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真的挺心疼那些一上初中就“掉队”的孩子。
小学还能轻松拿第一,初中一开学,仿佛突然不会学习了。
成绩一科接一科地掉,家长焦虑,老师着急,孩子自己也一脸无助。
问题到底出在哪?
其实,不是他们不努力,是方法错了、方向歪了。
今天,咱们聊聊,初中这三年,怎么才能让孩子不迷失方向,稳稳地飞起来。
很多家长喜欢问:“老师,孩子到底要不要进重点班?”
我特别想说:一定要想办法进!哪怕现在吃点苦,也得挤进去。
为啥?
因为和一群有学习目标、有上进心的孩子待在一起,你想不进步都难。
初中孩子受同伴影响非常大,玩得多的一起玩,学得猛的一起学。
时间久了,差距直接拉开。
如果孩子身边全是刷短视频、打游戏的同学,慢慢地,他的标准也会跟着降;
但如果身边都是想着“今天能多学一会儿”的同学,他也会觉得“多学一点很正常”。
这就是环境的力量,别小看。
没有目标感,一切白搭有些孩子很努力,天天学到晚上十点,但成绩就是上不去。
问题在哪?
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在瞎忙。
初一一入学,就得跟孩子一起想清楚:
三年后,你想考到哪个学校?需要多少分?每科目标是多少?
不是为了给孩子压力,而是让他知道,努力不是盲目的,是有方向的。
没有目标,就像在大海里开船,方向不对,走得再快也是白费。
字写得好不好,能决定老师心情我带过无数届学生,说句实话:
卷面整洁的孩子,天生就赢了一截。
不是说字写得漂漂亮亮一定加分,
而是你写得干干净净、工工整整,
老师批改的时候心情好,潜意识里自然印象加分。
更重要的是,卷面整齐的背后,是孩子做事认真、态度端正的体现。
反过来,字迹潦草、乱涂乱画的孩子,通常学习也比较马虎。
别小看这一点,中考,拉开一分,跨越千人。
时间,是挤出来的初中作业量一大堆,时间永远不够用。
怎么解决?
高效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合理安排碎片化时间。
放学回家,能马上写作业的,千万别拖;
刷手机、玩平板,哪怕耽误了半小时,一晚上节奏都乱了。
碎片时间怎么用?
比如早上到校前十分钟,背英语单词;
课间五分钟,复习一道错题;
公交车上,默背一篇文言文。
这些不起眼的小时间,拉长到三年,优势就是这么积累出来的。
别总想着靠最后冲刺,语文是长期积累的。
每天早上读一读,背一背,日积月累下来,语感自然就上来了。
作文素材也得平时一点点收集,不然考试时脑子一片空白,想写都写不出来。
数学数学就是吃透课本,把基础打扎实了再谈拓展。
很多孩子一上来就做难题,结果基础题不会,越学越挫败。
公式定理,必须背到张口就来,反应不过来,怎么可能做得快?
英语别光死背单词,还得练听力、读文章,语感和理解力都要培养。
很多孩子词汇量够了,但一做阅读题就掉坑,问题就是语感太差。
坚持每天一点点练习,比突击临时抱佛脚强多了。
物理物理特别容易让孩子一开始就觉得头疼。最大的问题是——太多人一上来就死记公式。实际上,初中物理最重要的是:先搞懂现象,理解过程,再去记公式。比如,力和运动的关系,不是死背F=ma,而是要在脑子里建立起一张清晰的逻辑图。公式是用来归纳总结的,不是跳过理解直接硬背的。平时多动手画图、做小实验,物理才能真正“活”起来。化学化学一开始,很多孩子被吓到——元素符号太多,反应式太长。但其实,初中化学90%的内容都是可以通过归类记忆和理解来掌握的。比如金属活动性顺序、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规律,只要掌握了规律,记忆量一下就小很多。还有,化学实验操作题一定要重视,动手能力直接影响中考得分。不是光在纸上抄流程,是真正能想清楚每一步背后的原理。
有的孩子,初一一开始猛冲,初二开始松懈,到了初三就完全跟不上了。
初中这三年,绝对不是比谁一开始跑得快,而是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培养稳定的作息、良好的学习节奏,比什么都重要。
做家长的,也要提醒自己:
别光盯着眼前的成绩涨跌,多关心孩子有没有找到自己的节奏,有没有逐步学会自我管理。
学习路上,陪跑,比催跑更重要!
孩子的初中,是成长最重要的拐点。
有人一飞冲天,有人掉队沉沦,
差的,从来不是智商,而是习惯、环境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