之后,朱元璋由于小时候读书的机会特别少,文化程度相对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让自己的儿子朱标帮忙承担一部分朝廷政务方面的事宜。

朱标呢,在家庭里是长子的身份。按照常理,长子往往有着一份责任,那就是要照顾好弟弟妹妹们,朱标自然也不例外,承担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这份任务呢。

要知道,他的性格十分仁厚呢。从各个方面去考量的话,朱标完全担得起皇储这个身份,真的是当之无愧的皇储人选。

在那样的情形之下,朱元璋心里琢磨出了一个极为巧妙的计策呢。他做出了这样的安排,就是让朱标留在京都这个地方,让其协助自己去处理朝堂上面的诸多事务。

朱元璋一心想着把兵权牢牢地收归到朱家人这边来,为此他采取了一个重要举措,那就是把除了太子之外的其他儿子纷纷派往边疆地区。这些儿子到了边疆后,都被封作藩王,同时还赋予了他们掌握当地兵权的权力,通过这样的安排,朱元璋就是希望能让兵权切实地掌控在朱家人的手里呢。

刚开始的时候,朱元璋采取的那一系列举措着实玩得漂亮极了。他通过各种手段,把朱家的势力经营得如同铁桶一般坚固,方方面面都被打理得井井有条,让朱家在当时稳稳当当,势力极为稳固呢。

在京城之中啊,有长子朱标稳稳地在后方进行谋划安排,把各项事务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可以说起到了极为关键的运筹帷幄的作用呢。而在外面呢,朱樉、朱棣以及朱权这几位可都是十分厉害的人物,他们就如同勇猛的将领一般坐镇一方。有这样的布局,不管是谁,想要来撼动这朱姓王朝的统治地位,那可都是根本办不到的事儿。

常言道,从古至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要么在一个国家内部发生动乱,要么就是面临来自外部的侵扰而陷入混乱局面,就好像这天下从来都难以一直保持着完全的安稳和平静似的,总是会有内乱或者外乱这两种状况中的一种出现呢。

话说在古代,当成功解决了外部的战乱之后呢,往往内部的一些问题就渐渐浮现出来了,而且距离产生内乱也就不远了。就拿朱元璋时期来说吧,朱元璋历经诸多艰难险阻,好不容易平定了外乱,可谁能料到呢,他自己精心挑选出来准备作为储君的那个人,竟然会突然之间就因病离世了,恐怕就连朱元璋他自己,在最初挑选储君的时候,也压根就没有想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朱标离世这一情况的发生,直接就把朱元璋之前精心安排好的所有布局都给彻底打破了。要知道,朱元璋此前可是围绕着朱标做了诸多规划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就指望着朱标能按照他所设想的那样,稳稳地承接后续的一切呢。结果朱标这么一去世,朱元璋之前的那些布局就全都化为泡影了,整个局面一下子就变得和他原本预想的大不一样啦。

朱棣或许怎么都没有料到,大哥朱标这一离世,竟然就要把他一步步地往那万丈深渊之中推去。要知道,在朱标还在世的时候,很多事情虽说也有着诸多复杂的情况,但起码局面还是相对稳定且有着一定的发展脉络的。可朱标这突然离世,就如同平静的湖面被猛地投入了一颗巨石,一下子便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而朱棣呢,也就此被卷入了一系列无法预料的局势变化之中,仿佛冥冥之中有一只无形的手,正缓缓地把他朝着那充满未知与危险的万丈深渊推送过去呢。

皇储之争

朱标离世之后,朱元璋内心悲痛万分,那种伤心的程度实在是难以言表。他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甚至到了有一段时间都没办法像往常一样去上朝处理政务的地步呢。可以想象,朱标作为朱元璋极为看重的儿子,他的去世对朱元璋的打击是多么沉重啊,让这位平日里掌控着偌大朝堂事务的皇帝,都因这份哀伤而暂时搁置了朝政相关事宜。

事实已然如此,那些逝去的人啊,大概已经在另一个世界安然长眠了吧。可对于活着的人来说,生活的脚步却不能就此停下,日子还得继续过下去呢。就拿明朝来说,老皇帝驾崩之后,整个国家还需要有下一代皇帝来继承大统,肩负起治理江山的重任,这样才能让明朝的统治延续下去呢。

那么,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就是,下一代的储君究竟应该立哪一位呢?

