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
你身边是领导干部的孩子和普通家庭的孩子,最终谁更容易“混出来”?
答案很明显,大部分时候,还是家庭条件好一点的更容易成功。
这并不是我悲观,而是很多人到中年才逐渐明白的现实:
家庭背景,真的决定了我们太多东西。
有朋友跟我聊起这个话题,说他小时候还以为“努力就一定能改变命运”,可年纪越大,越发现:
努力当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托底的家庭做支撑,很多时候根本连试错的机会都没有。
别说得太远,就拿我们自己来说,能考上重点高中、上大学,其实本身就靠了点“家庭的力量”。
你回头看看,身边那些成绩不错的孩子,大多有爸妈陪读、有书香家庭氛围;
而那些家庭条件一般的,哪怕孩子再努力,往往也很难走得更远。
为什么?
不是因为他们不聪明,而是起点不同。
人一生当中的第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其实就是出生。
说得残酷一点,你出生在哪种家庭,基本就决定了你“出厂设置”的起点。
如果父母是干部、企业家,他们不仅能在你成长的关键阶段提供资源、提供人脉、提供眼界,还能在你遇到困难时给你兜底——
这就是我们说的“家庭的托举”。
这种托举不只是钱,更是一种底气和安全感。
失败了可以再来一次,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失败一次,可能就真的“回到原点”。
如果说出生我们无法选择,那20岁到30岁之间,是我们真正能靠自己去努力的阶段。
这时候,不少人去大城市闯荡、找工作、谈恋爱、选方向。
这个阶段特别关键,因为你脱离了家庭保护,开始真正独立。
这十年,可以说决定了你之后三十年会怎么过。
但现实是:
很多普通人家的孩子,在这十年里,既没有“贵人”指路,也没有“资本”支持。
自己边摸索边试错,一个机会都抓不到,有的甚至还背上一屁股债。
如果这个阶段有个靠谱的领导或朋友带你一把,也许你的人生就能直接“跳级”;
但如果你孤身一人,一旦选错方向,可能几年就白费了。
3、最后一次机会:40岁到50岁之间到了四十多岁,人生的节奏已经放慢了。
有人稳定下来,有人开始焦虑,有人重新选择赛道。
这是人生的第三次机会,但这次就得靠你过往的积累和一点“运气”了。
有些人因为多年前坚持写作,后来抓住了短视频和自媒体的红利;
有些人因为朋友的一个推荐,跨行做了教育培训,一下子打开了新局面。
但说到底,这样的“幸运”,往往是建立在你长期坚持和积累的基础上。
没有积淀,再多机会也接不住。
这几年我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
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不是拼命,而是你有没有能力“扛住失败”。
而这个“扛住”的底气,大多数时候,是家庭给的。
比如你想创业,家里有点积蓄,失败了还能再试一次;
但如果你是贷款创业,一旦失败,就是倾家荡产。
所以说,那些能坚持“专心做一件事”的人,不一定是天生坚定,而是他们背后有托底。
战略对不对、资金够不够、失败能不能再来一次……
这些问题普通人得天天想,而有家庭托举的人根本不用担心。
我们当然不是说普通人就没有机会。
只是说,在这条路上,我们必须比别人更早准备,更用心思考,把握住属于我们的“那三次机会”:出生、二十多岁、四十多岁。
而我们身为家长、老师,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给下一代一个稍微高一点的起点。
哪怕不是什么“高配”,也得尽量帮他们把路铺得顺一点。
一个孩子要想成功,不只是靠他自己有多努力,而是有没有人在他摔倒时,扶他一把。
如果你也认同这些感受,欢迎转发给朋友们看看,也欢迎关注,一起聊聊成长路上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