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历史十大红军师:四野和一野各3个,而三野和二野却只有1个?

妙之评过去 2025-03-24 21:48:40

在我军历史上,有很多立下过赫赫战功的王牌部队,比如军一级别的有四野第38、39和40军,三野双子星的20和27军。

而说到师一级别的则是资历最老的——10大红军师,这里每一个师都是代表我军红军和长征精神的老资格部队,同时也是我军荣誉和精神传承最好的部队。

那么,这10大红军师都有哪些,我军最强的四大野战军各占多少呢?

本期,就跟雨田君一起去解读一下吧。

我军精锐部队(剧照)

10大红军师,四野一野各占3个

在10大红军师中,占比最多的是四野和一野,各占三个。

先说一野的三个。

分别是第1军第1师,以及第3军第7师,还有第4军11师。

其中第1军师,是出红2方面军系统,隶属于红2军团,当年贺老总带领转战南北的洪湖红军师就是该师的前身。在1937年改编为358旅,首任旅长是虎将张宗逊,在抗战中358旅先后到冀中以及雁门等地作战,在加入晋绥军区之后一直都是该军区的门面担当。

抗战胜利后,加入晋绥野战军,并被彭老总逮到了陕甘宁联防军和后来的西野,该师参加了西北我军几乎所有的战役,比如青化砭和延安保卫战等等,一直以来都是西野的头等主力师,作风顽强,能攻能守。

解放大西北的第1军(剧照)

3军7师,和1师是孪生兄弟。

同样来洪湖红军师,同样也是编入358旅,但不同于出去作战的张宗逊358旅,留守的358旅(也称独2旅)在旅长彭绍辉的带领下一直驻扎在陕甘宁防线,守卫黄河防线保卫延安,在1938年还多次打退日军想要渡过黄河的企图。在抗战期间,也隶属于晋绥军区,抗战胜利后加入到西野3纵中,同样也是参加了西野几乎所有的战役。

该师作战以善于攻坚著称,其攻坚能力甚至在1师之上,当年彭老总解放兰州,最先登上兰州城头突破敌人防线的就是该师,哪怕是在抗美援朝上该师也是1军斩获最多部队,在一野(西野)的序列中同样是头等主力师。

因为第3军在52年被撤编,7师也被划归第1军指挥,所以很多资料中说1军7师也是没毛病。

解放兰州的部队(剧照)

第4军11师,和1军就不太一样了,该军是鄂东红军部队,是属于老四方面军系统出身的,在30年的时候还是当时鄂豫皖红军第1军第1师,33年在四方面军整编之后被改编成红4军,是当时最能打的部队之一。抗战爆发后,被改编为385旅(旅长王宏坤)隶属于刘邓的129师,不过该旅并未进入山西作战,而是作为留守兵团之一,驻扎在陇东拱卫陕甘宁的西翼,后来改编为警备3旅,在抗战中多数时间都扮演警备任务。

西野精锐部队(剧照)

接着是四野的三个红军师。

分别是39军116师(2纵5师)、43军127师(6纵16师)和47军139师(10纵28师)

其中39军116师,流淌的是徐海东带领的陕北红15军团的血液,在抗战改编的时候所编为115师344旅,首任旅长是徐海东。在进入敌后战场之后,该旅先后隶属于黄克诚的3师9旅,后来番号改成3师10旅,是新四军11个甲等旅之一也是战斗力最强的几个之一,抗战结束后跟随黄克诚大将一起加入东北战场,在四平保卫战中表现最为出色。

四野39军116师(剧照)

东野成立后,是野司头等7个主力师之一,也是东野攻坚最强的师,和被101三次点名的6纵17师是东野攻城双子星,而且论战绩延续要比后者强,在解放战争中,东野司令部给该师的评价是6个字“猛打、猛冲、猛追”,当年该师是最早突破锦州部队之一,哪怕是在抗美援朝中也是表现最好的几个师之一,当年的云山战斗就是他们打的。

时至今日,该师依然是我军主力重装备部队。

精锐部队

43军127师,就是名震中外的铁军部队。

该部最早可以追溯到红军成立之前的北伐军叶挺独立团,以及国父卫队,是我军双一代表部队和井冈山红军的杰出代表部队,在红军时期该师就是著名的红1军团第2师名将陈光、刘亚楼和杨得志先后担任过该师师长。抗战开始后,红2师改编为343旅(陈光)第685团(杨得志),在38年跟随黄克诚南下先后隶属八路军2纵和5纵,41年加入新四军3师,编为3师7旅,3师一下子出11个甲等旅以及两个红军师,不可谓不强。

127师铁军部队

抗战胜利后跟随兄弟部队8旅和10旅出关加入东野,被老首长101一直留在自己身边当战略预备队,用在最危险和重要的方向。比如我军在东北第一次大的胜仗,“秀水河子”战斗,就是该旅打的,在四平保卫战最艰难的时候,101直接点将让3师7旅留下充当断后角色,他们也一如红军时期出色完成任务。

在东野整编之后,3旅改编成6纵16师,同样也是7大头等师之一,三下江南也一直是北满的主力部队参战。虽然在防守上不如10纵出名,攻坚也没有5师和17师名气大,但该师作风顽强,攻防和野战俱佳,是一支攻守平衡的部队。

参加秀水河子战斗的6纵16师(剧照)

