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死地”在哪里?老子的事业发展避坑指南!

三棱心爱文学 2024-08-08 01:11:09

《道德经》第50章,远不是字面上那么简单!

《道德经》第50章,可谓是博大精深,可惜历来被狭隘地理解为“养生之道”(本人初学时也是这样理解的)。随着对《道德经》精髓的日益参透并掌握,慢慢地发现了“出生入死”的深刻道理,可以说放之四海(诸事)而皆准。今分享之——

这一章的文字可以分为两层内容,每一层都提出了一个问题并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或根源所在:第一层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死的比例那么高?”给出的答案是“生生之厚”;第二层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善摄生者那么神奇?”给出的答案是“以其无死地”。在文字结构上非常简单。

这一章的难点是“老子是在讲什么?”从传统的解读上来看,大都把此章的主题归结为“养生(或生死存亡)”的问题,因为这章的文字太像养生或谈论生死了。但我认为这一章不是讲养生的,也不是谈生死的,原因很简单,“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这句话,如果是讲“养生”或“生死”问题的,首先这个比例就不符合事实的:即使古代生产力和医疗水平极不发达,也不可能“死之徒”在正常情况下(无战争和疫情)达到“十有三”的程度,更不可能有“十有三”主动地“动之于死地”。我之所以反复思考后否决了传统的解读方向,唯一的原因就是不符合事实(我之前的文章阐述过:在不确定老子主题要义的前提下,是否符合事实是第一裁判和第一标准)。

那么这一章是讲什么的?按照《道德经》的主题思想和前后文的逻辑关系,我认为这一章讲的仍然是“认知和思想逻辑构建”(“道可道、名可名”的深层含义就是如何构建认知和思想逻辑),而且这一章讲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认知和思想逻辑,即:如何构建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相适应的生存逻辑。

本章“出生入死”针对的事物,并非指自然的事物,比如人的生命,而是指人类所创建和缔造的各种各样的“类生命组织体”,比如国家、党派、企业、单位、家庭等。这简单的4个字,道尽了这些“类生命组织体”产生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一个“类生命组织体”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在走向“死”的路上,这是不容辩驳的事实;而且其生存和发展规律基本上符合老子所讲三三开的结局——能够良性发展的占三成;不能够良性发展的占三成;本来可以正常发展,但是因为人为主观的原因而很快消亡的,也占三成。老子总结的这个基本规律也是符合历史和社会事实的。

为什么有些事物会良性发展?很简单,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条件都具备,它就会良性发展,能良性发展的就叫“生之徒”;为什么有的事物不能良性发展?也很简单,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嘛!有主观的原因,有客观的原因——客观条件不具备,主观上再努力也不行,这叫“死之徒”;客观条件有了,但主观上努力的方向错了,这就叫“人之生,动之于死地”。

你看,老子讲的清不清楚?明不明白?做一件事情,既要考虑客观条件,也要付出主观努力。我们读《道德经》,一定要读出文字背后的逻辑。因为《道德经》成书时,书写条件是非常艰苦的,不像现在电脑打字,想打多少就打多少,老子书写时要尽可能地使文字简练,其中就省略了很多文字,我们一定要把现有文字背后的逻辑再现出来。在这句话里,老子想表达的逻辑就是:

一、事情能不能做成,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二、客观因素我们掌控不了,但主观因素是完全可以掌控的;三、客观因素我们掌控不了,但做事情前一定要考虑周全,因为“死之徒,十有三”,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四、在客观因素具备的情况下,主观上如果把事情搞砸了,那主要的原因就是“生生之厚”。……

所以,第一层意思就落脚在“生生之厚”上。什么叫“生生之厚”?很简单:为了生而生。开一家饭店,就是为了赚钱生存下去而开饭店;你炒股票,就是为了从股市中赚钱而炒股票……

所以,“生生之厚”乍看是没有问题的:开饭店难道不是为了赚钱?炒股票难道不是为了赚钱?干什么事情不是“为了生而生”?但这样想,在理念、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放到实践中却是有问题的。为什么?老子在第二层文字中就给出了答案: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把前后两层的文字联系起来,其中的逻辑就是:生生之厚=死地。为什么?