在古代,一直有着立长不立幼这样的原则遵循着。按照这个原则来看的话,在相关人选的考量当中,排在第二位的便是次子朱樉。

在那个时候,朱樉是屯兵在西安这个地方的。要说他呢,和朱标之间的关系那可是极为要好的,两个人情谊深厚着呢。并且,朱樉在领兵方面的能力相当出众,是非常厉害的哦。

大家都清楚,燕王朱棣带兵打仗的能力那可是相当厉害的,在诸多将领之中也算是佼佼者了。然而呢,即便他有着这般出众的率兵才能,可要是和他的二哥相比起来的话,却还是要略微差上那么一点儿的。

那么,大家可能会疑惑,朱元璋为什么没有将朱樉立为储君呢?

之所以会出现那样的情况,是因为朱樉这个人,脾气相当暴躁,对待手下的人那可是极为严厉的。就因为他这样的性情,使得很多人心里都惧怕他,根本不敢和他一起共事呢。

就更不用提朝堂之上的这些大臣们了,他们一个个心里都在担忧着呢,担忧啥?就是怕朱樉要是登上皇位之后,会变成一个十足的暴君。在他们看来,朱樉一旦上位,说不定就会做出种种残暴不仁的事儿来,所以他们满心都是这样的忧虑呢。

既然次子不符合要求、难以承担相关事宜,那么三子又是什么情况呢?不妨来看看三子能不能行。

这三子朱棡着实是不太让人满意。就说带兵打仗这方面吧,他压根儿就不具备相应的能力,没办法有效地率领军队去作战。再看治国理政呢,他也没有什么可行的策略和办法,根本难以担当起治理国家这样重大的责任。而且,这人连最基本的仁厚之心都不曾拥有,为人处世方面也存在很大的欠缺呢。

反复打量下来,就数这老四朱棣啊,他的心机颇为深沉,浑身上下还真有着那么一股子君主该有的气质和风范呢。

那么,朱元璋是否能够将朱棣立为储君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要知道,在古代立储可是关乎王朝传承的极为重要的大事呢,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在选择储君这件事情上必然要考虑诸多因素。所以,到底他有没有可能把朱棣确立为储君,还真不是那么简单就能有定论的呢。

那肯定是不行的。要是立朱棣为帝的话,要知道朱樉和朱棡这两人可是比朱棣更为年长呢,他们肯定不会同意这样的安排。如此一来,势必就会引发一场激烈的争斗啦。

特别要提到的是朱樉以及朱棣这两个人,他们可都掌握着数量众多的军队呢。要知道,在那样的局势下,如果这两人之间产生了矛盾冲突,那引发的后果可是相当严重的。往轻了说,朝堂之上必然会陷入一片动乱之中,各种纷争不断,局势变得混乱不堪;要是情况严重起来呢,整个国家都有可能会分崩离析,出现四分五裂的糟糕局面。

在这一特定时期,朱元璋内心满是苦恼呢。那时候的他,被诸多烦心事所困扰,整日里愁绪不断,着实是处在极为苦恼的状态之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苦苦思索,他终于想出了一个极为周全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不确立任何一位皇子为继承人,而是直接将皇太孙册立起来。

在当时那个时候,朱标所拥有的嫡长子乃是朱允炆。这朱允炆的性格特别仁厚,对待他人总是怀着一颗宽厚善良的心呢。而且,他还在读书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饱读了众多的诗书典籍,可以说是学识非常渊博啦。综合来看,无论是性格还是才学方面,朱允炆都表现得极为出色,简直可以称得上是继承相关事宜的完美人选。

并且已经确立了皇太孙的地位,如此一来,自己的那些儿子们即便心里或许有想法,可也都不敢随意再多说什么了。毕竟皇太孙的确立,那可是有着重要意义和明确指向的,在这种情况下,儿子们也只能把想说的话都咽回去,不敢轻易表露出来了。

就这样,在完成朱标的葬礼主持事宜之后,朱元璋迅速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那就是将朱允炆册封为皇太孙。要知道,这一册封可有着重要意义,意味着朱允炆在皇位继承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而与此同时呢,朱元璋也紧接着开始着手处理之前朱标所遗留下来的相关旧势力方面的事宜了。毕竟在朱元璋看来,这一系列的安排都是为了更好地稳固局势,让大明江山能够按照他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下去。

