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断然拒绝”俄罗斯!

国际新视野站 2025-03-28 16:17:05

2025年初春,巴黎成为舆论聚焦的地缘博弈前线。3月27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乌克兰援助峰会上高调宣布,欧洲多国正在考虑向乌克兰派遣“非战斗部队”,以应对未来可能达成的停火协议。与此同时,他强硬拒绝俄罗斯提出的停火前提——解除部分西方制裁,并指责俄方“真正的目的不是和平,而是战争”。讽刺的是,就在马克龙试图以“和平主义者”的身份指责他国时,他本人却正将法国推入一场越来越明显的代理冲突泥潭中。

随着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宫,美国外交政策迅速右转,“美国优先”全面回归。拜登时代构建的对乌援助联盟开始松动,国会对新一轮对乌军援的拨款极为克制,白宫则对欧洲施加越来越明确的压力,要求其“自己负责自己的战争”。欧洲不得不在美国战略抽身后独自接棒,而法国——作为欧盟内部最热衷“战略自主”的角色——自然选择了带头。但“战略自主”若只意味着替美国继续燃烧乌克兰战场的战火,其本质就不是自主,而是代工。马克龙在峰会上宣布将再向乌克兰提供20亿欧元军事援助,并讨论进一步增加“幻影”战机供应。这种援助力度已不仅仅是支持,更是直接卷入。

而所谓“非战斗部队”,在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口中是“监督停火、培训士兵、确保局势稳定”的存在,在其顾问若夫克瓦的说法中却暴露真相:“他们是为战斗做准备的。”欧洲此时嘴上喊的是和平,手中准备的却是弹药。与此同时,俄乌战线仍陷入拉锯。俄罗斯继续推进顿巴斯方向的局部进攻,乌克兰在西方军援递减的压力下试图维持战线稳定。3月中旬,在沙特利雅得举行的闭门会谈中,俄罗斯与乌克兰曾在美国斡旋下,就黑海停火和不攻击能源基础设施达成原则性协议,外界一度认为是和平曙光初现。但很快,俄罗斯提出执行协议需以解除部分制裁为前提,尤其是恢复俄金融体系与国际清算系统的连通。西方则一口回绝。法国对此反应尤为激烈,马克龙称“现在谈解除制裁为时尚早”,并指责俄罗斯“不尊重国际法”。

问题在于,任何真正的谈判都必然涉及交换条件。若连最基础的政治互惠都不能讨论,和平谈判只会沦为羞辱性命令。当法国将“停火”理解为俄罗斯单方面投降,而不是互相妥协的结果,所谓和平就彻底变成了工具。更何况,法国自身正以此为由快速推进军事部署,其声称“不参战”的部队,很快就可能成为引发更大冲突的导火索。不仅如此,马克龙所谓的“和平计划”还隐藏着一个更加深远的战略意图。面对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亚洲、北约逐步虚化,法国试图以军事参与重新锚定欧洲在全球安全结构中的位置。这也是为什么本次巴黎峰会不只是援乌会议,更是欧洲安全架构重构的前奏。

据披露,法国正牵头组建一个“志愿联盟”,准备以非北约框架,在乌克兰战后构建新的“军事存在”,在名义上维和,在实质上驻军。这种“规避联合国、架空北约、强行建立新秩序”的计划,显然早已超出了乌克兰战争本身,成为法国谋求大国地位的跳板。与此同时,法国国内局势却并不乐观。通货膨胀持续,农业与教育领域抗议此起彼伏,“黄背心”运动在2025年初再度零星爆发。经济低迷、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却仍然坚持用数十亿欧元投入海外冲突,无疑是一种政治赌博。而这种赌博的代价,是用乌克兰的土地、人民与未来,为欧洲列强重回地缘舞台试错。

而这场“赌博”发生的背景,是和平进程的结构性崩塌。黑海协议本有望成为缓解战火的拐点,却因制裁问题陷入停滞。俄罗斯态度明确:若无实质让步,所谓停火毫无意义。乌克兰方面,在西方战略支持不再坚如磐石的现实下,依然高举强硬旗帜,却逐渐显露疲态。和平窗口就此关闭,反而成为欧洲推进更大军事参与的借口。各方的角色已悄然变形:俄罗斯不再是唯一的强硬者,法国不再是斡旋者,乌克兰不再是“被动防守者”,而成为代理力量的前沿节点。结局已经不难预测。所谓“非战斗部队”若真踏上乌克兰国土,俄罗斯是否视其为合法目标?

乌克兰若允许欧洲力量在本国驻扎,是否还具备外交独立性?法国若继续孤注一掷,能否承受新一轮冲突外溢的后果?一个又一个问题正在逼近,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只有一个——当前所谓的和平计划,并不以真正的战争终结为目标,而是以维持火种、延长战线、扩大控制力为逻辑核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和平已死,谎言当道。当停火被理解为战略工具,当援助变成外交资本,当“国际法”成为选用性标签,这场战争就已经超越乌克兰,成为新冷战时代的前哨战。而所谓的欧洲军队,一旦以“和平名义”踏上前线,那将不再是威慑,而是宣战。

0 阅读:15

国际新视野站

简介:用全新视野观察世界,发现不一样的精彩