和上述两个东野头等主力师相比,47军139师则多少显得有点星光暗淡。

139师和上面第1军的两个师同样是出身二方面军,隶属第6军团, 在改编之后被编入120师359旅,没错就是那支创造南泥湾神话的359旅。在抗战期间该旅一分为二,组成两个南下支队(南下第一和第二支队),第一支队在旅长老王的带领下加入到鄂豫皖的新四军5师,在解放初期的中原入围后重新回到延安加入西野,并扩编为西野2纵,从旅变成纵队,自然也不能再继续继承359旅名号。而另一支第二支队在抗战胜利后进入东北,成为东野独1师(旅改师,可继承),自然也占据了一个红军师的名额。

在黑山阻击战中的10纵(剧照))

和一野和四野各3个红军师相比,实力并不弱的2野和3野,却仅有一个红军师

其中,二野唯一的一个红军师是隶属于中野4纵10旅改编过来的13军37师。该师在红军时期就是四方面军另一个最具战斗力的部队红31军,在抗战前夕,该军缩编为129师386旅,旅长是令李云龙都不敢嬉皮笑脸的陈赓大将,当时该旅还兼太岳军区。在抗战结束后386旅改编为太岳军区第10旅,跟随陈赓大将的陈谢兵团一直南征北战,且作为主力使用。

当年暴打胡宗南天下第一旅的部队正是该旅,随后的上党、豫西、洛阳,以及改编为13军37师后的渡江、两广战役皆全部参与,是2野最强的野战师之一。

右边的事陈赓的13军,左边为四野部队(剧照)

而另一边的三野红军师,并非出自王牌的20和27军,而是实力要稍逊一筹的21军(2纵)61师(4师)。

这个红军师是鄂豫皖苏区的代表红28军出身(就是小高的留守部队),在抗战开始后编入新四军4支队,在41年重组新四军军部的时候,隶属于张云逸大将的2师4旅,同样也是11个甲等旅之一。抗战胜利后组成华野2纵4师,该师作风强硬,能攻善守。

在半岛和人民军一起巡逻的21军

而除了四大野战军的这8个红军师之外,华北军区部队也有2个红军师,分别是65军193师(晋察冀野战军2纵4旅,后来的新8纵22旅)以及67军199师(2纵旅),两者皆是聂帅在115师分家之后带过去的115师独立团改编而成,而115师独立团的前身就是我一方面军最具战斗力,也是传承最好的红1军团红1师。而关于这两个师更多细节的东西,这里就不做过多赘述了。

参加大阅兵的199师

为何二野和三野的只有一个红军师

可能从上面红军师的分配问题上,很多人会提出疑问,四野有三个红军师尚且可以说的过去,毕竟100万大军的四野体量摆在那里,可为何实力稍逊一筹的西野和华北军区部队却又3个和2个,而战斗力仅次于四野的三野和二野却各只有一个呢?

关于这里面的问题,雨田君认为不需要做过过多的解读,这既是巧合,也是我军各军区不同情况都发展而定的。

四大野战军

四野,咱们不做过多解释,要是红军师少才不正常。

一野和华北野战军的情况比较类似,一野的前身西野是以晋绥军区以及陕甘宁边区的警备部队和留守八路军组成,而留守的八路军本身就是自带番号,比如一野1师和7师都是358旅分离出来的2个旅改编过来,从旅升格为师,自然也是一种传承。华北野战军也是如此,本身他们就是115师的一部分,自然而然要代表着红一的老底子,特别是聂帅带领去晋察冀开辟根据地的独立团,更是双一中资格最老的部队。

还有一点,就是这两个野战军在扩编的过程中,秉持着老部队血统,不轻易扩编打散,因此也能保留传统……

八路军115师独立团所部

再说回二野和三野,还是吃了部队太大和太多的亏。

二野的前身是129师,当时该师所辖,一般红军师都是以抗战时期的所在旅进行传承,换句话来说这些哪个野战军的抗战旅多,红军师自然也多。

而129师的两个旅一个385旅,在抗战后期作为留守兵团(太行军区),,而另一个386旅则是陈赓的太岳军区的部队,而且这两个旅也不进行扩分(留守和前线),自然而然最多也就2个红军师的名额(另一个被彭老总直接拉到西野成为4军11师)。

二野部队,确实牺牲很多

而至于三野,则是更为有苦难言。

按理说,三野组成的两部分,一个是华中新四军,另一个是山东八路军,这两个系统都属于后来者。

华中新四军扩军太快了,以粟裕的1师为例,他下面的3个旅全部变成1、2和4纵皆是纵队级别,前面也说了旅改纵队,很难继承红军师的番号,而且这些部队多是南方留守部队以及抗战后成立的新军,自然在传承上没法说的过去。

新四军部队,多数抗战后成立的新军

同样的还有山东八路军,在抗战胜利后罗帅亲率6万大军从从山东出关,而6万人皆是的山东八路军的精锐,这6万人尚且没有一个是红军师,更别说以留守的山东八路军组成的山东野战军了,三野山东出身的3、8、9纵皆是留守部队组成,没有红军师也是很正常。

索幸,在华中地区的新四军2师依然保留红28军的血统,才让三野没有红军师的尴尬……

山东八路军部队(剧照)

话再说回来,我军红军师分布不均,这并非是有人故意而为之,而是很多机缘巧合的结果罢了,切莫过多进行无意义的揣测……

0 阅读: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