在当时的局势下,发生了一件影响极大的事情,那就是引发了震惊朝野的蓝玉案。通过这一案件,朱允炆把那些不臣服于他的势力都给彻底铲除干净了,这件事在当时的朝堂和民间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呢。

要知道,在历史上,朱元璋可是一位皇帝。而他呢,对自己的孙子那可真是关怀备至、用心良苦,甚至做到了相当令人惊叹的程度。就从这方面来讲的话,朱元璋完全可以被称作是历史上最为完美的“皇爷爷”啦,这一点都不夸张呢。

然而,在皇爷爷的庇佑之下,朱允炆彻底丢掉了运用权力手段的能力。要知道,有皇爷爷在前面遮风挡雨,朱允炆一直处在被保护的状态,久而久之,他对于权力手段该怎么运用完全就不会了,也可以说是完全丧失了这方面的本事呢。

在朱元璋驾崩之后,朱允炆登上了皇位,成为了皇帝。然而,这个时候的朱允炆,在“政治手段”方面几乎就如同一张白纸一般,没有什么太多的经验和成熟的做法可供展现。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削藩这件事儿向来都是一个国家极为重要且关键的任务呢。通常情况下,每当新的皇帝登上皇位之后,大多会先采取安抚那些藩王的策略哦。毕竟藩王们在各地也有着一定的势力,不能一开始就轻举妄动呢。新皇得先稳住局面,让局势平稳发展一段时间,等到各方面的时机都成熟了,比如说自身的统治根基更加稳固啦,朝廷具备了足够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的实力等等,这时候才会再去仔细斟酌、慎重决定到底要如何处理藩王的相关事宜呢。

然而,朱允炆对此却并不以为然。他丝毫没有去考量自身根基尚不稳固这一实际情况,便毅然决然地向天下诸侯宣告了削藩这项重大政令。在他看来,似乎并没有意识到根基未稳可能带来的诸多问题以及推行削藩举措可能引发的一系列后果,就这样毫无顾忌地将削藩之事公之于众了。

在那个时候,朱樉已然离世了。如此一来,在诸多藩王之中,剩下的朱棣便成为了此次削藩行动所针对的主要对象。要知道,削藩可是朝廷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对各地藩王的势力进行整顿与削弱,以强化中央集权。而随着朱樉的去世,朱棣因其自身所拥有的较强实力以及在藩王群体中的影响力等因素,自然而然地就被推到了这次削藩浪潮的风口浪尖上,成为了朝廷主要想要削减其势力的关键目标人物。

靖难之役

朱棣怎么也想不到啊,自己都特地躲到了幽云那块地方去了,可即便如此,还是没能躲开那纷繁复杂的权力争斗呢。

没过多久,朱允炆便派遣锦衣卫出发了,这些锦衣卫肩负着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针对朱棣展开全面且细致的调查,就这样,对朱棣的调查行动在朱允炆的安排下由锦衣卫着手进行起来了。

朱元璋成立了一个特务组织,那就是锦衣卫。这锦衣卫可不得了,它是只属于皇帝的一支特殊队伍,可以说是皇帝的“特种部队”呢。而且它还拥有一项极为特殊的权力,就是在执行任务的时候能够先把人斩了,然后再向皇帝奏报情况,这先斩后奏的特权可不是一般组织能有的。

朱棣为了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那可真是使出了极为特殊的手段,不惜去装疯卖傻。在炎热的夏天,大家都热得恨不得穿得越少越好,可他却反其道而行之,把自己裹在厚厚的被子里;到了寒冷的冬天,一般人都想办法取暖,他倒好,居然去吃那冰冷刺骨的冰块;甚至在晚上,他都不住在正常的房屋里,而是选择住在那又脏又臭的猪圈当中,就为了通过这样怪异的行为来达到他保命的目的。

他心里很清楚,即便自己能够勉强维持生存,就这样浑浑噩噩地度过一辈子,可那个身为皇侄的人,是绝对不会轻易就放过他的。

若想保住性命,就只剩一条路可走啦,那便是举兵发起叛乱,然后自己登上那至高无上的皇位。

就这样,他选择了忍气吞声的做法。在自家府宅的下方,他费力地凿出了一方洞穴。随后,便在这个隐秘的洞穴之中,悄悄地开始打造兵器,同时精心地编织起盔甲来。

在经过一番谋划筹备,待各方面条件都达到其认为合适的时机之后,他便率领麾下的兵将朝着北方进发。并且,在此过程中,他还对皇弟宁王采取了逼迫的手段,迫使宁王不得不和他一起举兵,发动了造反之事。

