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老蒋是如何通过成立师管区,一步步吞并川军等地方势力?

妙之评过去 2025-03-28 21:56:45

解放战争开始后,我们可以发现在抗战期间表现活跃的西北军、粤军、川军、黔军和湘军等众多地方势力皆消失不见。

之所以我们看不到这些地方势力,多半是在抗战期间这些势力要么投靠老蒋,要么就是被老蒋吞并。

而老蒋吞并这些地方势力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成立师管区。

那么在抗战期间,老蒋是如何通过师管区一步步蚕食这些地方势力的呢?

本期就跟雨田君一起来解读一下抗战时期国军独特的“师管区”。

国军精锐部队

抗战时期的国军师管区

从七七事变爆发之后,当时国军和日军的兵力对比为5.7:1,虽然兵力占优,但战场的国军高级将领们却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对日军的兵力估算有严重的偏差。

举个例子,在淞沪会战阶段,日军最开始出动的是名古屋第3师团和善通寺第11师团,如果按照日军常设师团的兵力计算,这两个师团的日军最多不过5万人,可在宝山日军一个师团,却可以硬刚国军20多万中央军精锐。

在宝山作战的日军第11师团

这主要原因在于——虽然前线日军伤亡不断,但他们可以通过各自师团所在的师管区,源源不断的补充生力军和预备役士兵投入战场上,而且预备役士兵和一线士兵战斗力未出现明显脱节。

日军的师管区后备部队,包含了预备役、后备役、以及第一、第二补充兵,在全面侵华之前,他们这些兵员总数为678万,到淞沪会战时,日军的这个数据则增加达到了886万。

准备投入淞沪会战的日军补充兵

而国军这边的更多是募兵制,一旦前线士兵打完了,补充过来壮丁很多都是没打过仗,或者训练很差的补充兵,战斗力差距很大,典型的例子就是孙元良的88师,当时号称三大德械师之一,可在淞沪会战中损失惨重,部队更是多次补充之后,战斗力也泯然众人,也不怪孙元良在战后抱怨道:

“在三个月的血战,伤亡的官兵当然很多,曾经补充过五次,每次都是用几个补充团来补充,这些补充团的若干官长有作战经验,士兵则全是新兵。”

而这个就是师管区全民预备兵役对募兵制的碾压优势……

在淞沪会战前的国军精锐,在战后所剩无几

因此,为了提升保证在长期拉锯战中的持续战斗力,国军也开始加强对自己师管区的建设。

早在抗战前,国军就有全面推行师管区想法,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具有20个师管区,但奈何七七事变打乱了军政部原先推广的部署,只能用最原始的募兵制和日军打,结果是越打越穷。

而到了1938年武汉会战结束后,意识到“持久抗战”的老蒋自然也是要着重加强师管区的建设。

国军各大师管区

1938年6月,军委会以当时的“省”为单位成立了“军管区”(军管区下面是数个不等的师管区)。下辖“江西、浙江、福建、河南、两湖、两广、云贵川和陕西在内,一共12个军管区”。军管区司令由省主席兼任、统一负责全省兵役的督办和管辖事务,截止到38年底全国一共有12个军管区、35个师管区,到了39年这个数据提升为军管区14个、师管区42个。

1941年,为了应对老蒋扩军100个军的政策,军委会也扩充到了15个军管区(新增西康、陕西和安徽),以及100个师管区(实际只有89个),师管区直辖的兵员人数直接到达100万人。

国军在西北部队,来自陕西师管区

可以说,在抗战后期正是因为师管区的成立,才让国民政府有充足的兵力去抵抗日军和其持续作战和消耗对手,从这个方面来说,师管区对抗战确实也起到了正面的作用。

当然,师管区在确保抗战兵员培养上限的同时,也在成为老蒋借口吞并各地方势力的重要手段。

这又是怎么回事?

老蒋在和部下商量

老蒋如何通过师管区,消除地方势力

那么回到之前的问题上,老蒋是如何靠着师管区一步步蚕食地方势力的呢?

