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家以“员工高薪”“极致服务”闻名的“零售之神”,胖东来近年来屡屡被推上舆论风口。从“红内裤事件”到如今起诉经济学家宋清辉索赔百万,这家企业似乎陷入了一种矛盾:一面以“人性化管理”收割公众好感,另一面却对批评声浪展现强势姿态。清扬君虽曾多次撰文夸过他们“重新定义了零售业的温度”。但此次事件中,我们必须追问:当企业以法律武器反击学术批评时,究竟是正当维权,还是对言论自由的过度压制?
宋清辉的批评:越界诋毁,还是合理质疑?
宋清辉的核心观点直指胖东来“缺乏核心竞争力”“依赖流量噱头”。从法律层面看,胖东来主张其言论构成名誉侵权,需满足“事实虚假”“主观恶意”“损害后果”三要件。然而,宋的言论更多属于价值判断而非事实陈述。例如,“缺乏核心竞争力”并无统一量化标准,而“蹭流量”的指控虽具争议,如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公开讨论员工私生活引发舆论关注等,但需结合企业行为是否具有公共讨论价值。
反观胖东来,其2024年许昌、新乡13家门店销售额达169.64亿元,人效为行业3倍,退货率低于0.3%,这些数据本身已构成对“无竞争力”的反驳。但企业若仅因观点对立便诉诸法律,恐将陷入“以诉讼替代辩论”的误区——毕竟,学术批判的本质是观点交锋,而非事实真伪的法庭对决。
企业的“玻璃心”:维权悖论与舆论反噬
胖东来近年频繁发起名誉权诉讼,从“红内裤事件”博主到网红“柴怼怼”,索赔金额动辄百万。这种策略短期内或能震慑负面言论,但长期可能适得其反:一方面,维权成本高企。据文心一言推算,胖东来2025年1-2月维权支出超300万元(数据或不一定准确,仅印证观点)。另一方面,公众易将企业塑造为“利用法律霸权打压异议”的形象,反噬品牌好感度。
更值得警惕的是,胖东来的诉讼逻辑存在双重标准。当其员工高薪、闭店休假等举措被褒扬为“行业清流”时,企业欣然接受流量红利;而当学者质疑其“流量依赖症”时,却将其定义为“商誉损害”。这种“只许夸赞,不许批评”的姿态,本质上是对公共讨论空间的压缩。
批评的边界:学术自由与企业尊严如何平衡?
企业当然有权维护声誉,但权利行使需符合比例原则。宋清辉的言论虽尖锐,却未捏造事实(如虚构财务数据)、未使用侮辱性词汇(如“黑心企业”),其核心是对商业模式合法性的探讨。若此类学术批评均被定性为侵权,恐将导致“寒蝉效应”——学者因畏惧诉讼而回避争议议题,最终损害社会监督机制。
对比华为对待批评的格局:2019年任正非公开回应“5G安全性质疑”,通过技术白皮书和全球媒体开放日化解争议,既捍卫企业利益,又未扼杀讨论空间。反观胖东来,与其耗费百万诉讼,不如公开供应链数据、员工培养体系等“硬核信息”,以透明度对抗流言——毕竟,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从不怕被质疑。
反思:当“完美人设”成为企业的枷锁
胖东来的困境,折射出网红经济的集体焦虑:企业既想借“道德光环”吸引消费者,又难以承受光环背后的审视压力。这种“完美人设”本质上是一种商业策略,但其副作用在于,任何批评都可能被解读为对“人设”的破坏,进而触发过度防御机制。
清扬君始终认为,健康的企业生态应容得下“刺耳的声音”。即便宋清辉的言论存在偏颇,胖东来也应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胸襟应对,而非诉诸法律威慑。毕竟,公众对企业的信任,从来不是靠诉讼赢来的,而是靠直面质疑的勇气和持续改进的行动累积而成。
清扬君点评:
胖东来起诉宋清辉一案,表面是百万索赔的法律博弈,实则是企业尊严与言论自由的深层碰撞。当一家企业试图用法律手段“净化”所有批评时,它或许赢得了官司,却可能输掉了更宝贵的东西——社会的宽容与进步的动力。正如网友所言:“若善待员工是罪,维权反击是玻璃心,中国商业将永远困在‘伪善’的牢笼里。”
清扬君呼吁:企业维权,请守住法律的边界;学术批评,请恪守理性的底线。倘若如此,争议才能真正推动进步,而非沦为流量的牺牲品。
神话倒是不至于,只是买的东西比较放心,服务比较到位,又不存在什么思想控制,没必要针对
有没有核心竞争力不是你说了算,是市场
不作不死,以烂为烂!
老百姓不需要所谓的专家,需要的是有良心的企业
于东来用真品换真心,你让顾客都买假冒伪劣商品?
这个招摇撞骗的人终于有正义使者来惩罚他了!根本就不是所谓的经济学家!
支持于东来[点赞][点赞][点赞],对待小心,决不仁慈!
严格检测把好质量关赢得消费者信任。关爱员工不压榨获得消费者好感。这就是胖东来核心竞争力!
不要赔钱,以扰乱市场、污辱民愿等相关罪名,从严从重法办!
老百姓为什么讨厌专家学者?因为宋清辉也被称经济学家
宋代表人民吗?教员说过,凡是人民满意的就做,反对的就不做,可惜宋代表不了我们人民。
自由是相对的,言论也应有边界!
管人家文化高低干么?他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让好多老百姓就业,你文化高,你有这两条吗?我支持胖东来。
经济学家门槛很低,心怀大义的商人很稀缺……
胖东来,是把产品质量,服务,和薄利多销做的极致,
我没觉得宋哪里说错了[捂脸哭]
经济学家是谁评的?有什么成就是学家?
既然是经济学家,那就出点实招让老百姓就业好起来腰包鼓起来。不然就老老实实去工地搬砖,别瞎蹭流量!
于东来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他的骨子里有一股中华民族的气质,不坑人、不害人、卖良心产品、想方设法提高员工福利待遇。我想请问一下这位叫什么来着的经济学者,现在有几个企业主能做到于东来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