最终,朱棣发动了一场规模宏大、声势浩荡的靖难之役。在当时的局势下,诸多因素交织,促使朱棣做出了这样一个重大的举动。这场战役可谓是波澜壮阔,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自此拉开了一段历史风云变幻的大幕。

他们开启了一路南下的行程,在这期间,经历了长达四年不间断的征战历程。历经无数次战斗与艰难险阻之后,他们终于成功地攻破了南京那坚固无比的城墙。随后,便顺利地进入到了皇宫之中。

朱棣在被封为藩王之后,迎来了他第一次骑着战马进入皇宫的时刻。当时,他已然拥有了藩王的身份,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跨上战马,一路前行,最终踏入了那庄严且充满着皇家威严的皇宫之中,开启了这具有特殊意义的第一次进宫之行。

当他凝视着这座深深印刻在记忆之中的皇宫时,往昔那一幕幕幼时与大哥一同尽情玩乐的画面,就如同潮水一般,接连不断地在他眼前浮现了出来。

真是令人惋惜,一切都已物是人非了。在这座曾经无比熟悉的宫殿里头,那些以往自己熟知的人,如今都已经不在了。环顾四周,就只剩下那高高耸立着的城墙,还依旧矗立在那里,还有那些一张张陌生面孔的宫人。往昔的热闹与亲切早已消失不见,徒留这般冷冷清清又满是陌生感的景象,让人不禁心生感慨呢。

就在这个时候,皇帝的亲信一路来到了后宫那幽深的地方。经过一番找寻后,竟然发现了朱允炆,可此时的他早已被大火烧得不成样子啦,整个人都变成了一具焦炭模样,看着实在是凄惨无比。

朱棣心里隐约有着这样的记忆,自己曾经前往大哥的府邸之中,那时候似乎还抱过大哥呢。可任他怎么也想不到,如今他和大哥之间,竟然会发展到了这样的一种地步。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其亲信居然在皇宫里面找到了一封圣旨。

朱棣满心以为那封圣旨是父亲朱元璋留给他的,在他心里,一直有着这样的期待呢。可当他真的把那封圣旨打开之后,却大吃了一惊,怎么也没想到,这圣旨压根就不是父亲所留,居然是自己的皇侄朱允炆留给他的。

这封圣旨里面有个让人意外的情况,那就是朱允炆在其中居然称呼对方为皇叔呢。而且啊,这里面还提到了朱元璋临终之前所交代的一些话,比如说朱氏的后人那是绝对不可以相互反目成仇之类的话语。

在那份圣旨的末尾部分,写的是朱允炆传达给众多明军将士的话语。他明确表示,皇叔朱棣乃是朱氏家族的血脉亲人。所以呢,当朱棣进入皇宫之后,要求将士们绝对不能对他有任何的伤害,哪怕是一丝一毫也不行,务必要保证朱棣的安全。

当朱棣看到了这些话语之后,情绪再也难以抑制,终于一下子就忍不住了,双手紧紧抱住自己的头,开始放声痛哭起来。

他们都传承着父亲朱元璋的血脉,从亲属关系来讲,那可是同宗同族的至亲呢。可让人疑惑的是,就为了那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竟然彼此争斗,拼得个你死我活,这到底是为啥呢?

他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口中悲戚地呼喊着:“父皇啊,想当年,大哥承担了那么多的事务,每日都劳累不堪。若是那时您能多体恤一下大哥的辛苦,能多为他分担一些,让他不至于被那些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那如今的我又何至于要遭受这般苦难啊。”

要知道,历史的进程一旦开启,那便是一路向前,是不会有回头路可走的。而且呢,也不存在什么后悔药能让我们去改变已经发生过的那些历史事件。

结果当轮到朱允炆的时候呢,他在对待一些事情上表现出了过分溺爱的情况。这种过分溺爱的态度呢,就使得他在治理国家方面采取了比较激进的做法,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后续的状况呢。

最终的结果就是,形势所迫,朱棣被逼无奈,不得不发动了靖难之役,通过这场战争,他成功篡夺了皇位,将原本的皇位归属改变了。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