什么叫“死地”?对照现代语言的表达,“死地”就类似于“死穴”“陷阱”“坑”,等等。

为了生而生,就是人生、事业发展的死穴。不太好理解,我们举一个例子,还拿炒股票为例——我为什么总喜欢用炒股票为例?因为我知道看我文章的朋友大多数都炒股票,而做生意、从政或管理的人很少,所以拿炒股票为例子更容易让人接受。我们炒股票的时候,如果一上来就是为了赚钱,股市就会用各种“陷阱(死地)”来给你上课,用“生生之厚”挖的巨坑来教训你。关于这一点我点到为止,不展开讲,因为懂者自懂,不懂的讲了也不懂:如果炒股目的是不为赚钱,你肯定输,因为当你所有的操作都围绕赚钱来运行的时候,你就会忽视其中的风险,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

题外话:为了高考而高考的学生,考上大学的时候就是其人生作废的时候。讲到这里就可以将“大器免(晚)成”联系起来思考:为什么想成为大器(有大成就)就要免成或晚成?因为成就你的这个“器”并不是目标,如果把“成器”作为目标,为器而器就相当于生生之厚,人生就止于此器,你的发展就“死”在这儿了。

而这些死地、死穴、陷阱、巨坑……是什么呢?就是“风险”。生生之厚的诱惑会使人丧失对各种风险的辨别力、控制力、逃避力。股市是一个集中展现“诱惑”和“风险”并存的场所,既是梦想的诞生地,也是绞肉机和屠宰场。你生生之厚的时候,同时也是无法辨别和逃避“死地”的时刻。

怎样才能无“死地”呢?很简单,就是控制“风险”。怎样控制“风险”?老子给出了答案: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这是两个比喻——特别强调:我们读《道德经》,一定要读出文字背后的逻辑,要把省略的内容读出来,把因果关系读出来,把比喻文字的所指和含义读出来……我发现有的学习者太机械、太古板了,死咬文字来理解内容,解读出来的东西不符合实际且十分搞笑。就拿“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来说,这是在讲字面的意思吗?显然不是,因为字面意思不符合事实,显然就是一个比喻。就好像“姑娘如同花儿一样”,讲的是姑娘的美,而不是说姑娘就是花,如果是花,是桃花还是杏花?这样问不是很搞笑吗?

好,我们知道“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就是一个简单的比喻,那么所喻何事呢?就是“风险控制”。“陆行不遇兕虎”喻的是:要避免客观上的不利因素;“入军不被甲兵”喻的是:在主观上要多多发展有利的因素,也就是要交友不要树敌。我们想想,做一件事情是不是要控制这两大风险?这两方面的风险能控制住,外部和内部条件都具备了,客观和主观因素都有了,你的事业还担心不能顺利发展?

我们拿河南许昌的胖东来为例来说明。我们先看一下胖东来的经营理念、企业使命和愿景:

经营理念:以“让每一位顾客满意”为宗旨,旨在营造快乐购物家园,提升大众生活品质。企业使命:通过传播先进的文化理念,致力于提升员工、顾客以及社会的福祉。企业愿景:真心待顾客、诚心对员工、爱心献社会、信心求发展,旨在培养健全的人格,成就阳光个性的生命。

你看,胖东来的发展是不是“生生之厚”呢?不是!这简单的几句话,顾客、大众、员工、社会这些词非常醒目,是重点词汇。实际情况是,胖东来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所以他是“生之徒”;而有很多企业也是这样说的,但做的却是另一套,这样的企业在发展环境上总是处于险境(陆行总遇兕虎),在发展关系上总是多方树敌(入军需被甲兵),所以成为“人之生,动之于死地”。

总结一下本章的主题思想,可以概括为:

一、生存和发展目的并不是手段,以目的代替手段并不能长久地生存和发展,并且容易跳进发展陷阱;二、生存和发展的手段就是风险控制能力;三、风险控制能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客观不利因素的控制和回避,二是在主观上寻求支撑和帮助。

附:修改通译

事物一旦产生,必将面临消亡结局:能保持正常生存发展者有约三成;因不可预知原因受阻困顿陷入绝境者有约三成;本来具备生存发展的各种条件,却因人为原因赴之于死地绝境者也有三成。为什么会因人为原因陷入死地?因过度看重以生存的目的而生存发展。听说善于掌控生存之道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招惹犀牛和老虎(回避客观上存在的风险),出入军旅也不披坚执锐(化解主观上存在的对立风险)。 因此犀牛用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士兵也不会用上他的武器。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不会选择让自己陷入存在各种风险的死地。

0 阅读:1

三棱心爱文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