首先,就是在指挥隶属上,对师管区进行明确。

比如,师管区的归属问题,根据《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兵役管区制度的试行》一文指出,当时师管区是隶属于军政部直辖

“师管区内的主要征募工作及其他,兵役与军需事务承军政部部长之命办理,向其汇报、对其负责。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业务受相关部门的领导。如在掌理国民兵动员的工作中,师管区司令须接受参谋总长的训示;在管理训练事务时,需要接受训练总监的指导”

而众所周知,无论是前任军政部长的何应钦,还是后来的陈诚,都是老蒋的左膀右臂,是最铁杆的老蒋中央军嫡系。靠着这个师管区隶属制度问题,他们直接插手地方事务。

军政部长何应钦

再者,就是人事上。

一切师管区的人事调动,自然也是归于中央军系统之下,地方军势力想要介入更不可能。

特别是以云贵川滇、以及广西为首的一些不服老蒋的地方,老蒋更是利用这个隶属关系,大量安插自己人。

举一个例子,在抗战期间老蒋在陕西和四川都开设了“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的分校,在当地广泛招生。

当地很多知识青年为了出路也是纷纷加入到黄埔这个金字招牌中,这就导致原本是地方势力中坚人才这些青年被老蒋纳入麾下,而这些人在毕业之后,有一些人会进入一线部队。

在四川的中央军校分校学生

典型的就是《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张立宪。

张立宪一口四川普通话,别误以为他是川军,人家可是地地道道从四川征兵的中央军,哪怕是十万山青年十万军,多数是云贵川子弟,但被老蒋以师管区瓜分干净,真正川渝青年又有多少是加入川军?

张立宪(剧照)

除了上面这些部分之外,也有一部分军官会被分到陆军训练总监部(隶属参谋本部),这些军官多数会以后备干部的身份被纳入师管区体系中,成为补充军官,在师管区里面负责训练士兵,重要时候带领师管区的补充兵加入一线部队。

接着,就是在师管区的划分上,利用职务之便,将一些不属于中央军的地方势力,划归中央军兵员补给地。

在抗战期间,在将近80多个师管区中,每一个师管区都是对应补充前方作战的2-3个军。

而老蒋利用军委会在战时之便,将很多嫡系中央军的补给区或者军管区都放在了各地方势力,进一步稀释地方军阀从师管区抽兵补充的可能。

以川军的老根据地四川为例,在1945年一共有14个师管区。

但在这14个师管区中,隶属于老川军势力的只有8个师管区,剩下的皆是中央军的师管区,比如:泸永师管区是汤恩伯系的93军、资简师管区是中央军36军、遂武师管区是宋希濂的71军、剑平师管区是第3军、夔巫师管区的土木系94军。

而且对于一些已经出去作战的川军,老蒋甚至还将他们的师管区撤掉。刘湘系的王牌21军被扔到3战区之后,直接以浙江为师管区,川军名号荡然无存。

抗战时期的国军94军士兵,四川籍中央军

四川军师管区,这尚且还能自保留师管区,但对于贵州、湖南等地较弱的地方势,在淞沪会战之后,老蒋直接将其当成了自己中央军的嫡系师管区和补给区。

比如贵州在1945年一共有4个师管区,但却分别被国军王牌的第6、54、74和99(一部分为第5和8军)瓜分,解放战争期间,74军中贵州籍士兵的比例甚至在60%以上。

湖南的8个师管区全部被国军中央军接管,当时王牌第2、5、8、37、52和53军等皆是从湖南抽调壮丁补充,而原本湘军系统的28军被扔到了福建后,由黄埔出身的李良荣接管,在福建补充兵员后彻底成为中央军。

抗战时期的52军,师管区是湖南

因此,我们可以不难发现,老蒋在抗战时期,不仅利用师管区直接干涉和控制西南军阀势力在地方征兵上的事务,将师管区的日常管理以及人事安排在自己手上。更是以军委会将自己的中央军师管和补给区设置在西南各地,直接从当地补充兵源。而家小庙小的西南地方势力吸引力,又怎有老蒋的中央军吸引力大呢?

最终,在师管区被老蒋控制后,失去兵源的川军、湘军和黔军们,要么归顺老蒋,要么被老蒋吞并,在解放战争中自然很少看到他们的身影……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